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情境教学走进新课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19
/ 2

让情境教学走进新课改

魏淑萍

江苏丰县宋楼初级中学魏淑萍

让情境教学走进数学课堂,不仅是对数学新课改的一种有益的大胆尝试,也是素质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的自然要求.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如何把看起来枯燥、乏味的数学理论和多姿多彩的生活实践相融合,激励学生在应用中创新,一直是每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本文结合自身在情境教学方面的探索和实践,谈一点个人的思考和做法.

一、重视情感培养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当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多与学生沟通,不挖苦、不歧视差生,用真情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的关爱,逐步唤起他们勤奋学习、追求进步的信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营造和谐、宽松、乐学、民主平等、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学习氛围,优化他们的创新心理情境.

例1:在讲授苏科版八年级“勾股定理的应用”一课时,教材中有这样一个例题:从地图上看,南京玄武湖东西向隧道与中央路北段及龙蟠路大致成三角形,如果直接走湖底隧道BC,将比绕道BA(约1.36km)和AC(约2.95km)减少多少路程(精确到0.1km)?

我在黑板上画好图形,通过引导分析,利用勾股定理求得湖底隧道BC的长约为2.62km,突然有位学生叫着:“根本用不着这样求!”这出自一位平时顽皮、好动学生之口.富有经验的老师不会用责备的语气去训导,而是用自己真诚的心认真对待每位同学的各种提法,并加以分析引导.为鼓励学生发表见解,我亲切地说:“怎么求?请说一说!”这就消除了学生担心出风头、挨批评的心理,从而他们就可以无拘无束地畅述:可用皮尺,一个人拿一端在道旁,另外一个人拿另一端,游到河彼岸,站在道旁的人移动位置,拉直皮尺,就可以测得距离.听完学生的回答,老师鼓励道:“这个办法很简捷,请实际试一试,测量结果与我们计算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这样一句话,既温暖了学生的心田,又使其心理得到满足,还调节了课堂气氛.经过共同讨论,最后老师指出,实地丈量的方法理论上可行,但实践中不可取,因为这样做既辛苦又不准确,而利用课本知识能方便准确地解决问题.

学生从直觉思维出发,而老师用于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欲擒故纵”,从直觉思维到抽象思维本身就是一个创新过程.这样的教法既解决了问题,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更重要的是优化了学生的创新心理情境.

二、重视引导探究

在一位传统保守而又暴戾的教师管教下,原本纯真、活泼、善动的学生变得循规蹈矩,畏手畏脚.而一位开放、博学、求新的教师可把一些胆小、内向、规矩的学生培育成积极、奋进、创新的开拓型人才.为此,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推广探究;通过新情境,引导学生求新探究;通过快捷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直觉探究;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求异、求巧探究,以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2:请说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平分线的交点到底边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该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求解,解后比较其利弊,进而可以提出问题:我们已经学过了三角形的中线、高的有关知识,大家能否运用有关知识,将上述题目进行改编?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了以下一些问题:

将角平分线改为中线、高,说明交点到底边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将“等腰三角形”的条件和结论“交点到底边两端点的距离相等”互相交换,结论还成立吗?

将“等腰三角形”换成“等边三角形”呢?

还可以引导学生提问以上各问题用什么方法求解,其最佳方法是什么?

我们认为,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思维过程,更确切地讲是展示和发展思维的过程.这一思维过程就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性认识过程,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学生以探究者的姿态出现,引导学生在各种变化了的问题情境下去探究,以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

三、重视解题教学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能运用所学解决问题,在解题中,如果教师能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探讨,发现问题的实质,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就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发现、创新的环境和机会,因此,选择典型问题,创设好的问题情境,调动全体学生敢想、善思、敢于“标新立异”,也就成了发展创新思维的关键.

例3:若α,β是方程x2+(2m-1)x+4-2m=0的两个根,且α<2<β,求m的取值范围.

思路一:以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为背景转化.∵α<2<β,∴(α-2)(β-2)<0(易知Δ>0必然成立),用α+β=1-2m,αβ=4-2m代换可得m<-3.

思路二:以抛物线与坐标轴交点为背景转化.因为方程的一个根大于2,另一个根小于2,数形结合可知只须f(2)<0即可.

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探索途径,汇聚了各具特色的不同解法,这正是源于对问题背景的创设与挖掘,它为学生才智的发挥和创新提供了宽松的氛围和机会.

四、重视提出问题

在数学情境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就得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允许他们在一定范围内犯错误,改正错误,教师要学会正确地分析对待学生的“奇谈怪论和异常举止.”;学生具有了问题意识之后,教师还应进一步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重视课本,钻研教材,学会咬文嚼字,针对课本提出问题.

课本是学生最直接的资料,而课本内容是高度概括的,要想深刻理解,必须不断地提出问题,可以问这章节的重点、难点是什么;可以问这概念、定理是什么含义,其中隐含着什么条件;可以问公式如何运用等等.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本中发现一些具有“标志性语言”特征的“非严谨处”,如“不难发现”、“容易得出”、“同理可证”、“用类似的方法”等,用这些“模糊语言”表述的地方有的本身比较简单,无须言语,有的是教材为回避某知识点而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这种地方往往就是数学问题的栖身之地.

(2)提供模型,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

数学建模与数学问题解决正日益成为当前中学数学教学的热门话题,发现、提出并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是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的体现,因此,数学教师应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生在身边的现象,然后概括成数学问题,如生活中的储蓄的利率问题、物价的涨跌问题、购物的容量问题、生产中的成本问题、合理用料问题、最佳决策问题等等.

例4:①墙壁上所挂画幅的高EC=2.4m,画幅的底边距离地面BE=1.5m,高AD=1.8m的人看这画幅离墙壁多远才能看得最清楚?

②在足球比赛中甲方边锋从乙方所守的球门附近带球过人沿直线推进,试问边锋射门的最佳位置在何处?(最佳位置是指命中的最大射角.)

对于上述问题,老师可以提供模型,学生就可将其转化为数学问题加以解决.

总之,数学提炼于生活,缤纷多彩的生活背景为情境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针对数学教学的不同阶段,老师适时引入背景范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应用意识.在学生进入角色后,老师应抓住契机把问题提升到思维层次.这时,在数学情境教学中,老师不但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而且要加强对主要创造性思维方法的训练,如:归纳、类比、联想、从特殊到一般或从一般到特殊等思维方法的训练.通过思维情境下学生熟知的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的再创造,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的乐趣,为学生一生的可持续的和谐的发展装上一台“永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