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投照技术在临床上的影像学特征及价值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DR投照技术在临床上的影像学特征及价值分析

王伟

德阳市人民医院放射科618000

摘要:目的:应用DR投照技术的具体效果及相关的影像学特点。方法:选择我院在2016年一年期间收治的280例需要接受影像学检查的患者为相关对象,所有患者都需要同时接受传统的X光投照与DR投照,分别对比患者在接受两种不同类型的影像学检查后的诊断率及三片率情况。结果:患者接受DR投照技术检查后的病情诊断率与三片率均高于X光投照,两种方法的相关数据在对比后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临床影像学检查中,DR投照技术的应用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关键词:影像学;DR投照;特征;技术;价值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thespecificeffectsofDRcastingtechnologyanditsrelatedimagingcharacteristicsintheimagingexaminationofpatients.Methods:of280patientsadmittedinourhospitalin2016yearneedforrelatedobjectsinpatientsundergoingimagingexamination,allpatientsneedtobeatthesametimeacceptthetraditionalX-rayexposureandDRexposure,respectively,comparedtopatientsintwodifferenttypesofimagingdiagnosisandthreepiecerateafterchecking.Results:thediagnosisrateandthethreerateofthepatientswerehigherthanthatofXray,andthecorrelationdataofthetwomethodsweresignificantlydifferentaftercomparison(P<0.05).Conclusion:intheclinicalimagingexamination,theapplicationeffectofthetechnologyofDRcastingisbetterandworthpromoting.

[keywords]imaging;DRexposure;Characteristic;Technology;Thevalueof

对于临床各类型患者的诊断而言,影像学诊断是较为科学的一种诊断方式。其中,DR投照技术是一种较为先进的影像学诊断技术,可以将数字图像的处理技术与X线放射技术紧密结合,并且在原有的X线胶片成像的基础之上,实现A/D转换等,并且对患者的影像学图像进行数字形式的处理,保证患者的影像学图像变为数字化图像,进而确保患者的临床诊断效果[1-2]。我院在此次研究当中,为需要接受影像学检查的患者分别选择了传统的X线投照技术与新型的DR投照技术,现根据具体情况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6年1—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中选择280例需要接受影像学检查的患者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为自愿参与该项研究,并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的患者排除标准为:精神功能障碍患者、躁狂症患者、意识严重模糊患者、无法配合本次研究患者、影像学检查禁忌患者。在所选择的患者当中,男性患者为182例,女性患者为98例,患者的年龄最小5岁,最大87岁,其中,头颈部检查患者121例,胸部检查患者99例,骨骼与肌肉检查患者为60例。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传统的X线投照及新型的的DR投照,医生在患者检查的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损伤部位等进行拍摄,并且在影像拍摄的过程当中根据拍摄的位置让患者保持相应的体位,以此保证患者拍摄的有效性。由于DR投照技术涉及到洗片、曝光等,医生需要对具体的拍摄参数进行科学的调整,对于四肢接受诊断拍摄的患者,医生可以将拍摄参数设定为45—55kV、8—15mAs。医生在对胸部接受投照的患者拍摄时,如果患者为正常体型,相关参数可为70—80kV、8—15mAs,若是患者的体型较胖,医生可以将参数设定为85—90kV、8—15mAs[3]。

1.3临床观察指标

分别对比所有患者在接受X线投照技术诊断与DR投照技术诊断后的病情诊断率及图像的三片率情况,并且予以简要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在本次研究当中,所有患者的计数资料被表示为n(%),我院选择SPSS21.0软件包对计数资料进行验算,若两组患者的具体数据在比较后显示P<0.05,则可视为存在明显差异。

2结果

2.1患者诊断率

患者接受X线投照后病情确诊的例数为235例,患者接受DR投照后确诊例数则为273例,数据对比后X2为30.612,P=0.000<0.05。

2.2三片率对比

患者接受X线投照后甲级片为200张,乙级片为58张,废片为22张;患者接受DR投照后甲级片为260张,乙级片为16张,废片为4张。数据对比后X2为13.068,P=0.000<0.05。

