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3-13
/ 2

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

肖玫

永州市中医医院湖南省425000

摘要:目的:分析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中应用有效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4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开展护理风险管理时间顺序,分为护理前组和护理后组,分析护理前后患者护理满意度和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对心血管疾病者开展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可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加强了患者护理质量和安全性。结论:对于心血管内科重症病患,开展护理风险管理工作,能够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提升护理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心血管内科;应用价值

风险管理来源于国外金融界的一种管理说法,主要是对存在的危险问题做有效评估,而后提出预防解决对策,降低风险问题的发生率与严重程度,以及当风险来临时提升管理的反应速度与有效性,从而将风险问题控制在最小的程度,保证相关管理的质量。而风险管理运用在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中,则是针对该科室的患者护理风险问题做预防控制,降低危险问题发生率,提升年护理的安全性[1]。本研究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4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中应用有效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4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我院于2014年6月开展了护理风险管理。男患者256例,女患者144例。年龄区间为42.28-77.62岁,平均年龄为(65.28±2.36)岁。现依照护理管理时间为分界点,将患者分为实施前组以及实施后组,每组200例。两组病患的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均衡性。(P>0.05)

1.2方法

1.2.1风险因素评估

第一,疾病风险因素在一般情况下,心血管内科病患大都合并全身脏器功能衰竭现象。另外,很多患者使用药物后,极易出现心动过缓、心律失常以及休克等并发症,这种情况会提升护理难度。第二,药物风险评估心血管疾病复杂程度较高,患者每天服用不同种类药物。药物剂量和种类均有严格标准,加上部分患者体质特殊,用药后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另外,使用静脉预留针、安注射泵以及输液泵时,也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比如说:护士在为患者注射肾上腺素时,倘若未能合理控制剂量,就会引发心动过速等不良现象,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第三,设备风险评估在开展临床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会使用心电监护仪,除颤仪以及呼吸机等设备。倘若设备未能得到及时保养或维修,或者护士无法熟练操作设备,就会引发安全风险。第四,病患风险评估CCU中对于护士护理能力要求较高。倘若护士不具备防范护理风险能力,业务不熟练,就无法识别患者潜在性更显。如若发生风险事件,不能及时得以处理。进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2]。

1.2.2风险应对措施

第一,创建护理风险管理小组.为了切实提升护士对于护理风险管理效果。院内应当组建护理风险防范小组。护士长担任组长,高年资护士担任组员。全面评价病患疾病风险。在此同时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应对预案。进而为患者提供有目的,预见性强的临床护理,结合先预测,后治疗的原则,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一旦发生不良事件,应当在第一时间制定出补救方案并实施。相较于其他疾病患者而言,心血管疾病者自理能力不佳,出现意外坠床以及跌倒的概率高。因此,护理小组应当加大监督病患起床,入厕的护理力度。告知病患休息后突然起身的危害性。第二,全面重视药物管理工作。护士为患者发药时,应当依照标准为患者发放药物。落实对查制度。提升判断疾病变化能力,主动告知以及不定时询问病患是否服药,以提升其治疗依从性。告诉患者使用药物后的不良反应,一旦发生,及时处理。第三,强化院内设备管理力度。为了保证治疗设备充分发挥作用,护理部应当定期对医疗设备进行维修以及保养。院方定期开展培训工作,切实保证护理者能够正确使用医疗设备,熟练操作。避免因操作不当所导致的护理风险发生[3]。

1.2.3全面提升护士素养

院方对护士开展应急预案培训工作,切实提升护士的专业素质。可利用晨会、查房以及业务学习等方式提升护士综合素养。除此之外,护士也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技巧,以方便及时全面的了解病患病情,获取最佳治疗时机。

1.3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主要包括:烫伤、跌倒、管道脱落、坠床、药物渗漏。

1.4统计学原理

本实验使用SPSS21.0软件包,对计量资料使用t值计算,计数资料使用x2计算,当P<0.05.视为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护理前,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17.5%,护理后,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2.5%,护理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下表1。

3.讨论

心血管疾病有着突发性,多变性等特征,患者大都为中老年。相较于其他群体,该年龄段人群反应迟钝,机体免疫能力低下,这就为临床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如若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极易引发护患纠纷,有损医院形象。在本次实验调查结果中可见,对心血管疾病者开展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可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升护理满意度,加强了患者护理质量和安全性。另外,自从开展风险管理制度以后,护士的护理风险意识显著提升,院方加强了护士的理论知识考核力度,提升护理质量[5]。定期反馈护理质量问题,能够提升护士预防风险能力,保证护理工作有效开展,获得广大家属和患者的强烈好评。

综上所述,对于心血管内科重症病患,开展护理风险管理工作,能够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提升护理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韩莹.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5(1):30-32.

[2]刘玲玲.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48):231-232.

[3]关玉芳.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临床应用[J].饮食保健,2015,2(12):11-12.

[4]润香,汪喜华.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干预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2015(16):177-178.

[5]关薇.基于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2016,3(4):707-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