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线网方案综合评论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03
/ 2

轨道交通线网方案综合评论研究

黄骏

成都中电建瑞川轨道交通有限公司, 四川 成都 610094

摘要:文章通过对北京市城市交通堵塞的现状和成因分析,论述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存在的优势,提出了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应注意的问题、线网规划及调整原则。线网规划应借鉴国内外轨道交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引入先进理念和创新手段,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线网,尽快构筑起市区轨道交通线网骨架,注重发挥网络运营效率。从有利于市区建设和远郊卫星城发展出发,协调并处理好“改善中心区交通”与“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的关系。远景规划线网要根据城市布局的要求,满足未来市民交通出行需求;其次,并充分适应城市未来建设发展的不确定性,远景规划线网应具有一定的发展弹性。

关键词: 轨道交通;线网方案;综合评论

1 轨道交通线网方案综合评论研究的背景

城市轨道交通(Rail Transit)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准点、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和用地等特点。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优先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统计,2016年,中国累计有30个城市建成投运城轨线路133条,运营里程4153公里。其中地铁 3,169 公里,占比 76.3%;其他六种制式(包括轻轨、单轨、市域快轨、现代有轨电车、磁悬浮交通、 APM 等)共计 984 公里,占比 23.7%。 2016 年新增的 534.8 公里运营线路中,主要以地铁为主,新增地铁线路 510.7 公里,占比 95.5%。其他制式新增为单轨线路和有轨电车线路,共占 4.5%。2017年中国已运营地铁城市升至35座,在建线路总长约5636公里。由于轨道交通建设投资巨大,建设周期长,从筹建前立项开工到正式运营,往往需要7-10年以上时间。因此,对轨道交通线网进行布局、优化原则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 轨道交通线网调整规划

2.1 线网调整规划原则

近期建设规划着眼于对城市中心地区及中关村、中心商务区和奥运公园等为代表的城市重点建设地区的支持;同时,尽快构筑起市区轨道交通线网骨架,注重发挥网络运营效率。远景规划线网要根据城市布局的要求,支持城市总体规划两个战略转移的实现,满足未来北京建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交通出行的需求;为了适应城市未来建设发展的某些不确定性的情况,远景规划线网应具有一定的发展弹性。

2.2 轨道交通功能、层次与系统模式

2.2.1 轨道交通功能

轨道交通是城市公共客运交通体系中的骨干运输系统。从其具有的快速、准时、大运量、舒适性高的特点,轨道交通运输系统将主要承担中长距离的交通出行。在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和促进城市合理布局方面轨道交通具有积极引导作用,可以支持边缘集团及卫星城镇的发展,促进城市建设“两个战略转移”的实现。

2.2.2 轨道交通层次

北京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服务于市区的轨道交通运输系统;第二个层次是服务于卫星城与市区之间的市郊铁路运输系统。

2.2.3 轨道交通系统模式

市区轨道交通线路主要采用快速大容量的地铁运输系统,在较小的客流交通走廊上,少部分线路采用准快速中运量轻轨运输系统。

郊区市郊铁路采用车辆和系统制式有待于在发展建设市郊铁路的过程中加以确定。其原则是,充分利用既有铁路资源,采用先进技术,发展符合郊区客流运输要求的市郊铁路运输系统。

2.3 定性的确定

根据城市发展规划,结合城市特点、出行需求、客流预测,对重点发展地区、商业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进行重点开发。对人口增长和就业岗位的分布进行科学的预测,以指导和帮助我们更合理地确定不同区域中线网的编织密度。

3 制定线网规划的原则

3.1 支持城市多中心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政策

重点支持CBD、金融街、主要商业中心、文化旅游中心、边缘集团、奥林匹克公园、高新技术开发区及卫星城等已建、在建和规划建设的地区的发展。按照SOD和TOD结合的方式合理规划线网,是其更加适应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3.2 对线网中线路和车站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可行性研究

分析并选取最优方案,施工中针对不同情况选取与之相适应的施工方法,包括暗挖、明挖、盖挖;同时,车站设计中还需考虑站台的形式、站台和站厅的相对位置等问题。这些都是应该在线网规划中需考虑和确定的。线网规划作为前期工作,应该在大的原则上具有规范作用,一旦确定,就不应轻易改变。因此,在做这项工作,一定要慎之又慎,通盘考虑。

4 线网的规划

线网规模确定后,依据所设定的设计原则,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并规划出合理的线网,形成城市交通骨架。

4.1 对线网进行详细的统计

随后对所设计的线网进行详细的统计和分析,得出的统计数据反映了路网的各方面的特征,为下一步对各线网方案做出客观的评价提供了有利的依据。详细统计分析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分类统计体现线网主要特征的数据。包括线网总长、不同类型线路(市域线、市区线、局域线)的总长度和数目、各种功能等级的车站总数,包括一般车站、一般换乘站和大型公交枢纽站的总数。

(2)体现交通服务水平的数据。此项是由线网对各大型城市活动中心和公共设施的覆盖程度来体现,包括商务区、商业中心、体育设施、医院、学校、工业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及旅游景区等。这些区域都是城市规划中大力支持的项目。

(3)客流预测分析是评价线网结构质量的有力数据。包括出行结构、出行量、出行率、各交通模式的出行比例以及对公交产生的影响。

4.2 多标准评价体系

对各备选方案进行了详细分析并获得了相关数据后,要对各方案进行客观的评价。评价的标准应由乘客、运营者、建设者、经营管理和市政府等各方商讨形成一个全面、客观的多标准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应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1)乘客要求高品质的交通服务,提出线网的吸引性指标。

(2)运营者要求降低运营成本、增加收入,提出运营目标。

(3)建设者要求施工的可行性和简便性,提出建设目标。

4.3 对最佳方案进行作进一步的分析

对评选出的最佳方案进行进一步详细的功能、技术以及运营管理方面的分析。对其进行总体评价,以检验这个线网是否符合所确定的相关原则。下面就从3个方面具体分析。

(1)对各条线的长度、走向、车站定位、枢纽数目进行分析;对重点发展区域的覆盖、对城市布局、经济发展的支持程度等进行详细的功能分析。按公认的经验数据,市中心的线网覆盖率应在90%左右,线网的密度1~1.2km/km2,车站密度为1座/ km2,即一个车站为市中心区1km2的市民出行服务,服务半径约为500m。

(2)对线路走向、铺设形式及换乘车站的构成和组织形式进行详细的技术分析。尤其应对线网中的大型换乘枢纽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如线与线间的换乘、地铁与城市公交的衔接、车站与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相结合等。例如:上海在人民广场、徐家汇、静安寺、虹口体育场四大城市中心区组织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了方案研究,为下一步的设计、施工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本文对基于北京轨道交通线网方案对线网综合评论研究的原则与要求进行了论述,并就线网规划的主要制定过程和思路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希望对于我国各大城市正在蓬勃发展的轨道交通事业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郊区市郊铁路采用车辆和系统制式有待于在发展建设市郊铁路的过程中加以确定。其原则是充分利用既有铁路资源,采用先进技术,发展符合郊区客流运输要求的市郊铁路运输系统。

参考文献

王兴海.陶志祥.成都市地区轨道交通线网布局研究.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5.

蒋冰蕾.孙爱充.城市快速轨道交通接运公交路线网规划.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9

刘伟华.刘惠敏.轨道交通环线站点环内吸引区域研究.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8

潘劲松.李腊元.基于GA的动态时延受限多播路由算法.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