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护理小组应用于糖尿病临床护理中的效果分析

/ 2

糖尿病护理小组应用于糖尿病临床护理中的效果分析

裴理辉贾英岚李博王秀玲

裴理辉贾英岚李博王秀玲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和效果,为糖尿病临床护理质量的提升提供有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5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对象均经护理小组实施全面的临床护理,严密观察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的血糖变化,并对患者护理前后心理情况进行评价。结果:经护理小组实施全面的临床护理后,本组50例糖尿病患者血糖含量护理前显著降低,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也明显好转,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过程中,通过建立专业的护理小组实施综合全面的护理,对于有效控制患者血糖和改善其不良情绪作用明显,并且有利于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和护理技能的提升,值得进一步推广和临床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护理小组临床护理应用效果

DOI: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4.24.026

作者单位:450052,河南郑州,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内科

1对象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5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35—70岁,平均年龄(48.4±9.2)岁,病程,4个月—10年,平均(3.62±1.14)年。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关于2型糖尿病的临床诊断标准[1](空腹血糖≥7.0mmol/L,随机血糖≥11.1mmol/L,餐后2h内血糖≥11.1mmol/L),排除合并严重心、肾等重要器官病变患者、孕妇及哺乳期患者,排除合并高渗综合征、急性感染和酮症酸中毒者。

1.2方法

1.2.1护理小组建立方法

制定糖尿病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均为临床一线科室的责任护士和骨干护理人员,有糖尿病专业知识学习史,共20人,均为女性,年龄31-45岁,平均年龄32.55岁,其中大学本科学历11人,大学专科学历9人,20名护理成员设置1名组长,职称为主管护师。20名小组成员中核心成员5名,获得过糖尿病教育导师的资格证书,均为医院重点学科的临床护理人员。

制定小组培训及管理计划,糖尿病护理小组的建立是为了培养拥有糖尿病专业知识的临床护理团队,为糖尿病患者提供安全的专科护理,这要求糖尿病护理小组的每一个成员良好地掌握疾病基础理论和相关知识以及糖尿病专科护理技巧,包括规范化血糖监测、胰岛素注射技巧,相关并发症处理技巧与急救流程,健康教育内容和方式等。糖尿病护理小组组长主要负责向小组成员讲授知识与实际护理技能,并通过对计算机技术的合理运用为小组成员呈现形式多样的授课,分阶段的完成培训目标。

同时,护理小组组长还应制定糖尿病护理小组成员的学习计划,在分阶段培训的基础上,实施个体化的教育指导,指导内容应涵盖护理技能培训、实践技能培训以及护患沟通技巧的培训。通过进一步完善糖尿病护理管理的制度及流程,做好每一阶段护理的质量控制。将原有的护理质量考核评价体系予以优化,适当的做出修改与补充,实现糖尿病护理质控的细化和量化,以便于临床护理操作的开展和护理质量评估。

1.2.2临床护理方法

用药护理:50例患者在生活方式干预、胰岛素、阿卡波糖治疗的基础上由糖尿病护理小组给予综合全面的临床护理,包括定期、规范的血糖监测、胰岛素注射、并发症处理、健康教育。对于口服降糖药治疗的患者给予规范化血糖监测,对于血糖相对稳定的患者1—2次/周进行血糖监测,指导患者正确、科学地服用降糖类药物,并向患者明确说明不同治疗药物作用机制与可能发生副反应,根据患者实际病情特点制定个体化临床及护理方案,对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及时处理[2]。

饮食和心理护理:根据患者不同的年龄分布、体重特征及实际运动量等制定科学的饮食方案,关注患者饮食中的营养搭配和限制糖分、脂肪摄入量等,指导患者多食用蔬菜、富含蛋白质食物等,帮助患者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实时动态地掌握患者治疗期间的心理状态,避免因长期治疗而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导致病情加重[3]。通过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不断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息和决心,并通过对家庭人员的指导,增进临床护理与家庭护理的配合,使患者家属和护理人员共同监督患者日常行为,帮助其改善不良习惯,营造良好家庭护理环境,正确对待患者的足部、面部护理等,如患者出现病情变化,家属可及时与医护人员联系,确保正确处理,最大限度的控制病情。

