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性猝死患者护理可预见性危险因素探讨刘玉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心脏性猝死患者护理可预见性危险因素探讨刘玉兰

刘玉兰陈苗马玉琴

新疆哈密市中心医院内科839000

摘要:目的对于心脏性猝死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探索,同时总结有效的护理干预对策。方法本研究所有的研究对象均选择我院在2015年1月到2017年1月收治的心脏病患者,共计符合标准并纳入本研究患者的例数为128例,将所有患者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均为64例。为对照组患者配合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患者配合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两组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患者的死亡原因和患者的猝死率等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从对本研究两组患者的研究和调查当中可以看出,本研究两组患者冠心病的发病率都相对较高,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心肌炎等情况为高危的因素,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患者发病和季节、时间以及患者的年龄存在有明显的关联,比较两组患者的猝死率情况,观察组患者的猝死率行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具有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危险因素对于心脏病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减少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具有积极的作用,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心脏性猝死;护理干预;可预见性危险因素

心脏性猝死是临床上较为重要的一种危急的重症,这主要是心脏原因的患者在6小时之内突然出现了自然的死亡。对于这种病情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临床特点主要是发病突然,具有不可预料的情况,而且这种病情进展性较为迅速,很大一部分患者在猝死之前都没有任何的征兆[1]。现如今这已经开始成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一个根本性和重要的原因,通过临床的相关统计可以得出心脏性猝死的比例能够高达41.84/10万[2]。那么怎样才能够有效的进行早期干预做好相关防范措施也开始成为临床所探索的一个热点问题和热点工作。护理工作在临床医疗卫生行业当中是最前线的一项工作,需要对患者病情进行掌握,并且作出准确有效的评估,能够在第一时间告知医务人员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本研究针对于此主要分析心脏性猝死患者的护理,并且对于可预见危险因素进行简要的探索,见过取得较为满意成果,先将主要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有患者均选择我院在2015年1月到2017年1月,所有患者均为我院收治的心脏病患者,共计涉及到128例。将所有患者采用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为64例。观察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例数分别为33例和31例,患者的最大年龄和最小年龄分别为82岁和44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3.2±11.4)岁;对照组患者当中有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例数分别为34例和30例,患者的最大年龄和最小年龄分别为81岁和46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1.5±10.6)岁。本研究所有患者均为心脏病患者,对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予以比较,P>0.05,无差异,具有可比性。

1.2可预见性危险因素分析

对患者的诱发因素进行分析:临床有研究表明,大约有70%的心脏病患者都存在有明显的诱发因素,比如说过度劳累大量的饮酒和吸烟,患者突然出现情绪激动和用力排便,患者的工作压力加大,生活方式突然改变,患者存在急性心理应激或者是突然血压升高等情况,具体情况会在某种程度上加重患者心肌的耗氧量,这样会使得血浆当中的儿茶酚胺的浓度明显升高,血管的收缩增强,增大了血管的阻力,这样就会导致回心血量减少,使一些原有的心脏基础疾病明显加重,更会导致患者出现冠状动脉痉挛情况,加重患者的室颤,并且导致患者因心律紊乱情况而猝死[3]。

分析患者的基础病因:对于心脏病患者猝死来说,冠心病是一个主要的因素,其他比如急性心肌梗死陈旧性的心肌梗死以及,或者是因为肥厚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心瓣膜病主动脉夹层瘤破裂等等,都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猝死情况,而这也是一些高危的影响因素。

对于发病先兆情况进行判断:猝死之前通常会存在有胸闷胸痛症状,患者可能存在有心慌气促呼吸困难,患者存在有出冷汗症状极度乏力情况和晕厥等症状,这些情况虽然不具有特异性,但是临床上仍然予以进行警惕。

对于其他因素进行分析,有研究得出心脏性猝死主要以冬季和春季为最高的发病周期,在凌晨一点到凌晨六点钟为主要的发病高峰时段。这段时间的血浆浓度高宁,迷走神经的张力会明显增加,冠状动脉出现痉挛,要么心机持续缺血,就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猝死[4]。

