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引导下容积旋转调强技术在宫颈癌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图像引导下容积旋转调强技术在宫颈癌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刘建民杨椿陈书明邓江华

关键词:宫颈癌;容积旋转调强技术;图像引导;效果

宫颈癌属于临床常见癌症,放疗是治疗宫颈癌的常用治疗方法或辅助疗法[1],较多研究均证实[2-3],对上述癌症患者实施同期放化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宫颈癌局控率,对降低患者病死率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以往,临床常使用图像引导下固定野静态调强放疗技术治疗,虽然该技术具有较好的放疗效果,但该技术治疗时间较长,且具有低剂量体积大等劣势,所以,有必要寻求其他的放疗技术[4]。我院对宫颈癌患者分别实施图像引导下容积旋转调强技术、图像引导下固定野静态调强放疗技术治疗,见如下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随机将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我院40例宫颈癌患者分为观察组(20例)、对照组(20例)。

观察组20例患者年龄为46-69(52.75±2.73)岁,结合宫颈癌国际妇产科联盟分期标准对患者进行分期处理,11例为Ⅱa期,9例为Ⅱb期。

对照组20例患者年龄为43-68(52.69±2.68)岁,结合宫颈癌国际妇产科联盟分期标准对患者进行分期处理,12例为Ⅱa期,8例为Ⅱb期。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资料经对比显示统计值P>0.05,可对比。

1.2方法

提前告知患者饮水、憋尿,以保持膀胱充盈,同时,告知患者口服泛影葡胺,静脉注射造影剂,指导患者采取俯卧体位,对所有患者均实施CT机模拟定位,自患者第一腰椎至闭孔下缘3cm进行扫描,并做好标记。结合CT定位扫描得到的图像对靶区和危及器官等区域(全部宫颈、宫颈肿瘤原发灶、子宫体、转移的盆腔淋巴结、股骨头、直肠、小肠、骨盆、膀胱等)实施轮廓勾画,若患者未出现阴道受侵现象,可将勾画位置确定在正常阴道1cm左右,若发生受侵,可将勾画位置定为肿瘤下缘2-3cm,计划靶区为临床靶区往外延伸5cm,直肠勾画范围为肛门上方3-4cm至乙状结肠,小肠全部勾画,充盈的膀胱需全部勾画,骨盆勾画范围为腰四下缘至股骨结节下缘。观察组20例患者应用图像引导下容积旋转调强技术治疗,对照组20例患者应用图像引导下固定野静态调强放疗技术治疗,处方剂量均为50.4Gy,分28次照射,危及器官剂量需满足以下条件,股骨头V45、骨盆V40、小肠V45、直肠V40、膀胱V40分别≤5%、40%、5%、20%、35%。

1.3评估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靶区的适形度(取值越接近1,则适形度越好)、均匀性(取值越小,则靶区剂量分布均匀性越好)、平均剂量、最小剂量、最大剂量、摆位误差、照射治疗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c±S,适形度、均匀性、平均剂量、最小剂量、最大剂量、摆位误差、治疗时间)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21.0)方法选择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研究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靶区的平均剂量、最小剂量、最大剂量

观察组患者靶区的平均剂量、最小剂量、最大剂量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如表1:

表1:对比两组患者靶区的平均剂量、最小剂量、最大剂量(cCy)

2.2对比两组患者靶区的摆位误差

观察组患者靶区的摆位误差无显著差异,P>0.05,如表2:

表2:对比两组患者靶区的摆位误差(cm)

2.3对比两组患者靶区的适形度、均匀性、照射治疗时间

观察组患者靶区的适形度、均匀性均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照射治疗时间较对照组更短,P<0.05,如表3:

表3:对比两组患者靶区的适形度、均匀性、照射治疗时间

注:*表示与对照组相比较。

3讨论

较多研究调查显示[5],宫颈癌的患病率及病死率仅次于乳腺癌,由于宫颈癌早期症状不显著,大部分患者发现时常处于中晚期,为控制患者病情进展,常需对患者实施放化疗。

近些年,随着放疗技术的快速发展,调强放疗技术已经被广泛用于临床治疗宫颈癌,相比于传统放疗,调强放射技术采用逆向调强方式,能有效提高靶区剂量分布,并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危及器官受量,但该技术的照射治疗时间较长,易增加患者不适度,且易受到不确定因素影响,而容积旋转调强技术属于如今新型调强放射治疗技术,是集精密三维和二维的计量验证设备、新型高精尖医用加速器与逆向优化计划设计软件为一体的放射治疗技术[6],该技术有效改变了固定野静态调强技术模式,实现动态治疗理念,不仅缩短了放疗时间,改善了患者舒适度,还能有效满足剂量要求,且适形度以及均匀性明显更优,有效减少了放疗对正常组织或器官的不良影响,对保护正常器官或组织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此次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靶区的平均剂量、最小剂量、最大剂量、摆位误差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这提示图像引导下容积旋转调强技术可达到和图像引导下固定野静态调强放疗技术较相似的放射效果,对控制病情进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同时,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靶区的适形度、均匀性均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照射治疗时间较对照组更短,这提示相比于图像引导下固定野静态调强放疗技术,图像引导下容积旋转调强技术的适形度、均匀性更佳,可最大限度将高剂量有效集中在靶区之内,有助于增加靶区的生物效应,且可有效减少靶区周围器官的照射剂量,从而有效减少放疗对正常组织的影响,最大限度保护正常器官,图像引导(CBCT)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摆位误差,提高治疗精度,同时,该技术的治疗时间更短,有助于减轻放疗带来的不适,提升患者舒适度。

综上所得,在宫颈癌治疗中应用图像引导下容积旋转调强技术、图像引导下固定野静态调强放疗技术治疗均能有效满足剂量要求,且图像引导下容积旋转调强技术的适形度、均匀性更佳,更有助于保证放疗效果;同时图像引导(CBCT)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摆位误差,提高治疗精度。

参考文献:

[1]杨勤,李贵玲,陈秘等.宫颈癌容积旋转调强与固定野九野调强计划对比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2015,17(4):501-505.

[2]李丹明,王黎,孙新臣等.中晚期宫颈癌适形调强放疗与容积旋转调强技术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6,33(5):478-480.

[3]杨心凤,娄俊,戴菱蔓等.宫颈癌术后容积旋转调强治疗与三维适形调强放疗的临床研究[J].实用癌症杂志,2016,31(10):1703-1705.

[4]刘培培.容积旋转调强放疗技术在宫颈癌放射治疗中的剂量学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5.

[5]孙小梅,丁丽娟,董丽华等.容积旋转调强与固定野调强在晚期宫颈癌放疗的剂量学比较及疗效观察[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6,36(7):509-512.

[6]潘林飞,王彬冰,单国平等.宫颈癌螺旋断层和容积旋转调强治疗剂量学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11):95-98,封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