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呼兰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若干问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8-18
/ 7

关于呼兰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若干问题

于万金

呼兰区教育局于万金

教育承载着党和政府对民生的追问,承载着数万家庭的希望和期盼。努力开创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教育与呼兰区进入大发展、快发展、好发展的新时代同行,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我们要倾尽全力、尽我们所能的让一切有利于教育质量提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让一切有利于教育质量提高的有效资源相互涌流;让一切有利于教育质量提高的聪明才智竞相迸发。

1理念先行

1.1树立全面育人的新理念。教育事业发展永无止境,观念更新也将永无止境。一个时期对教育事业发展起积极作用而被肯定的东西,在另一个时期就可能成为制约教育事业发展而被否定的东西,我们要敢于自以为诽,善于超越自我。素质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诞生到现在,有些地方、有些人一直被“素质教育”肤浅的、浮躁的、功利的认识包围着,认为种花、种草、唱歌、跳舞等等单一的追求就是素质教育。当我们饱尝了学生素质下降、师生世界观扭曲、中高考成绩滑坡之痛以后更加明晰了素质教育应该是对学生的思想素养、道德素养、学识素养、创新素养、身心素养的综合培养和教育。

这是教育人从灵魂深处渐渐浮起的觉醒,是新时期学生健康成长对教育的要求,是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每一位教师面向每一名学生所应该实施的“恩师工程”。

思想上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积极向上的思想变成学生世界观养成的内核。

学习上辅导——教师要用更加扎实高效的教育教学艺术和手段把知识普及给每一名学生,启智学生,累积才华。

生活上指导——对学生的礼仪形态、生活自立、习惯养成、内美风容进行谏教和指导,把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引导到讲礼貌、讲文明、讲气质、讲尊重的正确轨道上来。

智能上育导——就是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名学生,尽最大可能地发现深隐于学生体骸之内和外露的个性特长,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呵护,潜能得以生发,才智得获累积。这即是让优生变得可靠,差生变得优秀的一个重要的育人途径,也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源头活水。

1.2树立减负增效的新理念。我们知道,学校一旦有了功利之为,教师有了功利之心,则必然会驱遣学生为实现学校和教师的功利去学习,而绝不会按照学生自己的特点和愿望进行适当的引导。一定是以学生生命为代价,不断地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结果是由于课业负担过重,压垮了学生的意志和自信、精神和体魄,造成了学生厌学、畏学、弃学的现象。这一现象看似寻常、听其自然,却隐含着学校不能优为教育的,极其恶劣的侵蚀生命的问题。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虽然不是中国教育的鼻祖,但也是最顶级的教育家。五年前就曾指出“今天的‘救救孩子’不是要把他们从封建礼教中解救出来,而是要把他们从‘考试地狱’中解脱出来,从沉重的学业负担压力下解脱出来……”

我最近搞了一个调查研究。中小学生存在严重的睡眠不足的问题,大部分中学生每天只能睡6小时,小学生只能睡7小时,毕业班学生睡眠时间更少的可怜。学生大脑从小学开始一直到高中毕业每天都处于浑浑噩噩的状态,造成了智力发育减退,情绪状况低迷,身心体质衰落,学习成绩下降。

心澄则志高,身修则神宁,意到则势生。使学生有健康的灵魂,清醒的大脑,丰盈的情怀,乐学的神态,向40~45分钟有效课堂要质量是我们必须要做到的。一方面,需要学校革除功利之为,教师革除功利之心,把功夫用在备讲批复考的精细、精准教学中,使学生始终处于清醒的兴奋状态,真正把学生带到乐于攀学、乐于成志、乐于超越的光亮的学习境域中。另一方面,要通过深容高华的感悟和博雅浩瀚的思维把有效课堂的真谛悟懂,真正把师生共为、主体和主导相融、知行合一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效氛围打造出来,构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师生相互启智的有效课堂。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最重要的前提,也是减负增效的意义所在。