1.3护理对策分析

必须需要对患者的病情情况进行预估,同时根据风险高低情况进行分类护理。对于患者的年龄性别和基础的心脏病情况进行分析统计,了解心电图情况,并且对24小时的动态心电图进行调查。通过心脏超声和心动图等方法对于患者出现猝死的危险性进行评估。采用静息心电图进行干预,这是反映心脏性疾病发生和心脏性猝死的一个危险性的信号,因为平均的心率能够达到长期或者是超过80次每分钟的慢性心率增快情况,就可能会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当前认为这种情况是心血管患者病死和猝死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如果患者的QRS时限超过了120ms,那么这也是心脏性猝死的一个高危患者的筛选标准。还需要对于患者心率的变化情况进行重视,如果发现患者存在有先兆症状,就需要予以必要的干预。护理的时候需要对患者心电监护进行中试,心脏性猝死,患者在猝死之前会发生一些一过性的功能性障碍和电生理改变情况,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致命的心律失常,进而引发猝死情况发生[5]。

如果临床上发现出现频发的、多源性的和多型的连发的室性早搏情况,或者患者存在有短阵的适性心动过速情况,那么需要及时的对于主治医生进行汇报,做好相关监护工作。还需要及时的对于患者缺血和缺氧状态进行改善,脉搏血氧饱和度。对于心源性休克来说是急性肺水肿和心脏性猝死的最早发生的异常参数,所以需要引起护理人员高度的重视。如果一旦提示患者的SpO2出现下降的情况,那么就必须迅速的为患者进行减轻心脏负荷的处理,只是还需要保持呼吸通畅,必要的时候需要采用呼吸机进行入通气,以便于对于患者的缺氧状态进行改善。

需要强化对于高危时段患者的护理人力配备,对于冬季和春季以及凌晨等相关时段因为心脏出现猝死的发生率相对较高,所以需要强化这高发时段的护理人员配备工作,保证对于患者的护理到位,保证应急器械和相关物品的准备完善,熟练的对于相关的颤仪等设备的使用和心肺复苏的抢救。最后,应该做好对于药物的预防工作,因为绝大部分的患者都死于致命性的心律失常,所以相关预防十分重要。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采用统计学软件IBMSPSS23.0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从对本研究两组患者的研究和调查当中可以看出,本研究两组患者冠心病的发病率都相对较高,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心肌炎等情况为高危的因素,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患者发病和季节、时间以及患者的年龄存在有明显的关联,比较两组患者的猝死率情况,观察组患者猝死20例,猝死率为31.25%,对照组患者猝死48例,猝死率为75.00%,观察组患者的猝死率行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具有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心脏性猝死的发生和很多因素都存在有明显的关联,临床在对于疾病进行治疗的时候,可以通过对于诱因先发症状,对于患者的心电图演变的规律等进行分析和判断,以此来提高护理人员对于心脏性猝死发生的预判工作。对于高危患者,在进行准确的识别判断和监测的时候也要强化对于重点时段的监护工作,患者的病情发生变化,那么需要第一时间进行发现并告知主治医生,同时要提示医生进行对症治疗,这能够使得医生对心源性猝死的救治更加的及时更加有效,并且落实到实处,能够产生比较好的治疗效果和抢救效果,对于预防猝死也具有积极和有效的作用。对本研究的调查结果可以分析得出,本研究两组患者冠心病的发病率都相对较高,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心肌炎等情况为高危的因素,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患者发病和季节、时间以及患者的年龄存在有明显的关联,比较两组患者的猝死率情况,观察组患者猝死20例,猝死率为31.25%,对照组患者猝死48例,猝死率为75.00%,观察组患者的猝死率行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具有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也能够证实分析患者的可预见危险因素的相关情况,并且做出有效的护理能够减轻患者的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本研究所得的内容和临床相关文献具有不谋而合的一致性,可以起到相互印证的作用。综上所述,通过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危险因素对于心脏病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减少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具有积极的作用,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袁晓红.心脏性猝死的相关因素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5,04(02):142-143.

[2]陈泗林.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与心脏性猝死[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6,20(02):78-79.

[3]李东.心脏性猝死临床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6,11(22):45-47.

[4]秦显美.50例心性猝死的临床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21(10):55-57.

[5]王方正.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的识别[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7,10(05):307-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