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临床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3

针灸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临床探讨

商志丰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中人民医院165036

摘要:老年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本病属中医学的“眩晕”、“头痛”等范畴,多由肝火炽盛,或阴虚阳亢,或痰湿内盛,或阴阳两虚所致。本文旨在探讨针灸治疗老年高血压病临床疗效。

高血压病(essentialhypertension)是指安静状态下原因不明的血压升高超过正常水平。高血压病分缓慢型及急进型两种,前者多见,后者少见。老年人的患病率较高,且主要是缓慢型。高血压病易并发心、脑、肾的损害。高血压的标准:凡舒张压超过12.0kPa(90mmHg,但不包括90mmHg),不论其收缩压如何,均视为血压升高;如舒张压不超过12.0kPa(90mmHg),但按年龄收缩压超过以下标准,也列为血压升高:60岁以上>22.6kPa(170mmHg)。本病属中医学的“眩晕”、“头痛”等范畴,多由肝火炽盛,或阴虚阳亢,或痰湿内盛,或阴阳两虚所致。[1]

1.诊断要点

1.1.临床表现

1.1.1.缓进型高血压病

1.1.1.1.早期:病人可有头痛,多发在枕部,尤易发生在睡醒时,可有头晕、头胀、耳鸣、眼花、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心烦等。这些症状并非都是由高血压直接引起,部分是高级神经功能失调所致,无特异性。[2]

1.1.1.2.中期、晚期:随着病情的发展,血压持续性升高,则可出现脑、心、肾眼底等器质性损害和功能障碍,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在并发主动脉粥样硬化时,其收缩压增高常较显著,并发心肌梗死或发生脑出血后,血压可能降至正常,并能够长期维持正常。

1.1.1.3.临床分期

I期(应注明属甲或乙)

(甲)舒张压经常在12.0kPa(90mmHg)以上,但不超过13.30kPa(100mmHg),有时可降至正常;或收缩压大部分时间在各年龄组正常高限以上,但无或基本无因高血压造成的心、脑、肾器质性损伤。偶有少许尿蛋白及红细胞,眼底I级或心电图、X线片表现均未达到左心室肥厚者不属器质性损伤。[3]

(乙)舒张压持续在13.3kPa(100mmHg)以上,但无或基本无因高血压造成的心、脑、肾器质性损伤。[4]

Ⅱ期:舒张压持续在12.0kPa(90mmHg)或收缩压持续在相应年龄组高限以上,同时合并有因高血压造成的心、脑、肾器质性损伤一项或一项以上者。[5]

Ⅲ期:血压持续升高,合并有高血压引起的心、脑、。肾器质及功能性损伤的一项或一项以上者。[6]

1.1.2.急进型高血压病

急进型高血压病发展迅速,血压持续在高水平,并有心、脑、肾的损害。急进型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需同时符合以下两项:

1.1.2.1.病情急骤发展,舒张压持续在17.3kPa(130mmHg)以上。

1.1.2.2.眼底出血,渗出或乳头水肿。

1.2.辅助检查

需要做的辅助检查有尿常规、眼底检查、心脏X线透视、心电图、血脂、肾功能检查等。需与继发性高血压相鉴别。[7]

2.辨证分型

2.1.肝火旺盛

头痛、烦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便秘、苔黄、脉弦有力或弦数。

2.2.痰湿内盛

胸脘痞闷、心悸、眩晕、恶心、动作不灵活、苔厚腻、脉弦滑或濡滑。

2.3.阴虚阳亢

眩晕、视物模糊、耳鸣、心烦、失眠、肢体发麻、舌质红、脉弦细数。

2.4.阴阳两虚

头晕、气促、耳鸣、神疲、精神呆滞、手足麻木、下肢无力、尿频或夜间多尿、舌质淡、脉沉细。

3.治疗

3.1辨证治疗

3.1.1.治疗原则:平衡阴阳,调节肝肾为主。肝火旺盛者偏以清肝泻火,痰湿内盛者辅以化湿祛痰,阴虚阳亢者侧重以补肾平肝,阴阳两虚者宜阴阳同补。[8]

3.1.2.处方

3.1.2.1.主穴:足三里、内关、太冲、行间。

3.1.2.2.配穴:肝火旺盛配阳陵泉、太阳,痰湿内盛配丰隆、阴陵泉,阴虚阳亢配三阴交、百会,阴阳两虚配太溪、关元。

3.1.3.操作方法:直刺内关1.2±0.2寸,直刺足三里2.0±-0.5寸,直刺太冲、行间0.8±0.2寸。

直刺阳陵泉1.4±0.2寸,平刺太阳1.2±0.2寸。直刺丰隆2.0±0.5寸,直刺阴陵泉1.4±0.2寸。直刺三阴交1.4±0.2寸,平刺百会1.2±0.2寸。直刺太溪0.8±0.2寸,直刺关元1.4±0.2寸。

肝火旺盛型、痰湿内盛型以泻法为主,每天针刺1~2次,每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3~5次,均用捻转泻法行针,捻转的幅度为3~4圈,捻转的频率为每秒3~5个往复,每次行针10~30秒。

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以平补平泻法为主,每天针刺1~2次,每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3~5次,每次行针10~30秒,用平补平泻法捻转手法,捻转的幅度为2~3圈,捻转的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