1.3树立有效衔接的新理念。提高教育质量,小学、初中、高中的主动而有效的衔接是关键,这是教育的规律,是教育周期性承前启后的要求之所在。小学不好,初中不会好,高中也难有成就,这是不争的事实,更不需深谈……。2009年我们确立小学、初中、高中衔接制度,全区各中小学积极响应,在主动而有效的衔接中获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利民二中与顺迈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衔接所取得的成效已经证实抓好衔接的重要性。所谓有效衔接就是承前启后,而这里所说的承前启后指的是高中应承初中之前,初中应承小学之前;小学应启初中之后,初中应启高中之后。只有这样环环扣紧,才能步步扎实。一方面是教学形式上传道授业解惑的衔接,也就是教育教学模式上的衔接;另一方面是办学理念和师生知行合一上的衔接,变被动为主动,变抱怨为情愿,这是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服务的。做为教育人,谁都不能游离于“质量”之外,质量是学校的内核,质量是学校存在的理由,质量是学校的信仰。希望我们要分层面主动负起这一质量衔接的分内之责,这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

1.4树立改革创新的新理念。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教育改革是建立在教育规律与教育本质基础之上的宏观探道、微观探真,其核心在于矢志不渝地彪炳着至真、至诚、至爱的内敛和永无止境向前发展的“文脉”。融化已经僵死的教育“程式”,在标新和丰富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外化和内涵中思考作为、主动作为、抢先作为;在自是而非中铸就教育改革的存在;在改过笑人之无、气人之有得“习性”之后,找到一条理性对待教育前途和命运以及践行教育改革的借鉴之路,自我创新之路。这是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需要我们教育人不断走出现在的自我,“走出”不是表面意义上的改头换面,而是涤荡灵魂,舍弃应该舍掉的,得到的是超越的新我,得到的是教育思想上的新解放,教育思路上的新拓展,教育实践上的新创造。

2厚积能力

教育是心灵与心灵沟通,灵魂与灵魂交融,人格与人格相继,生命与生命对话的满员需求的为生命奠基的事业,来不得半点虚假和马虎,必须以厚积能力为基础,谋定而动。

2.1校长要有深厚沉雄的务校能力。校长承担着“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完美生命”的崇高责任,这一历史重任比起任何行业长官的责任都重大,要时刻保持住这种清醒。校长要有带起一支全员参与管理、全程协作管理、全面精细管理的忠实管理团队的能力。能够使这支团队在责任担当中体现忠诚,在忠诚中体现信赖,在信赖中造就成功。要有方法帮助自己的管理团队赢得最大的收获、最高的成长,为学校发展打下一个教师有校长意识的校长负总责,纵向分级、横向分层、纵横交叉成层面的人人参与管理,人人会管理的良性基础,营造出一个使管理责任不断延伸和放大的适宜学习、适宜工作、适宜创新的良好环境,把学校变成校长、教师、学生在思想和观念上共鸣,在学习和工作上共振,在道德和知行上共优的精神家园。

校长要有能力把学校打造成:能够始终凝固着一团气——浩然正气、昂扬锐气、蓬勃朝气。能够始终迸发着一种精神——乐于攀学、乐于成志、乐于超越的团结拼搏、和谐向上的求索、创新精神。能够始终洋溢着一种情怀——关心关爱、相扶共勉、立德树人、薪火相传的公益情怀。能够始终显现着一种成效——秩序井然、紧张活泼、纪律严明、成绩显赫、无为而治的严而有度、严而有法的成效。

2.2校长要有尽精刻微的教学管理才华。校长是开启学校教学生面的领跑者。要尽精刻微地管理教学、指导教学、推动教学,使教学不断产生新生面。要不断加强教育质量的监管和监测,要丝丝入扣地抓住教师的教学常规,坚持始终地审视教师的备、讲、批、反思四大环节,做到四“查”四“看”。

查教师备课。包括对教学内容和生情的把握,练习准备的质量,资料的精选……;看教师是否做到了以“备课讲课化”的追问,超以课外、仰以课里、成竹在胸,用可及性的思维体悟生情、把握延伸、有握成效。

查上课。对知识体系和能力要素的教学达成度,对教学方法的优化运用,对上下课的准时性,对课堂中教师的精力和教学激情状况、教学思路,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态的掌控……。看教师是否做到了用上善若水的情怀润泽课堂、传承大爱;用教学入法的精至“循序渐进、传道授业”。

