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术后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2

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术后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研究

李文峰

湖南省邵阳市中医医院急诊科422000

摘要:目的:探讨在心肺复苏患者术后应用亚低温治疗后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给临床治疗提高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在医院急性心肺复苏后恢复自主循环的60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对照组应用冰袋进行常规降温治疗,研究组患者应用亚低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经治疗24h后,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且研究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MBI和NFI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在心肺复苏患者术后应用亚低温治疗后,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血流动力学;影响研究;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心肺复苏技术在临床中应用逐渐广泛,虽然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心博骤停后患者的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出现不可逆性的损害[1]。患者心排量降低,血管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复苏后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常见的表现是心排量明显降低,灌注压下降[2]。本次研究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在医院急性心肺复苏后恢复自主循环的60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探讨在心肺复苏患者术后应用亚低温治疗后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现具体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在医院急性心肺复苏后恢复自主循环的60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入选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的30例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患者的年龄在22岁~60岁,平均年龄(42.56±6.23)岁;研究组的30例患者中男17例,女13例,患者的年龄在22岁~62岁,平均年龄(42.89±6.4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相仿,具有比较意义。

1.2纳入标准排除标准[3]

纳入标准:患者均是出现心博呼吸骤停患者,在进行心肺复苏术后建立自主心搏循环;均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有效维持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在60mmHg及以上;患者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且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心肺复苏失败患者;肿瘤晚期患者;伴有全身性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不能完全控制出血患者。

1.3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术后,有效保护患者的脑灌注压,并给予营养脑细胞,有效改善微循环,并给予脱水治疗,应用冰袋进行常规降温治疗。

研究组: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术后,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亚低温治疗,给予患者冬眠合剂,其中包含50ml生理盐水,100mg异丙嗪和100mg氯丙嗪,经微量泵静脉推注,并维持时间在24h,有效抑制患者由于体温过低出现寒战、躁动等不良反应,冬眠合剂的用量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经微量泵静脉推注的速率控制在0.5~2.0ml/h。给患者带上降温的头盔,同时应用亚低温治疗仪(型号HGT-200),给予患者亚低温治疗,体温降低速率控制在每小时1.0~1.5℃,在应用仪器后3小时~5小时达到治疗稳定,并持续性治疗约5d,经治疗结束后患者的体温进行自然恢复,逐渐降低冬眠合剂的用量。

1.4指标观察[4]

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排量指数(Cl)、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RVI)。

在复苏三个月后,应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能力越强;应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I)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

1.5统计分析

对研究所得数据利用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来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用χ2检验,检测P值,如果经检测P值小于0.05,则提示经比较两组数据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接近(P>0.05);经治疗24h后,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且研究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n=30)

附:*表明与治疗前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缺损功能对比

经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MBI和NFI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缺损功能对比(,n=30)

3.讨论

心脏骤停是临床常见的一类危及情况,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明显升高,但多数患者心肺复苏后,血流动力学指标不稳定,多数患者复苏后出现短期的神经功能障碍[5]。亚低温是心肺复苏后一类重要的治疗方法,通过降低全身代谢水平,有效抑制体温调节功能。全身耗氧量与体温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随着体温的降低,血流量和脑部耗氧量降低[6]。降温时间越早,患者的神经功能频分越高。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接近(P>0.05);经治疗24h后,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且研究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MBI和NFI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亚低温治疗对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集中在HR下降,心排量降低,降低机体的耗氧量,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

综上所述,在心肺复苏患者术后应用亚低温治疗后,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东晓,廖跃斌.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患者神经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J].医学综述,2014,20(13):2487-2489.

[2]张少华,李来传,史有奎,等.亚低温疗法对心肺复苏后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12):106-108.

[3]程黎,杨平,林可.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术后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17,33(1):34-35.

[4]陈鑫,聂时南.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心功能不全的影响研究[J].临床急诊杂志,2014,15(12):768-773.

[5]牟志芳,董跃福,李勇,等.亚低温对心肺复苏术后缺血缺氧性脑部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24):73-74.

[6]冯博,毛峥嵘,邓洋.亚低温对院外心肺复苏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医临床研究,2016,8(15):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