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交往之同学间交往问题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2-12
/ 2

青少年交往之同学间交往问题分析

刘芳

哈尔滨师范大学(150000)刘芳

【摘要】中学生心理较敏感、变化较复杂,人际交往具有不稳定性、冲突性、复杂性等特点。本文主要从青少年的思想、心理、情绪、朋辈和环境影响几个方面分析。提出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共同培养青少年良好人际交往的思路,指出学生自身调节对健康的人际交往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学阶段家庭教育社会支持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现实社会实际活动中通过交往形成的一种心理关系和相应的行为表现。中学生的关系主要是与家长和教师之间的纵向人际关系,与同伴之间的横向人际关系。在与同伴之间交往之中更能锻炼中学生的协调、合作、竞争能力。这里我们主要分析中学生的横向人际关系。

1现状分析

1.1思想认识问题。很多中学生是这样想的:我觉得学习好就可以了,没必要把太多时间浪费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学习好了老师就喜欢我。这是很多同学的想法。他们认为交友与学习是相互冲突的,不愿花费时间在搞好同学关系上。他们对同学缺乏热情、没有耐心、冷漠,不愿意帮助同学。具调查显示:有40%的学生表示他们是所有同学中最优秀的。这些学生认为自己比任何人都强,无所不能,恃才傲物。这些学生跟同学相处很困难。

1.2心理问题。还有的学生怕跟同学交往,害怕带给别人麻烦,害怕别人嫌弃自己。他们与同学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且敏感多虑。这些多发生在身体有缺陷或家庭教育缺失的同学身上。他们存在一定的交际恐惧、自卑的心理等。这样就使得这些同学不容易走进他人,其他同学也会躲着他们,显得他们很不合群,很孤僻。

1.3朋辈影响问题。在我们的调查中有34.1%的学生认为自己会为朋友两肋插刀。青少年一般都争强好胜,他们之间发生激烈的冲突,如打群架。他们更多的会组成自己的一个小团体,从而孤立其他他们不喜欢的同学。他们想表现的独立不愿与长辈分享秘密。可见朋辈关系对青少年人际交往影响很大。

2外力调节

2.1学校教育。第一,建立人际交往班级环境。班主老师们应该致力于建立一个相对安全和谐的班集体,为同学良好交往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环境。多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学生多交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各科任教老师结合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本学科特点有意识的加强同学间的交往。第二,开设人际交往课程。如:《思想品德教育》、《健康教育》、《心理教育》等等。重点是要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第三,创造互动经验鼓励。青少年积极与同学交往。如组织一些“夏令营”、“露营”、“嘉年华”等户外活动。这些活动既可以加强同学间的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让学生走出校园,去敬老院、街道办事处等需要帮助和关爱的地方感受爱心与奉献的快乐。这不仅是德育的深切体验,也让学生在帮助他人是学会与人交流的技巧方式。

2.2家庭教育。首先要营造和谐家庭人际氛围。作为家长要孩子多多交流沟通,要以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影响孩子,如鼓励孩子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然后,加强理解与尊重。理解尊重孩子,切忌将自己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过多的压力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请给他们自由,理解并尊重孩子的选择。与孩子沟通以“情”为重,这也符合人际交往的价值取向。最后,家长不要过分溺爱孩子,要知道在学校和社会是不会有人骄纵他们的,要让他们吃些苦,这对他们理解生命人生是很有意义的。形成良好的家庭人际氛围。通过父母与他人合理合法健康交往潜移默化的教育子女交往的礼仪规范等。

2.3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从其拥有的社会关系中获得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既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实际参与,也包括青少年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针对现在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社会丑恶现象的泛滥,而心智不成熟的中学生逐步在与社会接触,这就需要社会建立一个缓冲地带保护他们一个的积极性。如鼓励青少年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参与民主政治。呼吁社会团体重视青少年的德育,帮助青少年认识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同时还要建构道德激励原则。通过形式和手段去诱发、激活个体的道德需要和动机,使个体产生行为的内驱力,从而促使个体采取行动,实现德育目标的过程。

3自我调节

第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主动地参与集体活动赢得同学们的尊重,要求别人尊重自己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多理解尊重他人。充满热情、积极主动地帮助同学。相信自己也相信同学,肯定自己的优点,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只要相信自己事情就会按自己所希望的那样发展下去。不要在意别的同学对你缺乏善意的否定,学会理性的控制自己的情绪。

第二,学会关心尊重同学。俗话说“浇花浇根,交人交心”。只有敞开了心扉才能使人感到真诚,只有敞开心扉才能换得对方的真诚。真心诚意地对待他人,你也会从中获得快乐。当然,我们也要有选择的交友,学会选择朋友也是处理好人际关系一个因素。如果你希望被别人关心和尊重,你首先得关心和尊重你的同学。同学因你的关心而变得快乐也会给自己带来满足感。同时你也要正确的评价你自己,理性的对待同学给你的批评。

第三,要学会适应环境。我们要主动去接触新的宿舍、班级和学校的环境,不逃避变化了的现实。把自己置身与新的宿舍、班级和学校环境中,了解它、掌握它并进一步融入它。

参考文献

1沙银芳.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家庭教育.教育探索,2009(10)

2赵忠心.家庭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薛桂琴.多元价值时代道德激励的构建.教育探索,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