查批改作业。严抓阅批次数、批阅题量,被批阅的学生覆盖面,中差生的作业批阅情况,以及作业批阅方式……。看教师是否做到了用精深细广的功夫谏教周赡、点拨到位;用知情知重的能力品评深度、诠译细节。

查教学反思。要求教师对自己教学形成反思习惯,通过反思自我矫正教学行为……。看教师是否做到了用竭诚尽智的主动渐进反思,形成自化;用才辩而通的体悟知己长短、突破自我。

校长要有能力把各学科的课堂全部指导成为拨动心弦、思维碰撞、启智求索、溯本求源、经验相融、满员相谏……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全员学习的生命课堂;要以教育家的气质,改革家的胆识,更加准确地标新好主体与主导的作用,使两种作用得到精神上飞之弥远,心灵上游之弥高,才智上拓之弥宽的升腾。

2.3校长要起内美优为的表率作用。校长要做为人的表率。学校管理是校长人品修养的体现,人品不高,校品也不会高。心态如何,世态便如何。作为校长必须要有良好的心态,必须是身如琉璃、内外明澈,以人品树校品,并不断地过滤掉做为人性的弱点,摒弃拖、散、漏、虚等假为现象,不做“思想”的仆人,追问工作于现实中。做公平、正道、良知的表率,做真实不虚的表率,做痛快淋漓的表率,做脱离低趣味的表率,形成应有的校长人格文化和表率修养。深含“修齐治平”的担当意识,不断把自己的人格文化自觉地纳入一种约束力,在内省的同时圆自化的智慧和自信之梦。做到永不自满、永不畏难,永葆工作青春,执着地对待人生,热烈地爱着教育事业。《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之所以“可怕”,在于他没有了人性的弱点,他的这种精神对于我们现在的年轻人真正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要尽其所能地把它寻觅回来,将这种精神,这种职业操守、职业道德、职业伦理根植于心灵深处。这是一种人文文化、人格修养。当你把这种人文文化和人格修养转变成与校园精神相往来的时候,就会产生出优好心力的爆发。

校长要做尽责的表率。校长的责任在于懂得--学校的存在,只有肩负相应社会责任和使命,才能真正找到学校向卓越发展的突围之点。

校长的责任在于懂得——一个有天大本事的人,你如果没有责任感,你的能力就会失去意义、作用和价值。责任是一个载体,可以使你的能力最大化。

校长的责任在于懂得——责任是推动这个学校、这个团队成功的最重要的源泉和基础,只有细意追寻,打好基础,才能产生高度。

校长的责任在于懂得——学校需要建立起微细的治本制度,并且执着地把它转化成自我教育的约束力。这对学校的发展,教育的发展更有意义,建树更大。

学校需要与时代同行,需要不断上高度,需要唤起集体的责任意识,从而用集体的责任感书写校园精神。做为校长,只有把看见的教育教学与学校管理以及背后影响师生、引导师生,并受师生影响的道德和责任两者加起来,才能真正形成学校的竞争力、集体责任意识;才能使学校的尊严不断放大。“中国奥运会火炬传到法国的时候,有很多不怀好意的人用卑鄙的行为和手段来阻挠火炬传递。我们残疾人火炬手金晶,一个小女孩用她柔弱的身体紧紧地抱住奥运火炬,她是在捍卫祖国的尊严,民族的尊严。哪里来的力量?就是责任赋予她的力量。她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人责任意识的惊喜和奇迹,她用责任书写了中国精神”。当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种责任意识的时候,我们的学校就会呈现和谐,就会有竞争力和执行力。当我们都有了这种责任意识,学生就会成人、成才、成器,教育质量就会不断提高。

