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中药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预防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5-15
/ 2

口服中药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预防分析

陈英銮

广东阳春市中医院西药房广东阳春529600

摘要:目的:分析口服中药的安全性,并针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9月到2017年8月间收治的因口服中药发生不良反应患者107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其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严重程度,并分析造成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结果:随患者年龄升高,中药口服不良反应构成比越高,其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患者占比最高,为43.93%,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口服不良反应的患者中,以发热、头晕、疼痛等症状为主,占比43.93%。其中,一般不良反应患者76例,严重不良反应患者31例,分别占71.03%、28.97%。未经辨证论治、用法用量不当是造成不良反应最主要的原因,占比分别为34.58%、26.17%,显著高于其他原因,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口服中药治疗过程中可因多种原因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且不良反应的表现多样。针对这些原因从制度管理、体系建设、医务工作者职业教育、患者的健康宣教等多个方面进行针对性预防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口服中药;安全性;不良反应;预防措施

中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急剧提高,健康意识、健康观念不断改变的今天,中药以其良好的治疗效果以及相对较小的毒副作用受到各年龄段群体的青睐[1]。但在中药的临床应用过程中,也可能因多种主观、客观或者内源性、外源性因素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给患者的治疗、预后改善等造成一定的困扰。本文就我院2016年9月到2017年8月间收治的因口服中药发生不良反应患者107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表现进行总结,并对造成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为预防措施的实施提供依据。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9月到2017年8月间收治的因口服中药发生不良反应患者107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分别有57例、50例,患者的的年龄在14岁到8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6±3.4)岁。

1.2方法

回顾患者的基本资料,将其按照≤18岁、19-39岁、40-59岁、≥60岁的标准进行分组,对发生口服中药不良反应患者的年龄分布进行分析。

统计患者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参照《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管理办法中附则》中与中药不良反应相关的规定,确定患者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分一般不良反应、严重不良反应),并分析造成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中药口服不良反应患者的年龄分布

随患者年龄升高,中药口服不良反应构成比越高,其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患者占比最高,为43.93%,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3讨论

本文回顾了107例中药口服不良反应患者主要临床资料及不良反应相关情况,从其人口学资料上看,6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的构成比最高,为43.93%,这与老年人对中药的信任与偏好有关。

从口服中药不良反应的表现及严重程度看,其涉及皮肤、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及其他结构,临床症状多,表现多样,特别是发热、头晕、疼痛等十分多见,占比可达43.93%。但总的来说,口服中药不良反应的程度都比较轻,严重不良反应的患者仅占28.97%,多数患者可通过停药或者简单处理后缓解。

从造成口服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上进行分析,未经辨证论治、药物配伍不当、用法用量不当、个体因素及其他主客观因素都可能诱发不良反应。

①未经辨证论治是造成中药口服不良反应最主要的原因,占比为34.58%。中药治疗的灵活性较强,是在长期实践中总结摸索出的,讲求因人而异、辨证施治,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既往病史、过敏史等不同,对不同药物反应、耐受程度都存在一定的差异[2-3]。在使用中,无法做到辨证施治则失去了中药治疗的精髓。

②药物配伍不当。中药临床治疗中,不仅中药材之间存在“十八反、十九畏”的禁忌,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备受推崇的情况下,涉及中药、西药联合使用的情况,也有可能出现配伍不当的问题,如牛黄解毒片可与硫酸镁等药物联用时,可增加雄黄的毒性[4],诱发不良反应。

③药物用法用量不当。中药的用法用法没有一定的严格规定,不同医生给不同患者开具的口服中药制剂,在用法用量上也存在一定差别。特别是部分患者对中药的使用存在一定认知误区,认为其无任何毒副作用,使用中更容易因用法用量不当导致不良反应发生,以老年人居多,这也与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的老年人中药口服不良反应构成比最高的情况相一致。

④药物因素。中药中的许多药材本身有一定的毒性,如常见的细辛、附子、鱼胆、蜈蚣、川乌等,在使用前需要通过不同的炮制方法去除或者降低药物的毒性。但炮制的方法不当,炮制不彻底的情况下,就可能因药物本身毒性造成不良反应[5]。加上中药材受产地、品种、采摘季节等的影响较大,相同药物的毒性也有差别,加强对药物的认知水平是关键。

针对这些原因从制度管理、体系建设、医务工作者职业教育、患者的健康宣教等多个方面进行针对性预防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主要途径。

①制度管理:医院的职能部门要制定一套完善的口服中药管理制度,从中药的采购、加工、炮制到中药材、中药制剂的存储、运势、调配等各个方面严格监管,确保用药的安全性。

②体系建设:建立一套完善的口服中药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做到及时、正确、完整记录,对定期对中药口服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造成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并通过针对性措施的实施控制中药口服不良反应发生率。

③医务工作者职业教育:加强中药药理学、毒理学学习,在处方开具时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态、病情等为其制定科学合理的个性化用药方案,做到辨证用药。同时,鉴于中药自身复杂性,特别是汤剂的应用中有效成分相对复杂,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的问题,在药物煎煮过程中,考虑工具选择、煎煮火候、加水量、煎煮的时间与次数等因素[6],对自行煎煮汤剂的患者尽到告知义务。

④患者的健康宣教:通过多种途径的健康宣教,纠正人们对中药完全无副作用的错误认知,让患者对中药的使用有基本的了解,并能在用药过程中谨遵医嘱,避免乱用药、滥用药、擅自更改药物用法用量的情况。

综上,中药口服不良反应的表现多样化,累及多系统结构,把握造成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给予综合性、有针对性的预防干预,对于提高用药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黎卫红.分析口服中药的安全性及预防中药所致不良反应的方法[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6):30-32.

[2]邱爱功,郭海燕.中药制剂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原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6,14(92):12-13.

[3]张强.口服中药的安全性分析及预防中药所致不良反应的方法[J].中国处方药,2016,14(10):44-46.

[4]王锦兰.口服中药的安全性分析及用药不当的防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14):42-44.

[5]杨卓,陶婉君,李灵玲.中药汤剂常见不良反应及药学干预价值临床研究[J].河南中医,2016,36(6):1022-1024.

[6]孙登云.我院口服中药汤剂致不良反应的情况及原因分析[J].医药前沿,2015,5(8):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