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护理干预对提高麻醉恢复室患者满意度的临床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1

主动护理干预对提高麻醉恢复室患者满意度的临床效果观察

刘倩倩

天津市宁河区医院301500

摘要:目的:探讨主动护理干预对提高麻醉恢复室患者满意度的临床效果。方法:接收在我院麻醉恢复室的患者一共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对病人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对病人实施主动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病人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麻醉恢复室病人采取主动护理干预,可以使临床护理质量进一步提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主动护理干预;提高;麻醉恢复室;满意度;临床效果

麻醉恢复室的职责就是对病人手术麻醉以后的相关情况给予密切观察,同时持续进行治疗一直到病人相关症状和生命体征恢复的场所。大多数监护室病人采取气管插管麻醉,因为麻醉以后处在复苏期的病人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之下,无法明确表达机体不适以及心理需求,一般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负性心理,造成机体发生多种变化,对病人的生命安全带来巨大威胁[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2017年5月在我院麻醉恢复室的患者一共9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一组各45例。当中,观察组男30例,女15例。年龄在18-74岁,平均为41.8±4.3岁;对照组男31例,女14例。年龄在20-76岁,平均为42.9±5.2岁。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对病人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对病人实施主动护理干预。

1.2.1术前方式

手术之前由护理人员做好相关访视工作,明确了解的沟通能力、内心状况以及个人喜好,同时详细介绍部分麻醉知识和手术的整个过程,消除病人对手术的恐惧。通过图片以及影像等相关资料介绍病人手术以后拔除气管插管之前和以后的状态。

1.2.2心理护理

手术以后,当病人意识恢复以后,感觉处于一个陌生的环境,特别是气管插管的病人,无法用言语表达内心的感受,所以,临床护理人员要时刻守护在病人的床边,对其恢复情况给予密切观察,帮助麻醉师进行操作,使病人的不良刺激得以消除。

1.2.3舒适体位

为了能够满足手术的需求,手术当中需要长时间保持一种体位,当意识恢复以后,病人会感觉机体不适,在拔除气管插管以后,如果没有相关禁忌症,能够将病床头抬高到30-45度,采取半卧体位。在腋窝下垫上一个软枕,可以使病人的舒适度明显增加,使胸腔容积明显增加,可以使病人的切口张力明显降低,使疼痛明显减轻。

1.2.4转出护理

在回到病房之前尽量给病人穿好衣裤和盖好被子,以免在搬运期间机体暴露过多,对病人隐私给予有效保护,同时明确告知病人亲属手术非常顺利,同时交代转回病房以后的相关注意事项。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其中包括有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以及不满意。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中搜集所得的所有数据资料均应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相关计量资料均应用表示,两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情况对比

注:b:与对照组对比,P<0.05

3讨论

PACU(麻醉后监护室)是对手术麻醉以后病人给予严格观察以及监测,继续治疗一直到病人各项生命体征观察指标恢复稳定的一个场所。由于麻醉恢复室大部分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病人,苏醒过程当中的病人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之下,无法表达机体不适以及心理方面的需求,就会出现各种不良情绪,不仅造成机体生理变化,危机到病人的生命安全,并且还会造成病人心理创伤[2]。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3],对麻醉恢复室患者采取主动护理干预,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主动护理指的是为病人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主动心理护理和有效处理病人相关并发症,进而使病人预后得到明显改善。临床护士在日常工作期间需要与病人给予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在明确了解以及掌握其相关病情之下可以明确理解麻醉医师的治疗意图,进而增强护患之间的协作医师,对其病情恢复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上述相关报道相一致。

综上所述,对麻醉恢复室病人采取主动护理干预,可以使临床护理质量进一步提高,在临床当中得以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刘丽萍,唐雪云.91例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麻醉恢复室护理[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4,14(3):282-283,286.

[2]赵淑芝.围术期手术室护理与麻醉工作配合的重要性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3):58-59.

[3]房师荣.主动护理干预在提高麻醉恢复室患者满意度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4,9(26):20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