校长——当你超越责任,你才可能成为拉着学校奔跑的人。所以做为校长在负起务校之责的同时,每天还要有三个准备,就是灵、慧、智的准备。一是智。好学近乎于智。学习是校长的务实之举,只有学在深处,才能务在实处;只有把学习当成起点,才能使自己的工作有支点;只有使学习形成常态,才能使自己的工作进入蓄之既久,其发必达的状态,才能使自己生发出认识、理解、把握校情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推动学校不断进步的大智力。二是慧。就是看你有没有“慧”根,有没有透彻领悟务校之道的禀赋。这虽然有先天的一面,但更重要的是后天的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又从实践到实践的不断修为和累积。当这种优为一旦生成慧眼力,你就会懂得学校管理每天都要从零开始、每天都要有同样饱满的工作热情、同样认真的工作状态、同样顽强的工作毅力、同样旺盛的工作斗志去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的大道理。三是灵。就是灵感,它是不预期而至的,你让它来的时候,它可能不来,有时不期却出现了。要抓住灵感出现的一瞬,要尽其所能的将既定方略和即时措施升融于灵感之中,让学校的工作产生新的升华和飞跃。与此同时,还需要校长不断地使自己生发出超越学校、超越课堂、超越自我,又回归学校、回归课堂、回归自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是校长的最大的人格魅力,最高的思想境界,最佳的精神风貌,最精湛的教学指导与责任担当“集合”的结果,也是对校长把“威权力”转化为“权威力”的张看。

一个校长只有懂得了学校进步和发展靠的是“智”和“德”(小进靠智,大进靠德)的道理,才是真正懂得了务校之理。做到了和完成了上述这些才是一位好校长,才能够使这所学校变成不断向好发展的工作港湾、学习乐园、人格考场。

从教师到学生,从室外活动到室内教学都需要有这样的环境和基础;需要有这样的领跑和守望;需要有这样的影响与示范。

2.4教师要有公益普惠、道德示范的能力。教师不是对教学的虔诚,而是教学生的心灵和智慧。这是对教师“道德为原本,知识积成才”的追问。

师无学,无以授业;师无德,无以育人。何为教师?“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这是汉朝杨雄的感慨。“传道、授业、解惑”这是唐代韩愈的解释。他在永恒地提醒着后人:我们做教师的切不可忘记,“德”乃为师之道,是学生赖以寄托的根基。

做为教师必须懂得有效课堂一定是教师道德示范、公益普惠的完成。诚然,只有心术正气、能量强大的教师,才有条件为学生、为教育付出优质的大爱。它既源于教师对学生、对自己的诚实、尊重和对教育的信念,又源于教师不浮躁、不功利、不媚世、不厌倦、不“趋炎附势”的“识”,不斤斤于一时一际的得失,而在毕力平险、恪尽职守中体现生命的价值。义无反顾地把自我融入到自在而然的教学实践中去,使自己乐在其中。不论是什么影响和阻隔,不论是什么吸引和诱惑都不能改变自己的精神状态和人生追求。让自己始终心怀神圣,始终致力于为生命奠基——首先要管好自己生命的主动作为,让自己在思想境界上具有更高的意识,不断地去寻求和守望正义、公平、良知。把带着感情传道育人,带着激情解惑得失的思想之美普及给每一名学生,用自己致诚的教学态度给学生以唤醒人生的感动。一旦如此师生心灵相通,一定会达到不需要解释的地步,学生就一定会给教师一种尊师爱学、尊师成志的沟通之美的回报;就一定会产生最具思想性和震撼力的、师生融合的有效课堂。

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执着与真诚,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义无反顾,把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教书育人当做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当成生活的全部。真诚是教师的本质,教育教学需要真诚,真诚的对待内心、对待他人、对待学生是教师应该尽守的原则。把至真、至善、至美变成人生理念,尽管很难,但一定要追求。“知真不可为而为之”,这是一种精神,或许一个教师一生只能完成应该做的一部分,但你始终在完善这个过程,这就是一种大成。

可是现在有人常说:“师道有惑”,一为迷惑,二为诱惑。今天教师之惑是因诱而惑。有的人把“人类灵魂工程师”之名变成了存钱罐,就连负有解惑之责的教师都在惑中实在不可思议。因为这些人在为教育“增添垃圾”。虽然这只是个别现象,但也是必须要革除的。

2.5教师要有横贯学科,纵达知识的能力。有效课堂一定是教师横贯学科、纵达端倪的知识储备的完成。教学有法,在于学科间的相育、相生、相通。这是学科间连类通感之理。一个好教师一定是舍短而扬长,博学、多闻,读书破万卷,胸藏万千沟壑的,有了这种延广、高深丰厚的知识储备,会使你贯而通,精而审,淡定从容,用最简约的语言去表达最丰富的内容。

