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在眼科患者跌倒防范中的应用

/ 1

风险管理在眼科患者跌倒防范中的应用

路丽芬吴燕王薇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眼科收治病人以白内障为主,病人绝大多数为老年人,再加之视力障碍,视物模糊,跌倒在我科时有发生。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调查数据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跌倒发生率为33%,其中半数以上人会发生再次跌倒【1】。跌倒一旦发生,轻则擦伤,重则骨折,不仅增加病人痛苦,降低病人的生活质量,延长住院时间,增加经济负担,而且增加医患纠纷,降低住院患者的满意度。我科通过风险管理,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监控,系统管理,有效降低了住院患者跌倒的例数。

在病人住院期间,什么样的病人易发生跌倒,每位护士病人评估是否正确。每位护士对患者防跌倒意识强弱,以及高风险患者应采取何种预防措施等等都是风险管理中的要素,高风险预警是护理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其首要任务是是要对高危风险的识别【2】护士是一切护理行为的主导者和执行者【3】也是护理风险管理中最为关键和可控因素。若护士法律意识,危机意识和风险意识不足将无法有效预测和防范风险事件发生【4】我们通过晨会组织学习风险管理和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各类有效评估,了解风险管理内容,要求每位护士全程积极参与,通过学习提高每位护士的风险意识和评估能力并进行考核,使每位护士了解在住院期间对患者跌倒防范是住院患者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指导护士通过对入院患者进行系统全面评估,具有识别患者病情变化和风险预测判断能力是临床护理人员专业化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与专业素质【5,6】护士核心能力包括评判性思维能力,评估能力,交流能力和技术能力。而实际工作中护士普遍存在评估不全面,缺乏动态评估意识,对患者病情变化与潜在风险预判能力不足,严重影响护理质量与患者安全。通过对风险管理的学习,科室制定相关规定及流程要求每位护士认真执行并与绩效考核挂钩。具体措施;住院患者入院时要全面评估,发生病情变化,使用药物等必须及时评估。评估执行率达100%。客观全面的风险评估体系是保障老年人跌倒预防有效的前提【7】患者跌倒风险及防范措施知晓率及落实率100%各班之间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针对科室跌倒意外事件进行总结分析,提出改进措施,科内进行跌倒应急预案演练。病房防跌倒安全措施健全,病房地面有效防滑措施,卫生间放置防滑垫,备有呼叫器,保洁人员具有防范跌倒的意识,病房拖地时段放醒目防跌倒标识,同时要求病人暂时床位上休息,减少下床活动。患者床头有防跌倒标识,物品就近放置,方便取用。平车轮椅等注意固定。危重,行动不便患者外出检查有专人护送。意识不清,行动不便,年老体弱,睡眠等患者需拉起床栏并告知家属。对患者方面:告知老年患者有跌倒的危险,加强健康教育的落实以防止跌倒意外。高风险患者活动时需24小时有人陪护,无陪护时有需要可呼叫医护人员。指导患者穿防滑鞋,避免穿易滑倒的泡沫底鞋,告知患者及家属可能导致跌倒的危险因素,指导患者穿合适的衣裤,防止衣裤过长而绊倒,避免在水渍处行走。护士长及责任组长对每日新入院患者,手术患者,主诉有头晕乏力低血压患者,病情变化患者,使用特殊药物的患者,如镇静药物,降压药物,降糖药物,利尿导泻药物,肌肉松弛药物,激素类药物等进行重点督查,每班交接时复评。

通过近一年的风险管理,我科意外跌倒例数从2017年上半年的3例降到2017年下半年0例,预防老年患者跌倒受护士因素,病人因素,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护士起主导地位,通过专业培训,模拟演练等措施提高护理人员风险防范能力。病房管理环节起支撑作用,患者因素也很重要。护患共同协作,有效沟通,提高护患风险分担的最大效益,有效降低或规避跌倒危险意外事件发生,提高护理质量,维护患者利益。

参考文献:

[1]LarsonL,BergannTF,Takingonthefall:theetiologyandpreventionoffallsintheelderly[J],ClinChiroprac,2008,11:148-154

[2]VincentD,Hastings-TolsmaM,GephartS,etal.Nursepractitionerclinicaldecision-markingandevidence-basedpractice[J],NursPract,2015,40(5):47-54

[3]苏惠明,黄瑞美,应用于临床推理的批判性思考测率【J】,护理杂志,2000,47(6):65~70

[4]叶志霞,医院护理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8,15(1):41~42

[5]缪薇箐,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9):830~832

[6]沈金鑫,临床应激护理预案与程序【Z】,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4

[7]张丽,瓮长水,王秋华,等,老年人跌倒的评估与干预策略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