3.1.4.按语:足三里属足阳明,阳明为气血俱盛之经,泻之可疏泄阳邪;内关属手厥阴心包经络穴,针之可泻心火;太冲属足厥阴经的原穴,施泻法可潜降亢盛之阳;行间为肝经荥穴,可开泄肝胆郁热。阳陵泉配以头面奇穴太阳,泻之或点刺出血,可疏泄肝胆;三阴交配百会可滋阴潜阳;丰隆、阴陵泉二穴分属阳明胃经、厥阴脾经,可以和脾胃及化痰湿;太溪、关元可养阴助阳。

3.2.辨病治疗

3.2.1.体针疗法

3.2.1.1.处方:取穴分为五组,第一组取位于背部的穴位,如肺俞、心俞、T1~T5夹脊穴、肾俞、三焦俞、胃俞、T8~L1两旁的夹脊穴等;第二组取位于胸、腹部的穴位,如膻中、玉堂、紫宫、中极、关元、水道、归来等;第三组取位于上肢的穴位,如内关、间使、神门、合谷、大陵等;第四组取位于下肢后内侧的穴位,如阴陵泉、三阴交、承山等;第五组取位于下肢前外侧的穴位,如足三里、绝骨、太冲等。第一组与第四组穴位同时使用,第二组与第三组、第五组穴位同时使用。两种处方交替使用。

3.2.1.2.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选用28~30号毫针,向脊柱方向45°角斜刺肺俞、心俞、T1~T5夹脊穴、胃俞、T8~L1两旁的夹脊穴0.6±0.2寸,向脊柱方向45°角斜刺三焦俞、肾俞0.8±0.2寸。向下平刺膻中、玉堂、紫宫1.2±0.2寸,直刺中极、关元1.2±0.2寸,直刺归来、水道1.2±0.2寸。直刺内关、间使、合谷1.2±0.2寸,直刺神门、大陵0.4±0.1寸。直刺三阴交、阴陵泉、承山1.4±0.2寸。直刺足三里2.0±0.5寸,直刺绝骨1.4±0.2寸,直刺太冲0.8±0.2寸。

每天针刺1~2次,每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3~5次,均用较强的捻转手法行针,捻转的幅度为3~4圈,捻转的频率为每秒3~5个往复,每次行针10~30秒。

3.2.1.3.小结:高血压病涉及多个病理环节,因此需要取用的穴位比较多。综合现代各种研究来看,高级神经中枢功能失调在高血压病的发病中占有主导地位;[9]同时,皮质下中枢(主要指丘脑下部)、脑干、肾上腺、肾脏均与高血压病的发病有密切关系,[10]所以应该取用与上述环节相关的穴位。头面部血管平滑肌分布来自T1~T5节段的交感神经,肾上腺、肾脏血管平滑肌分布有来自T8~L1节段范围内的交感神经,[11]根据现代针灸学理论,应在T1~-T5节段区、T8~LI节段区取用穴位,所以选用了第一组穴位、第二组穴位、第三组穴位。第四组穴位、第五组穴位既具有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又具有调节内分泌系统功能的作用,对高血压病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12]

用强刺激手法针刺是为了调节大脑皮层、丘脑下部、脑干缩血管中枢的兴奋性,以缓解由缩血管中枢兴奋性增高而引起的细小动脉的痉挛。同时也是为了减少肾素、醛固酮的分泌,减轻细小动脉痉挛和水钠潴留。

4.按语

4.1.针灸治疗本病初中期具有一定疗效,但部分患者需坚持较长时间的治疗。

4.2.避免过度紧张,劳逸结合,适当参加体育活动。4.3.饮食宜减少摄盐量,每日限制在5~6g;限制脂肪,不摄入过多碳水化合物,避免体重超重。[13]

4.4.不伴并发症的早期高血压可饮少量药酒,避免吸烟。

4.5.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应采用综合疗法。

参考文献:

[1]杨事达,宫建,杨传家,汪立杰,杨朋,佟利剑,王国锋,李景栋.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初步分析[J].慢性病学杂志,2014,(3):201-202.

[2]王翔凌,何青.女性高血压[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5,(4):241-246.doi:10.3969/j.issn.1007-5410.2015.04.001.

[3]白瑞娜,李立志.老年女性高血压之衰老病因与病理机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4):1690-1692.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5.14.041.

[4]林桂雄,黄冰生,程颖,解强,吴钰燕,冯燕玲,李劲草,卓裕丰,张鹏.高血压急症与稳定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动脉弹性的比较[J].新医学,2010,(7):445-447.doi:10.3969/j.issn.0253-9802.2010.07.009.

[5]王瑞英,冯品,任军梅,张艳艳,冀惠.老年高血压患者晨峰变化对炎性因子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2):103-106.doi:10.3969/j.issn.1009-0126.2010.02.003.

[6]龚艳春,戚文航.继发性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9,(9):791-795.

[7]王蕾礼.继发性高血压的鉴别诊断[J].实用医学进修杂志,1995,(3):138-144.

[8]杨志会,吴蔚.继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方法[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1):17-18.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1.014.

[9]范为王(综述),张冬梅(审校).高血压前期治疗方案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6,(6):1121-1124.doi:10.3969/j.issn.1006-2084.2016.06.023.

[10]王伟.高血压前期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2,(4):487-490.doi:10.3969/j.issn.1004-3934.2012.04.018.

[11]石洁,胡元会.高血压前期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9,(4):563-566.doi:10.3969/j.issn.1004-3934.2009.04.009.

[12]王质义.高血压前期的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月刊(A),2011,(2).

[13]陈秀梅,卢新政.高血压前期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8,(5):720-723.doi:10.3969/j.issn.1004-3934.2008.05.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