所谓横贯学科,主张的是贯通宽泛、学科融合、多元并进的知识储备和深入。比如语文教师,讲古诗词既要有对骈文面貌,诗词韵律,散文风骨的全新认识和深透理解,还要有对孔子的:“诗可以兴、可以群、可以观、可以怨”的精准辩审。比如讲南宋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在对词意解析中,教师要有历史、地理和美学知识的传递。眼前立刻出现一幅舟亭美女、藕花映衬、鸥鹭惊飞,令人叹为观止、美仑美奂的画面。如果你没有美学的掌握,你怎么会知道诗画的音乐之感、俊逸之气;你怎么能知道惊飞的鸥鹭有组分之形态、争飞之起落……。如果你没有历史的积淀,讲李清照的同时你怎么能对汉代蔡文姬的诗词有所评述,对清代王征仪的诗词有所联想,怎么能做到举一反三之妙,丰满知识之契合等等。这已经可以说明,语文老师不但要有历史、地理知识的笼罩,而且要有美学知识的涵盖。

所谓纵达知识端倪,就是我们常说的:“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教师必须首先知道为什么。”我的数学老师侯君先生,六十岁不衰,至今教学不衰。既是因为他研学不止、积以年月。也是发源于心灵的“无待”和“放下”的缘故。他讲数学从梁少红的初等数学教程开始研究,向数学的起源深入,向触类旁通含盖,使自己的知识丰厚达到自化,形成了他自有的教学之法、学科之法。再比如,小学教师教学生识字,讲字义,就应该掌握中国文字“有指事、有象形、有形声、有会意、有假借、有通会”等六意之说。这是因为教师有了知识的丰富,才会有高洁的心志,精爽的语言;才会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才会使教学成效建构在学生学懂、学通的质量更高、密度更大之上。体悟是体现的基础,可是现在有部分教师还没有这种体悟。就课本讲课本,就“大本子”讲“大本子”,还在这种集体无“识”的教学状态中怎么能找到有效课堂的感觉,怎么能悟懂以悟增智、悟以致用之理。

那么,历史、地理、物理、英语、化学、生物等所有学科同样都要有横贯学科,纵达知识端倪的储备。彼如,数学教师与本学科教师进行教研和集体备课的同时,在相互借势、相互尊重、共视赏音的基础之上偶尔听几堂语文名师的课,也会有如“怀素听嘉陵江水流声而使草书大长”的同样感叹和连类通感、“异曲同工”的收获,使自己的教学能力有更大的突破。有了这样的借鉴和储备,就一定会使课堂产生融汇之美、贯通之美、思想之美;一定会被学科融化;一定会使师生共同寻找到启智的悠然状态,这既是教师存在的意义,也是构建有效课堂的种子。

