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保温护理对全身麻醉后腹部手术患者的影响叶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1

术中保温护理对全身麻醉后腹部手术患者的影响叶颖

叶颖

湖南省肿瘤医院麻醉手术室湖南长沙410006

摘要:目的:探讨术中保温护理对全身麻醉后腹部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2016年1月-2017年1月800例全身麻醉后腹部手术患者并分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术中护理,观察组增加术中保温护理。比较两组全身麻醉后腹部手术护理满意度;术中肛温、手术结束肛温、术中出血、术后苏醒时间;手术结束时凝血功能情况;寒战、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全身麻醉后腹部手术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肛温、手术结束肛温、术中出血、术后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结束时凝血功能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寒战、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中保温护理对全身麻醉后腹部手术患者的影响大,可维持肛温稳定,改善凝血功能,减少术中出血,减少并发症,患者满意度高。

关键词:术中保温护理;全身麻醉;腹部手术患者;影响

正常情况下人体可依靠体温调节中枢维持机体体温稳定,而全身麻醉后腹部手术患者血管运动、下丘脑调节作用和温度调节中枢受抑制,无法自行调节体温,容易因手术操作和暴露等因素影响出现低体温,增加机体耗氧和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且不利于术后康复[1]。本研究分析了术中保温护理对全身麻醉后腹部手术患者的影响,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2016年1月-2017年1月800例全身麻醉后腹部手术患者并分组。观察组男246例,女154例;年龄21-74岁,平均(39.24±2.71)岁。手术时间1-4小时,平均(2.45±0.21)小时。对照组男248例,女152例;年龄22-74岁,平均(39.21±2.57)岁。手术时间1-4小时,平均(2.44±0.26)小时。

两组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术中护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对手术室温湿度进行调节,维持温度24℃左右。用棉被保暖。

观察组增加术中保温护理。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电子加温毯铺在手术台,并用充气式保温毯进行非手术部位覆盖保温,温度控制40℃左右。术中输注的液体先经电子液体加温设备加温之后输注;冲洗液先经水浴箱加温后冲洗;术中患者衣服潮湿需立刻更换;不影响手术操作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减少身体暴露面积[2]。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全身麻醉后腹部手术护理满意度;术中肛温、手术结束肛温、术中出血、术后苏醒时间;手术结束时凝血功能情况;寒战、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统计,计量资料作t检验、计数资料作χ2检验,P<0.05差异显著。

2结果

2.1两组全身麻醉后腹部手术护理满意度相比较

观察组全身麻醉后腹部手术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1.

3讨论

腹部手术全麻患者麻醉时可加速血管扩张,导致体温散失,出现术后低体温和寒战[3-4];手术过程皮肤暴露、体液流失和手术室低温、碘酒消毒、冲洗液应用和输液等均可导致患者出现体温降低,容易产生寒战,影响凝血功能,可增加术中出血和术后并发症。通过术中保温护理的强化,可对上述因素进行有效干预,保持患者术中体温在稳定水平,从而规避不良事件发生[5-6]。

本研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术中护理,观察组增加术中保温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全身麻醉后腹部手术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肛温、手术结束肛温、术中出血、术后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结束时凝血功能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寒战、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术中保温护理对全身麻醉后腹部手术患者的影响大,可维持肛温稳定,改善凝血功能,减少术中出血,减少并发症,患者满意度高。

参考文献:

[1]李旭霞.保温护理对全身麻醉患者术中应激及术后复苏的影响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4,26(7):914-916.

[2]肖莹,咸春静,李虹彦等.围手术期保温技术的应用对肾移植患者体温及应激反应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7):3746-3748.

[3]胡庆圆,张成作.保温护理对麻醉患者术后应激反应及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1):173-176.

[4]张星谭.保温护理对全麻手术患者术中应激及术后复苏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5):237-238.

[5]叶丽红,卢丽滨.术中保温护理对全身麻醉患者术中应激及术后苏醒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20):119-120.

[6]胡丹.保温护理对手术室患者术中应激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33):192-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