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输液中的潜在护理风险因素及护理效果评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急诊输液中的潜在护理风险因素及护理效果评估

魏晓娟

常州市新北区孟河中医医院213138

摘要:目的:对急诊输液中的潜在护理风险因素及护理效果进行探讨。方法:研究中对照组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用优质护理;全面整理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数据后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护理后观察组HAMA、HAMD评分低、护理效果高,与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P<0.05。结论:急诊输液时应予以患者科学有效的优质护理,以充分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并以优良的护理质量获得极佳的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急诊输液;护理风险;护理效果

通常急诊输液时用药众多,并非常复杂,输液过程风险较大,患者出现相关不良情况的几率大,容易产生各种医疗纠纷,故需高度重视急诊输液护理干预问题。本次研究旨在对急诊输液中的潜在护理风险因素及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中纳入120例对象为我院2017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急诊输液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组为:对照组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为22-60岁,均值为(38.72±5.19)岁。观察组中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为23-64岁,均值为(38.96±5.28)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础资料比较不存在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入院急诊输液时依据患者具体病情予以各项基础护理。

观察组优质护理:入院急诊输液时依据患者生理、心理等情况予以优质护理[1]:(1)健康宣教。输液前耐心的为患者讲解其病情相关知识,并告知其临床所选治疗方案、药物的有效性及必要性;全面掌握患者的病情与过敏史后制定输液方案;输液时务必严格落实三查七对,确保输液用具、药品质量无误;(2)心理护理。及时与患者沟通交流,密切观察其情绪变化,予以患者适当的心理疏导,指导并指导其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以缓解其负性情绪,并以高度依从性配合治疗;(3)输液护理。输液务必严格落实无菌操作,选择条件良好的血管输液,穿刺务必准确、快速,输液期间要定时巡视,对患者的各方面情况及时记录,若出现问题则及时予以对症处理,处理无效时即刻告知主治医生处理;(4)输液室消毒。输液器均仅使用1次,输液后均需深度洗手,将用过的输液器按规定保存;定时对输液室清洁、消毒,输液完成后的工作务必遵医嘱,并将患者的各方面情况详细记录,若存在问题则即刻告知主治医师,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予以处理。

1.3效果判定标准

心理状态以HAMA(汉密顿焦虑量表)、HAMD(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评价:各量表总分值为<7分提示正常,总分值为7-17分提示轻度焦虑、抑郁,总分值为17-24分提示中度焦虑、抑郁,总分值为>24分提示重度焦虑、抑郁;得分高提示焦虑、抑郁程度重。

护理质量以护理舒适度、满意度评分评价:护理舒适度/满意度以本院自拟患者护理舒适度/满意度调查表评价:共为100分,舒适/满意是分值≥80分、基本舒适/满意是80>分值≥60、不舒适/满意是分值<60分。

1.4统计学方法

以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获各项临床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以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前后HAMA、HAMD评分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HAMA、HAMD评分显著降低,其心理状态得以显著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P<0.05。见表1

3.讨论

急诊输液为急诊医疗服务不可或缺的部分,亦是治疗各种疾病非常重要的手段,但输液均是经静脉血管穿刺进针给药,该项操作属侵入性操作,整个输液过程中各个环节都不可轻视或忽略,稍有不慎便会出现相关不良反应,严重时会出现无法挽回的不良事件,医疗纠纷发生率亦随之上升。

通常急诊输液时患者心理状态波动较大,输液过程中安全风险亦大,故而在保证临床治疗效果的同时,需高度重视急诊输液时可能出现的风险,予以其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以高质量护理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临床上可见急诊输液时潜在护理风险因素为:(1)输液用具及药物。该情况多见1次性输液用具极有可能被污染;(2)操作不规范。此方面问题主要是因护理人员未能按规范操作,多见注射器未充分消毒或者多次使用的情况,亦可见护理人员为患者静脉输液时未戴口罩的问题;(3)个体差异。这类问题多是患者自身情况,多见患者免疫能力、营养情况存在差异,故而引起输液中出现不良情况。本次研究中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优质护理,其中常规护理仅以患者具体病情实施各项基础护理,并未涉及患者生理、心理等方面;优质护理强调整个护理过程中以患者为中心,依据患者病情、生理、心理等方面予以护理干预,再基于相应的潜在护理风险因素,予以患者健康宣教、心理护理、输液护理、输液室消毒等方面护理干预,确保患者得到全面有效的优质护理[2]。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患者HAMA、HAMD评分显著降低,护理舒适度、满意度评分亦高,可见患者心理状态得以明显改善,以优良的护理舒适度获得极佳的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P<0.05。

综上所述,以优质护理干预急诊输液患者的效果显著,可有效避免其中潜在护理风险因素,获得更高的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赵蓓蕾,沈艳涛.急诊科门诊输液患者潜在风险因素分析及相关护理对策[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36):7475-7476.

[2]邓应美,林盛强.急诊输液中潜在护理风险因素探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09):2157-2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