2.6教师要有教学成法、诲人不倦的能力。教师的教学艺术有它自身所特有的秩序,这个秩序就是规律之所在,要想在教学上获得荦荦大端的成效,就要在有效的“停顿”与“留白”中寻求教学立意和教学之法。因为准确的“停顿”与“留白”是能够使教学艺术存在的理由。好的“停顿”和“留白”是启迪学生思考、探究、推理、逻辑、创造的过程,它不但可以充分激发主体作用,而且可以起到师生兼容并育、相互融合的效果。不会“停顿”、不会“留白”的教师,即便是费尽移山心力,也不会使课堂产生预想效果。现在有部分教师游离于教学秩序之外,被僵化了的“懂”控制着,害怕丢面子,害怕不受尊重,害怕教学场面失控,不讲求“停顿”和“留白”。长此以往,课堂上便出现了教师一人主讲,“满堂灌”。其实这是对“停顿”和“留白”没有进行堂奥深处研究的表现,甚至是不知其所以然的缘故……。这样的课堂一定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尴尬的生命状态;一定是在侵蚀学生灵感、侵蚀学生慧根的。在这里,我提醒我们的教师一定要在知己之长时,知己之短,要懂得舍长而就短是庸人自扰,舍短而扬长方是智者之道,好的“停顿”是撬动思考的“有”,有效的“留白”是开启智光的“无”。悟懂“停顿”和“留白”之理,才是我们追求的。我们区也有很多名师。如柳春林、张文芝、王志民、牟东雨、张宇、廉士利、陶丽杰、朱柏利、靳朝晖、高玉奎、王珍等等无法举尽,因为如此名师全区高中、初中、小学中有上千人,呼兰一中就有近百人。他们不但有了永恒更新自己的坚持,而且谦虚为业、体备众法、自成面貌,在教学中都有“停顿”、“留白”之妙用,都能够不断地把全体学生带到思索、探究的“吾忘我”的无待境界。实现了师生具化,使教师的烦乱与不安得以彻底宁寂,使学生学会学习的乐趣得到充分体慰。可能在他们那种“天张云锦”的教学之外也有微露,让我看来他们是一时疏忽。“正如音乐大师的交响音章,虽偶有因一时手僵出现和声对位的差错,非但不是其陋,而更觉其‘潇洒’”。这说明对名师是无须禁忌的,因为他们会有纠正。而对于误以为自己是名师的,出错又没有感觉的,毛病就是毛病,毋庸说辩。

我们讲的“停顿”和“留白”不能停留在字面上的简单理解,而是对法度规矩要求极高的一个教学过程的张看。利民二中被课堂教学改革的激情所鼓荡,生发了忘我之志,产生了奇迹。他们把教学过程的“停顿”和“留白”体会的得如此深刻,并不断放大,形成了课堂教与学的至上励合,延伸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使教与学的高度理性和高度感性得到了集中的表达。这是好的“停顿”和“留白”的灵慧之果,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成法所生成的有效课堂。

2.7学校、教师要有把学生培养成文礼浸透、瑕瑜相见的能力。学生的仪容讲究、道德优为、知识丰盈、潜质爆发始终是学校和教师应该认真对待的,这是教育之本。在这个问题上,人和人的心智和修养程度不同,对学生的指导和欣赏目标大小也肯定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爱生命是爱学生的根。学生不是父母和老师未了心愿的实现和替代者,每个学生都是“天才”,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只要教育得法,只要给学生以慈爱,让学生快乐,每个学生都可以塑造出来,每个学生都会产生奇迹。

我们必须以对生命负责的使命感来审视、欣赏、指导、培养一切学生和学生的一切,更加注重学生成长过程,把高度的理性和高度的感性与诲人不倦的师道相融后普惠到可塑性最大的学生身上。对学生进行晓之以道义、动之以恩情的润物细无声的道德教育。所谓高度的理性就是对学生的情绪、精神、品格、道德种种因素进行的判断和掌握、引领和谏教;所谓高度的感性,除了对学生的感觉和感悟之外,更重要的是感情的投入,以雍和的心动给学生郅盛之爱,用真情感动学生。“爱”是教育的唯一方法。以成理的谏教给学生成志之道,让学生在接受教育中感到幸福……。

给学生以生命教育,让学生看到生命的可贵、人生的尊严,在懂得生命与生命的相互尊重是一种品味,是一种气质的同时,悟透不能为自己损害他人的真谛。省己及人,涵养大怀抱。给学生以公民教育,让学生从现在开始就知道维护学校和社会的秩序,悟懂未来的社会是要靠他们去创造的道理。突破自己,生成大动力。给学生以真好教育,让学生掌握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的判断,鄙视社会浊流,海纳时代精华,中规人生轨迹。优为过程,追踪大目标。

我们要努力将“教育”转化成学生自我教育,把学生固有的求知欲、探索欲、上进心、自律、敏感、会同情、会感动、对自己的认同、对他人的关爱、对世界的好奇,一切做为人的所有的天性和灵魂保留住。为学生自我发展、快乐学习、幸福成长创造无限机遇和可能,把学生培养成体魄更强壮,内心更强大,知识更丰厚,视野更广阔,境界更高深的优秀的中国人。

