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的手术室护理措施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1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的手术室护理措施研究

付为娣

天津市宁河区医院

摘要:目的对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的手术室护理措施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为临床护理的稳定发展提供建议。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7年8月前来我院接受治疗的98名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转开腹术。在研究过程中参照随机分组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即护理1组和护理2组,每组患者人数均为49人。护理1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干预,护理2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入综合性临床护理干预,并在护理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手术及相关恢复情况。结果对两组患者分别采用不同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后发现,护理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护理1组的患者,同时护理2组患者在手术中的出血量较少,手术时间较短,且身体各项指标恢复较快。两组患者间的对比具有显著的差异化特点和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性临床护理干预可以在患者心理、生理全方位进行护理,使患者在身体指标快速恢复的同时能够感受护理人员的专业化以及护理工作的人性化,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因此此种护理模式价值显著,值得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推广并使用。

关键词: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腹腔镜切除术转开腹术;综合性临床护理

引言: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是临床中具有特殊性的疾病之一,其发病时多半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在临床治疗中,此类疾病多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方式进行治疗,因其具有微创、并发症较少等特点迅速受到广大患者的青睐。但也有部分患者在手术中由于各种原因需转开腹术进行治疗,这也给医护人员的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如护理操作不当,将会导致手术进程受阻,延长手术时间的同时还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因此本文对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的手术室护理措施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为疾病的有效治疗和预后提供建设性意见。

一、资料与方法

(一)患者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8月-2017年8月前来我院接受治疗的98名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参照随机分组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即护理1组和护理2组,每组患者人数均为49人。护理1组中,男性患者26人,女性患者23人,患者年龄均在27-65岁之间,平均年龄(49.3±1.7)岁。护理2组中,男性患者28人,女性患者21,患者年龄均在26-56岁之间,平均年龄(49.1±1.4)岁。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后未发现显著的差异化特性,因此本研究具有对比意义,可进行有效评估。

(二)护理方法

护理1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干预,护理2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入综合性临床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心理干预护理。患者的心理干预是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部分患者在手术开展前会出现不通过程度的担忧、恐惧,因此护理人员应在手术开始前向患者传达相关疾病知识,并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从而达到稳定患者情绪的目的。同时护理人员应将手术相关注意事项等告知患者,使患者能够在准备充分的基础上顺利进行手术。2.注重手术前的检查。由于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具有特殊性,因此在手术前的详细检查十分必要。护理人员可安排患者进行胸透、心电图等各项检查[1],确认患者各项指标处于正常状态,能够接受手术治疗。3.术后生活护理。在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要阴道患者取正确体位休息,并告知患者手术的结果及术后其他注意事项,对年龄较高或手术时间较长的患者,可送至重症监护室进行观察。同时护理人员要对病房环境进行处理,密切关注患者饮食和行为状态,为患者营造良好的住院环境。

二、结果

首先对两组患者的相关手术指标进行对比后发现,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28.14±23.12)ml和(83.64±19.87)ml,手术时长分别为(60.08±18.74)min和(47.98±17.84)min,护理2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等方面均优于护理1组的患者,两组患者间的对比差异性明显(P<0.05)。

在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评定后发现,护理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护理1组的患者,两组患者间的对比差异性明显(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对

三、讨论

通过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在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腹腔镜手术转开腹术的护理中加入综合临床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手术各项指标并提升其护理满意度。该种护理模式可在手术开展前期、中期和后期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护理,使患者手术顺利开展的同时能够切实感受到来自医护人员的关爱,进而为医患关系的和谐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柳己海.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时机的选择及中转开腹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3):260-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