延续护理:在常规出院指导的基础上,完善出院健康教育的具体流程,对于住院患者在出院前1d,通过发放知识调查问卷的形式,充分了解患者对于疾病知识的了解,有针对性的实施出院健康教育[4]。注重延伸护理渠道的构建,由护理小组的成员向患者和家属明确解释延伸护理的目的、意义与具体回访时间。为患者建立详细的临床档案,做好资料记录和整理,在患者出院7d内进行1次电话随访,之后30d内进行1次,根据患者情况,建立完善的家庭随访,内容包括持续跟踪出院后糖尿病患者,实施有效护理管理,以增强患者自身保健能力与管理能力,帮助患者养成合理、科学饮食,按时用药治疗,持续运动锻炼,规范血糖监测的良好习惯,对于存在不良心理的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

1.3统计学处理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运用±s进行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x?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50例糖尿病患者经糖尿病护理小组进行综合全面的临床护理后,血糖含量、抑郁评分、焦虑评分均发生明显变化,p<0.05。详见表1。

表150例糖尿病患者实施护理前后血糖指标及心理情况对比分析

阶段

例数血糖含量(mmol/L)焦虑自评量表

(分)抑郁自评量表(分)

护理前5010.71±1.2230.44±1.7773.62±3.11

护理后506.05±0.8655.24±2.2941.45±2.54

3讨论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疾病特点以高血糖为主,长期发展可导致组织器官发生形态结构改变或功能障碍性病变,引起严重的并发症[5]。糖尿病的发生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胰岛素结构缺陷、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等因素密切相关,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紊乱是导致糖尿病发生和发展的首要原因[6]。作为一种常见慢性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与患者自身生活方式有一定联系,临床护理应采取综合全面的干预,实施用药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延续护理,以增进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和自我管理意识。与此同时,还应关注患者治疗期间和治疗后一段时间内的心理变化,给予必要的心理疏导与安慰,并在饮食、行为习惯方面给予护理干预。定期监测患者血糖、血压有助于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提高治疗效果[7]。

大量临床实践表明,糖尿病护理小组的建立及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其中用药护理能够保证患者按照医嘱进行治疗,饮食护理能够配合药物改善患者的代谢紊乱情况,心理护理能够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缓解心理压力,延续护理有助于对糖尿病患者实施长期的护理管理,防止慢性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糖尿病护理小组开展系统、规范的糖尿病知识与护理技能的培训,使糖尿病疾病知识、基础护理理论、护理实践技巧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规范了护理人员与患者的行为,对血糖监测、行为纠正、合理饮食等内容进行指导[8]。本组研究中患者护理前和经糖尿病护理小组实施综合护理后,血糖水平和心理情况均明显改善,这表明建立专业的糖尿病护理小组对患者进行综合全面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以及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并且能够帮助护理小组成员加强对临床护理经验的交流,定期的学习和培训,对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也大有助益,从而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达到满意的临床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农彩琼,苏春萍.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出院后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11(07):117-119.

[2]赵彩凤,张萨日娜.实施人性化护理服务全面提升护理服务品质[J].内蒙古中医药.2010,09(03):94-96.

[3]韩菊红.Ⅱ型糖尿病患者心理性胰岛素抵抗的原因分析与护理[J].西部医学.2011,10(07):56-57.

[4]王金萍.糖尿病管理护理小组在提高护理质量中的作用[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07(02):19-21.

[5]关素芳,陈怡,陈美玲,苏小玲.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心理的影响[J].广州医药.2011,01(04):74-75.

[6]张照芳,韦香花,王在英.时间护理理论在2型糖尿病病人诺和锐30治疗效果评价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9,06(36):69-71.

[7]姜节卫,周韵娇,胡惠芳,周梅芳.糖尿病并发症患者自我效能与生存质量相关研究[J].上海护理.2011,15(02):44-45.

[8]王凤兰.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对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疾病能力的影响[J].实用预防医学.2011,(08):14-17.

(收稿日期:2014-03-16)

(本文编辑:陈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