3改革创新

言改革,言创新不但不是反传统,恰恰是对传统的守望和不断发扬光大。无论怎么讲,改革创新已经不是悖时难为,而是恰逢适时,是时代对教育发展的呼唤。为此,我们必须凝神静气、心怀严庄地推进教育改革。

3.1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由于我们工作步伐的加快,由于我们工作变化的提速,有的校长和教师坚持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却找不到内心的依据。想走出自我,却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不知所以然。这是因为有的校长和教师总是沉溺于过去,不舍得放手,无法重新开始的缘故,结果带来的只有工作和教学痛苦。释迦牟尼说:“一滴水如何不干枯?到大海去。”校长和教师是为生命的存在、发展、超越的奠基者,要想实现人生的、务校和教学的凤凰涅槃,就要不断地增强能力和敬业资本。真正把自己无可旁贷地融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之中,融入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之中,这是用教学改革过程来守望教学艺术永恒的需要。利民二中课堂教学改革缘于“个体人”与“集体人”的不断探索和灵智发现。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没有离开对“教师”自身的审视,对“教师”自处之道的深思,明辨清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既可以解决一所学校、一个区域看似每个教师都有“个性”,加起来集体无“个性”的问题,又可以使学校和教师产生一种含蓄的内敛的力量,使课堂变得更加有效、更加有生命力。有的学校、有的教师不能走进去,并且还有一层阻碍,虽然这层阻碍薄如蝉翼,却难以穿透,主要是责任和认识问题,信心和勇气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思想问题。

没有主见来源于知识的匮乏,而没有定力来源于自信的不足。让我们携起手来,吃透《纲要》精神,增强自信心和创新能力,以坚如磬石的意志和静如止水的心境,“前”可以继往,“后”可以开来的走往过去、走在现代、走向未来的宏愿,把早已被“先人”证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发扬光大。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是锻炼培养能力和生发智慧的教学法,它具有启智性、量力性和挑战性,它能够使课堂更加立体,更加丰满、更加有效,是师生同源、乐于攀学、乐于成志、乐于超越的“救世方舟”。

所谓量力性。做到了,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把行为动机的“志”和行为效果的“功”有效结合起来,进而达到浅者求进,再求深;深者求高,再求精的目的。可以在不伤害学生自尊的基础上,培养出学生的自信心、上进心。能够使学生相对自尊的基点上,抓住现在,抓住每一个现在,不失机遇的把它连接起来,为自己创造美好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谓启智性。课前发给学生的“导学提纲”和“学案提纲”,既可以使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又可以不断地启智学生苦心孤诣地探索,使之成为乐于动手、勤于思考和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自学”、“对学”、“群学”既可以使学生心旌为之动摇,又可以达到相互帮助、相互感动、相互启智、相互提高的目的。比如利民二中初中二年级的数学课学生可以在自学、对学、群学中总结归纳出一个平面几何定理的六种证法,生发了学生的自信和学习乐趣,从而没有了厌学、弃学、辍学,这恐怕对所有人都是一种启智。

所谓挑战性。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已经详明剀切地告诫我们,只有满堂灌输的讲授程式让位于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才能保证从先人的寓教于乐的宝藏中吸取营养,使课堂教学进入正大之道。然而,教学也不是就有唯一可走的路,其实我们脚下的有效教学之路有千条万条。当我们目之所见、心之所悟利民二中的课堂教学之后,不论你对此有什么认识上的不同,可是心灵上的那种感动和震撼是一致的,它会很快把我们带到一个光亮的境界,也会使我们深刻地感觉到这才是真正的生命课堂、有效课堂,具有挑战性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一定是学生对教师驾驭课堂能力的挑战;是学生对教师道德修为、知识储备的挑战;是学生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挑战;也是为自学、对学、群学必须准备充分的自我挑战。这是有效课堂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张力。教师不能有意在课前胸有成竹地充分准备是控制不了这样的具有挑战性课堂的。导学提纲在课前发到学生手中,教师在课堂上不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不会答应。不能满足每个学生欲誉之求,学生对教师会失去尊重。言下之意,不能有博采众长的知识累积和充分准备,学生会让你难堪……。这种生命与生命对话的挑战和规范是一种最主动的约束;是激活师生相互学习的一种最合乎教育规律的办法。想到这些并且做到了,一定会使主导和主体两个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一种需要不断图新的重复的存在,而这种存在将会把课改深处的奥秘变成常识,把潜移默化的创新趋势变成壮阔的潮流,是转身求变的学校和教师与课改随行。

