不同术式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13
/ 2

不同术式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分析

常志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第一人民医院五官科 835200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术式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研究。 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来我院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的患者104例,并按照随机的原则,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行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术治疗,实验组患者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蒂结膜瓣转移术治疗。术后对患者实施半年随访,对两组患者复发率以及创面修复时间进行观测。 结果:对患者实施治疗后,两组患者治愈率与愈合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实验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结论:对原发性翼状胬肉进行治疗,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蒂结膜瓣转移术与单纯切除术均可取得显著疗效。但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蒂结膜瓣转移术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复发率,使得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临床价值显著。

关键词:原发性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术、带蒂结膜瓣转移术、临床效果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疾病的一种,通常认为是受到外部阳光刺激而导致出现的局部球结膜纤维血管组织,是慢性炎症病变的一种。翼状胬肉大多呈三角形,可对角膜产生侵犯,导致患者单眼或双眼受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1]。本文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来我院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的患者104例,并按照随机的原则,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行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术治疗,实验组患者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蒂结膜瓣转移术治疗,分析两种治疗方式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来我院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的患者104例,并按照随机的原则,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52例患者中,共38眼,男性30例,女性22例,年龄44-76岁,平均年龄(60.2±1.7)岁。实验组52例患者中,共38例,男性29例,女性23例,年龄43-74岁,平均年龄(61.7±0.7)岁。经过比较发现,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比较上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均行0.3%爱尔卡因联合2%利卡多因进行麻醉。对照组患者行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术进行治疗,具体方法如下:距离患者角膜边缘后5mm处剪开翼状胬肉颈部变形球结膜及筋膜,放射状对患者翼状胬肉上下缘进行切开,利用有齿显微镊将角膜巩膜表面进行分离,并对头颈部变形球结膜以及筋膜进行分离拨除[2]。利用圆刀片将患者角膜巩膜残留组织进行刮除,并将巩膜表层血管进行灼烧止血,防止出现复发。将翼状胬肉体部球结膜与变性筋膜进行分离,并对变性筋膜进行剪除,防止对内直肌产生损伤。残余结膜游离缘利用尼龙线进行缝合,缝合于浅层巩膜,并暴露4mm巩膜[3]。对患者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2mg。实验组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蒂结膜瓣转移术治疗,利用与对照组患者相同方法对翼状胬肉进行切除后,在患者结膜创面处剪开球结膜,并取与患者裸露巩膜面积相同的带蒂舌形球结膜,将结膜底部旋转90°,并将其对裸露的巩膜面进行覆盖。利用间断缝合的方式将结膜与游离结膜缘、角膜缘进行缝合[4]。在缝合的时候,需要注意四个角带浅层巩膜。

1.3疗效判定标准

患者术后两个月需要对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治愈:患者手术曲面洁净,结膜平滑且未出现充血现象,胬肉消退,角膜创面被覆盖,部分残留角膜云翳,未出现增生现象。术后半年对患者复发率进行观察。复发:患者结膜出现明显充血,角膜创面出现新生血管及增生胬肉新长入角膜缘内。主要对患者泪膜破裂时间、眼球表面温度以及干眼症状、基础泪液分泌进行统计。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进行文本数据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5df33484c00a3_html_b3e538a9267bc7db.gif ±s)表示,行t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后治愈率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比较

由表1可知,两组患者治愈率与愈合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实验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复发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两组患者术后治愈率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比较

组别

眼数

治愈

复发

愈合时间(d)

对照组

38

38(100.00%)

5(13.16%)

4.63±2.17

实验组

38

38(100.00%)

1(2.63%)

4.60±1.66

2.2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对比

经过比较发现,实验组泪膜破裂时间与干眼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实验组基础泪液分泌、眼球表面温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

表2、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对比

组别

泪膜破裂时间(s)

基础泪液分泌(mm)

眼球表面温度(℃)

干眼症状评分

对照组

4.12±0.77

14.51±2.31

34.30±1.68

5.27±0.66

实验组

3.35±0.21

15.64±1.94

34.67±1.76

4.02±0.22

3.讨论

翼状胬肉不仅可导致患者眼部外观出现缺陷,还会导致患者视力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多在室外工作者中发生,一般认为与阳光、紫外线、烟尘等刺激有关。目前,临床上治疗这种疾病大多采用单纯切除术以及带蒂结膜瓣移植术治疗[5]。两种手术方式针对翼状胬肉的治疗均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但就其复发率来说存在一定差异。本文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来我院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的患者104例,并按照随机的原则,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行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术治疗,实验组患者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蒂结膜瓣转移术治疗,发现两组患者治愈率均100%,但实验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蒂结膜瓣转移术治疗后,复发率较低,临床价值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勇全,钟文东,唐雄伟.治疗翼状胬肉两种不同术式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2:50-51.

[2]邱姣,周军格.显微镜下不同术式治疗翼状胬肉临床疗效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3,08:882-883.

[3]尹娜,张盛金,卓庆博.显微镜下不同术式治疗翼状胬肉临床疗效探讨[J].中外医疗,2014,24:45-46.

[4]马春杨.显微镜下不同术式治疗翼状胬肉临床疗效探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09:72.

[5]袁江峰,雷岳山.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对比[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7,01: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