3讨论

对于临床很多种类型疾病的患者而言,科学、有效的诊断十分关键,在此背景下,绝大多数患者都需要接受影像学检查。但是,目前临床当中抗生素药物等被广泛使用,很多患者的免疫抑制出现了明显增加,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也变得更为复杂和多样化,在诊断方面存在较大的难度[4-5]。所以,为患者选择科学的影像学诊断方式十分关键。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X线投照技术等在临床各类型患者的诊断中出现了明显不足,一些患者的病情甚至出现了漏诊等情况,这对于患者的治疗而言十分不利。DR投照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影像学检查方法,DR投照技术主要是与图像漫游技术、自动处理技术等紧密结合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技术,DR投照技术的操作十分简单,且自身的功能较为完整,所以,在很多医院当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DR投照技术的图像分辨率要明显高于X线投照技术,其图像的灰阶为210-12灰阶,换言之,影像学检查中的灰阶差异越大,患者影像扫描的对比就会更为清晰,图像的分辨率就会变得更高。与传统的X线投照技术相比,DR投照技术的动态覆盖范围会变得更大,图像显示效果会更为细腻,对比度也会更高,医生通过患者的影像学图像就可以观察到更多的细节,医生在患者病情的诊断方面就可以更为轻松,这样就可以为患者的治疗提供较为科学的参考依据。DR投照技术可以利用平板探测器等设备将X线转变为可见光,之后再利用电转换的形式将信号输送到中央处理系统当中,从而进行数字成像。

DR投照技术优于传统影像学检查的另一个特点在于其成像的速度更快,一般情况下,只需要几秒钟的曝光,就可以获得患者的数字影像,这样既可以有效缩短患者的检查时间,为患者的后续治疗留出充裕时间,也能不断提高影像学检查的临床效率。此外,DR投照技术的动态范围十分广阔,医生在利用传统影像学技术对患者进行影像拍摄的过程中对于患者一些身体部位的拍摄存在较大的难度,所以对一些困难部位的拍摄就可能造成患者的影像出现误差。但是,DR投照技术则可以确保患者影像的高质量,出现废片的几率很低,且医生还可以在后期对患者的拍摄影像进行进一步处理,这样就可以在医生掌握患者病情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影像结果,以此实现科学诊断。在DR投照技术的后期处理当中,医生只要掌握具体的原始数据,就可以根据患者不同病情的诊断需要等利用相应的软件功能去处理图像,比如利用窗技术、特征提取技术、二维重建或者三维重建技术等,这样便可确保患者影像学检查的针对性较强。与此同时,DR投照的条件要比X线投照小,这也是在临床中应用的优势之一。

在面部骨外伤患者的DR投照检查中,一些患者因为出血等情况可能造成密度上升或者出现了透光积气影,这时利用DR投照技术的窗位处理等可以对患者某一个图像区域的亮度进行针对性控制,并且适当增加患者碎骨片与眶底骨折等的对比度,这样就可以将患者的骨折线清晰显示出来。而对于胸部检查的患者来讲,医生选择DR投照技术可以直接观察到患者可能存在的炎性病变情况,并且利用窗宽变化与窗位变化等清晰观察患者炎性密度的变化情况,也能对患者病灶中心位置与病灶边缘的密度差异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实现患者的科学诊断。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颈部检查的患者,DR投照技术并不能将患者的软组织与项韧带的情况清晰显示出来,其效果没有CT拍摄效果好。所以,对于颈部疾病患者的投照方式选择来讲,还需要医生进行酌情选择。

在此次研究进行当中,所有患者均同时接受了X线投照与DR投照两种方式的检查。在对比具体的病情确诊率后可以看出,患者接受DR投照的确诊率明显高于X线投照检查。此外,患者接受DR投照的三片率情况也要明显好于X线投照,特别是患者接受DR投照的废片率极低,这也体现了DR投照的优势。

结语:

对于临床中影像学技术的具体应用而言,DR投照技术可以更为有效地诊断出患者所患的病情,确保患者病情的诊断率,并且有效提高患者影像学检查的三片率,这对于患者的临床治疗而言十分关键,DR投照技术可作为患者影像学检查的首选技术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毅.软骨母细胞瘤的DR、CT及MRI表现及诊断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7,15(02):109-112.

[2]董慧娟.DR投照技术的图像特征及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02):146-147.

[3]胡辉.DR投照技术在临床上的影像学特征及应用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6,25(05):932-933.

[4]曾卫东,李希波,卢劲松.DR、CT诊断中老年不典型肺结核的特征对比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01):73-75.

[5]王业庆,石岩.早期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DR、CT和MRI影像对比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8):276-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