3.2改革城乡学校管理体制。按照组建教育集团发挥辐射效应的思路,打破原有行政区域限制,先行试点,试行区域内初中联片捆绑“大学区”管理模式。不但能够做到加强学区建设、加强精细管理、加强内涵发展、加强品质提升,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解决了择校热、择班热的问题,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这一大胆的改革创新,经过两年多的深度推进获得了成功经验,得到省、市教育局的高度评价和广大师生的一致认可,广州还借鉴了我们的做法。我们要继续扩大改革成果,不断深化城乡联动,开创“校校相扶、镇镇捆绑、全区联动”的新局面。不断地倾其心智、竭尽所能,向师资配置均衡、管理水平均衡、办学条件均衡、教育质量均衡方向深入,真正做活教育资源集约整合、集效互补、集优成势的大文章,形成全区教育协调发展的架构,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保障。

4制度保障

4.1教育质量分析联席会制度。建立教育质量分析联席会制度的目的是通过自我分析、指导分析、借鉴分析累积经验和才智。不但是对教学有“法”,育人有“成理”的再议,也是对教学指导和教学实践的一种规范。坚持以能力为基础,以相互促进为纽带,及时而准确地进行质量分析,既可以让教师进入瑰博周赡、细致入微的教学角色,又可以使学校和教师走进闻过则喜、灵慧齐飞的共勉境遇。最重要的是,通过联席会进行质量分析能够使学校和教师眼界更宽、思路更广;能够使学校和教师懂得:教师的本质是自由的,而学校的本质是秩序的。当自由符合秩序时,便是和谐圆融的,便是我们所要追求的,这是一个显见质实的逻辑。

是的,从教育质量分析联席会制度的内容到形式,作用到需求都无疑会给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注入生机和活力。

从组织形式上讲:一是由教育局或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全区性的教育质量分析联席会;二是由校长组织的全校教育质量分析联席会;三是由同类学校校长协调组织校籍间的教育质量分析联席会;四是由副校长组织的教育质量分析联席会;五是由教导主任、政教主任组织的学科和学年的教育质量分析联席会;六是由班主任组织的并由任课教师协同的班级教育质量分析联席会。

从“分析”方法上讲:对比分析、定位分析、立体分析、专项分析、全员分析、全程分析、全面分析……

从“分析”作用上讲:可以解决人有自满、事有自浮、校有自大的虚伪现象,可以不断减少校长和教师不愿或不敢自以为非的虚荣。只要我们利用好这个载体,就一定会有助于校长、教师学识修养互为净化,工作热情互为激发,能力水平互为助势;有助于校长、教师对教学改革的驭领和推动;有助于校长、教师智深睿永的内在张力与校园文化、课堂文化汇契融合;有助于校长、教师不靠承诺而自我解决精神懈怠、能力不足的问题。

从“分析”内容上讲,分析教师:教学是否入法、成法;育人理念和方法是否做到了全员、全程、全面关注、关爱、尊重、赏识每一名学生,为每一名学生发展负责;教学模式是否符合教育规律;教学手段是否有效利用;教学覆盖能力是否恒久延伸;教学艺术是否中规中矩等等。分析学生:学习是否进入状态;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是否得到体现;乐学、攀学的意识是否形成;道德品质、意志能力和多元智能是否不断得到挖掘和升华等等。

教育质量分析不只是面对任课教师和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者,还应该属于每一位有志于呼兰教育复兴的学年组长、教学主任、政教主任、副校长、校长。

4.2中小学有效衔接制度。在前面已经有了“承前启后”的阐述,也是对中小学有效衔接制度的归纳和概括……

当呼兰教育没有了趋舍异路的状况,只有一个巨大的,为呼兰教育不断前进甘于奉献,沉浸于教学艺术探索,致力于教育改革,义无反顾的“族群”时,我们才有理由抱乐观态度,我们才有勇气说呼兰教育辉煌的历史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