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的流行病学现状和预防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13
/ 2

宫颈癌的流行病学现状和预防对策

刘长丽

甘肃省玉门市妇幼保健站 邮编 :735211

【摘要】 目的 探讨宫颈癌的预后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宫颈癌患者 97 例,根据患者的临床分期确定治疗方法。自制随访调查表,采用电话随访、上门随访和医院门诊复查的方式分析患者预后状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宫颈癌患者 3 年、5 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 84. 5%、80. 4%。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与 5 年生存率有关( P <0. 05) ; 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 OR =2. 552,95% CI =1. 195 ~ 5. 449) 、临床分期( OR = 6. 855,95% CI = 2. 132 ~ 13. 047) 、病理类型( OR = 4. 450,95% CI = 1. 479 ~ 9. 390) 、淋巴结转移( OR =5. 562,95%CI =1. 657 ~11. 677) 是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 宫颈癌患者预后不良,年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宫颈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应权衡患者病情并采取相应措施来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 宫颈癌; 预后; 相关因素;5 年存活率

我国宫颈癌的发病率在女性恶性肿瘤中排名第一。研究发现,宫颈癌患者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等,但观点不一。本研究分析宫颈癌患者的远期预后状况并探讨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3 年 6 月 -2016 年 6 月在我院诊断为宫颈癌的患者 97 例,平均年龄( 47. 4 ± 18. 9) 岁。纳入标准: ①所有患者经病理证实为原发性宫颈癌; ②采用国际妇产科联盟 FIGO 标准确定临床分期; ③患者病历资料完整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①确诊后未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患者; ②有其他医院治疗史的患者; ③病理诊断为原位癌的患者; ④不提供联系电话或者住址的患者; ⑤合并其他恶性肿瘤的患者。

1. 2 治疗方法

根据宫颈癌患者的临床分期确定治疗方法。目前临床上对宫颈癌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单纯手术治疗,即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合并盆腔淋巴结清除术; 单纯放疗; 综合治疗。综合治疗是指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合并盆腔淋巴结清除术后再进行放疗或( 和) 化疗。手术后根据患者情况确定是否进行术后辅助治疗。

1. 3 随访

对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进行随访,随访方式主要包括电话随访、上门随访和医院门诊复查,个别患者采用信访方式。随访时间为 3 ~85 个月,随访截至 2016年 7 月。

1. 4 统计学方法

将本组研究涉及数字录入 SPSS 13. 0 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行 t 检验,应用 Ka-plan-Meier 法绘制生存曲线图。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

2 结果

2. 1 宫颈癌患者的总体生存曲线分析

本次共有 6 例失访( 6. 2%) ,失访的原因主要是患者搬迁、手机号码变更、患者拒绝回复等。随访时间截止后仍然有 78 例患者存活( 80. 4%) 。3 年存活例数 82 例,3 年总体生存率为 84. 5%; 5 年存活例数 78例,5 年总体生存率为 80. 4%。

2. 2 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发现,高龄、临床分期晚、腺癌、有淋巴结转移、单纯放疗、术后无辅助治疗的宫颈癌患者预后差。经检验,年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与预后有关( P <0. 05) 。

2. 3 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是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P <0. 05) 。

3 讨论

随着大多数国家开展宫颈癌普查手术,宫颈癌的发病率有所降低,但在全球女性恶性肿瘤中仍然排名第二位,仅次于乳腺癌。研究表明宫颈癌的发病主要与早婚、HPV 感染、多产、性生活卫生不良等因素相关。本研究结果显示,宫颈癌患者的 3 年总体生存率为 84. 5%,5 年总体生存率为 80. 4%,与 Lassen等研究结果相符。由于宫颈癌患者的5 年生存率不高,普及宫颈涂片防癌检查显得尤为重要,特别对于高危人群,对预防宫颈癌的发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本研究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是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3. 2 宫颈癌发病年龄的变化趋势 近年来全世界范

围内有许多宫颈癌发病年龄年轻化趋势的报道,但各国的发病年龄报道不一。国内报道,北京市妇产科医院对 1990 ~ 2009 年 1399 例宫颈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显示宫颈癌最小年龄 17 岁,最大 88 岁,平均年龄由58. 2 岁降至 46 岁,具有年轻化趋势。国外有资料显示其分布呈单峰状,高峰在35 ~ 39 岁,说明宫颈癌发病年龄有提前的趋势。同时≤35 岁宫颈癌患者占同期患者的20%,说明宫颈癌有年轻化趋势。本资料研究表明,35 岁以下的宫颈癌患者 5 年生存率比 35 岁以上的低.

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病理类型的宫颈癌患者 5年生存率有所差异,由高至低分别为腺鳞癌、鳞癌、腺癌。多因素分析发现病理类型是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可能原因是腺癌以内生型为主,此型多发生在更年期妇女,与内分泌激素的紊乱有着密切的关系。与鳞癌和腺鳞癌相比,腺癌更容易浸润宫颈深层组织和侵犯淋巴管、脉管间隙,使患者的预后变差。研究表明,腺癌与 HPV18 的相关性相对于鳞癌更强,而感染 HPV18 的宫颈癌患者比感染其他类型HPV 的预后更差。普查发现宫颈癌的发病率逐年下降的原因主要是鳞癌的发病率有所下降,而腺癌的发病率没下降反而有升高的趋势。宫颈癌主要转移到盆腔淋巴结,其中以闭孔淋巴结和髂内淋巴结转移率最高。目前认为盆腔淋巴结转移与宫颈癌的预后密切相关。本研究单因素分析发现,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其 5 年生存率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χ2趋势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 多因素分析发现,淋巴结转移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说明宫颈癌患者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后预后明显变差。因此,淋巴结转移可以作为宫颈癌患者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在治疗前根据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肿瘤标志物综合判断患者的病情和评估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在宫颈癌治疗中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年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是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由于本研究例数较少,宫颈癌预后新的相关因素和机制的发现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宫颈癌是全世界公认的唯一病因明确、可以完全预防的恶性肿瘤,成为妇女及妇科肿瘤医生共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我们要制定符合自身的合理有效的筛查模式,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 李 霓,郑荣寿,张思维,等. 2003 ~ 2007 年中国宫颈癌发病与死亡分析〔J〕. 中国肿瘤,2012,21( 11) : 801-804.

[2] 杨越波,曾海涛,唐 虹,等. 影响子宫颈癌预后的高危因素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 8) : 1145-1148.

[3] 章静菲,王 彤,张为远,等. 北京市 1399 例宫颈癌的流行现状及流行特点[J].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 43) : 3058-3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