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蛋白结合CD10评估白光内镜、染色内镜、NBI内镜下筛查早期胃癌阳性率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黏蛋白结合CD10评估白光内镜、染色内镜、NBI内镜下筛查早期胃癌阳性率的研究

丁晓玲1(通讯作者)周学兵1高瑞萍1于晓兵1

1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750002;2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750004

摘要:目的:探讨黏蛋白结合CD10评价白光内镜、染色内镜、NBI内镜筛查早期胃癌阳性率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2月我院收入的60例胃癌高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化检测黏蛋白、NBI-ME、术后病理共3种方法进行评估。结果:黏蛋白诊断早期胃癌的诊断符合率、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4.6%(53/56)、94.12%(16/17)、95.0%(38/40),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分别为5.0%(2/40)、6.3%(1/16);CD10诊断早期胃癌的诊断符合率、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1.1%(51/56)、87.5%(14/16)、92.5%(37/40),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分别为7.5%(3/40)、12.5%(2/16)。二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采用三种内镜检测方法前瞻性研究胃肿瘤性病变粘膜表面及微血管结构,以黏蛋白(MUC2、MUC5AC、MUC6)结合CD10阳性率为参考指标,可以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效率。

关键词:黏蛋白;CD10;白光内镜;染色内镜;NBI内镜;早期胃癌;阳性率;相关性

胃癌系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在我国每年胃癌新发病历约40万例,死亡约35万例,新发和死亡病例均占全世界胃癌病例的40%。在我区胃癌发病率较高,成人幽门螺旋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率高达40-60%,属于胃癌高发地区。降低我国、我区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4月-2018年2月我院收入的56例胃癌高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14碳呼气实验之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结果进行分组,HP阴性结果为对照组,共28例,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30~75)岁,平均(58.3±4.39)岁。HP阳性结果为研究组,共28例,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32~76)岁,平均(59.6±6.34)岁。纳入标准:①年龄大于等于18周岁;②已确诊为胃癌高危人群。排除标准:①伴有消化性溃疡、消化道肿瘤及食管、十二指肠病变的患者;②胃部做过手术者;③近一个月内周服用过抗生素;④近两周服用过阿司匹林、华法林等抗凝药;⑤同时患有严重的心、脑、肺、肝脏等疾病。患者均知情同意本研究,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同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1)普通白光内镜:早期胃癌的白光内镜表现并不具有明显的特征性,易与胃炎等良性病变的黏膜改变相混淆。检查时应特别注意与周围黏膜表现不同的局部区域黏膜改变,如黏膜局部色泽变化(变红或发白),局部黏膜细颗粒状或小结节状粗糙不平,局部黏膜隆起或凹陷,黏膜浅表糜烂或溃疡,黏膜下血管网消失,黏膜皱襞中断或消失,黏膜组织脆、易自发出血,胃壁局部僵硬或变形。目前临床上通常采用的白光成像可能会漏诊早期胃癌。

(2)电子染色内镜:在内镜下可不喷洒染色剂就能显示黏膜腺管形态的改变,从而避免了染料分布不均匀而导致对病变的错误判断,与色素内镜相比,电子染色内镜还可清晰观察黏膜浅表微血管形态,并能在普通白光内镜和电子染色内镜之间反复切换对比观察,操作更为简便。

(3)窄带成像内镜(narrow-bandimaging,NBI):使内镜检查对黏膜表层的血管显示更清楚,不同病变时黏膜血管有相应的改变,根据血管形态的不同诊断表浅黏膜的病变,但由于胃腔空间较大,利用光源强度较弱的NBI筛查早期胃癌病灶较困难,一般多在普通白光内镜下发现疑似胃黏膜病变时,再用NBI结合放大内镜对病灶进行鉴别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

1.3评价指标

评估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检测黏蛋白、NBI-ME、术后病理共3种方法进行评估。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黏蛋白,检测目标蛋白MUC2、MUC5AC、MUC6和CD10。NBI-ME对胃粘膜评估方法采用经典V.S分型。切除病变或取检标本放入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数值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各观察值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后,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各指标间关系用直线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与病理结果比较

黏蛋白诊断早期胃癌的诊断符合率、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4.6%(53/56)、94.12%(16/17)、95.0%(38/39),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分别为5.0%(2/40)、6.3%(1/16);CD10诊断早期胃癌的诊断符合率、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1.1%(51/56)、87.5%(14/16)、92.5%(37/40),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分别为7.5%(3/40)、12.5%(2/16)。二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3.讨论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下观察病变组织的能力增强,出现了电子染色内镜。电子染色内镜在内镜下可不喷洒染色剂就能显示黏膜腺管形态的改变,从而避免了染料分布不均匀而导致对病变的错误判断,与色素内镜相比,电子染色内镜还可清晰观察黏膜浅表微血管形态,并能在普通白光内镜和电子染色内镜之间反复切换对比观察,操作更为简便。窄带成像内镜(narrow-bandimaging,NBI)使内镜检查对黏膜表层的血管显示更清楚,不同病变时黏膜血管有相应的改变,根据血管形态的不同诊断表浅黏膜的病变。但由于胃腔空间较大,利用光源强度较弱的NBI筛查早期胃病灶较困难,一般多在普通白光内镜下发现疑似胃黏膜病变时,再用NBI结合放大内镜对病灶进行鉴别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

本研究采用三种内镜检测方法前瞻性研究胃肿瘤性病变粘膜表面及微血管结构,以黏蛋白(MUC2、MUC5AC、MUC6)结合CD10阳性率为参考指标,评价不同内镜在早期胃癌的诊断效率。同时进一步分析NBI-ME内镜下黏膜结构改变与组织病理和黏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构建序贯性的胃镜筛查方法,提高本地区胃癌早期诊断率。

参考文献:

[1]于航.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对早期胃癌筛查的诊断价值和早期胃癌LncRNA表达谱分析及其生物学功能探索[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

[2]焦洋,李玥,吴东,等.不同内镜技术进行早期胃癌筛查的成本效果分析[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6,33(9):613-617.

[3]张聪.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病理学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7.

叶春荣,付肖岩,黄恒青.放大NBI内镜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4]杂志,2017,10(34):10-12.

[5]陈月莉,张建国,许晶.内镜窄带成像联合醋酸及亚甲蓝染色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6(S1).

[6]王宪忠.放大内镜结合色素内镜以及NBI在早期胃、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筛查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12).

注:基金项目:2017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计生委重点科研课题编号:2017-NW-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