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观与兴趣化引导与主动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0-20
/ 2

直观与兴趣化引导与主动性

万全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万全心

〔摘要〕小学数学的学习,首先要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到不难能够有细心学习下去,这是首要的问题,同时在教师的实际教学中,通过直观化和兴趣化的引入,达到便于记忆的目的,同时引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兴趣的引导下,我们要给出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和推理,以贴近生活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是数学的两个目标,寓教于乐,既能学到知识,又能锻炼数学的实践性,这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由之路。数学课堂知识的练习运用,不是单一知识点的练习,而是知识的综合化运用和练习,在最初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打牢基础知识,形成基本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直观引导兴趣主动化

小学数学的生命力在于创造,创造的动力源于思维,思维的创新促进数学的创新,数学的创新带动科学的进步。数学的本质不是“记忆”,不是“运算”,而是“方法”,是“推陈出新”,是“触类旁通”。从小学引导学生养成“思维创新”的好习惯,促进“思维多元化”,是教师一项关键任务。而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归结到底就是两个方面:一是“外界的引导和鼓励”,二是“内在的主动和能力”,前者需要各方的赞美表扬,激励牵引,后者需要自己的主动思考和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方能逐步提升乃至有所成果。兴趣化和直观化是进行学习的两个目的和过程,同时将教学过程引入其中,成为我们所要做的事情。

1直观化和兴趣化的引导,激发兴趣,促进学习动机

小学数学的学习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学习兴趣,在兴趣的引导下可以获得更加良好的学习效果,需要教师进行直观化和兴趣化的引导。我们首先让学生感受到的就是数学不会让你头疼,更不会让你厌倦,它只会激发你的兴趣,引起你主动的思考和探索,否则,教学是不成功的,背离其本质目的。“激发学习兴趣”是小学数学的首要任务,教给学生的不是去解题,而是“兴趣、主动、探讨和寻找”,教给学生“能自主获取信息”的方法,这样,一切的答案都水到渠成,且有极高的含金量。

教学内容与教具的直观化与形象化。我们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像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要获得初步的印象,就是要先有个整体的感知,符合学生直观的思维特点和习惯。教师可以拿来实体模型,或者引入动画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这些物体和图形,同时将其组合,形成不同的物体和图形,让学生自己探索每个物体和图形的结构和特性,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运用。

从例子激发兴趣到生活实例入手,通过情感激励和思维拓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常议常新的话题,在此仅以简例说明,由此引申开去,老师们拓展出更广阔的思路,以求发展进步。

2数学学习理论与生活实践的结合

与生活实践的结合是数学课程课时设计的初衷,均匀分布知识点,齐头并进,逐步提高层次。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各个角度的知识,同时加大平面之间的联系,这是学时和应试制度的客观要求。数学中一切的知识点都是生活化的,并且也是学生经常见到的。

将运算融入到生活实践当中,加深印象。例如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合作,已经学习了加减法的规则后,我们就可以动态的在体育活动中表示人数的平衡,每个小组的人数多少,进行有效的调节,要让练习题充满趣味,教师最好将思考原理与数学的方法以一种生活情景化的形式展现出来,并且避免单一答案的要求,让学生展开思维,进行多样化思考。

生活实例就是我们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同样可以包含数学关系和问题,既能巩固数学知识,同时又能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运用,使实践和理论双向提高。3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与分析学习活动不仅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也是发现新问题,引发新思考的过程,因此,教师要站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人才的高度,鼓励他们质疑问难,善于“异想天开”。要努力创设情景,点燃思维的火花。

我们在学习了一种数学知识后,要通过主动的合作交流与分析,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小学数学本身就是一门需要动脑筋的学科,而动脑筋之前,必须要提起大家的兴趣来,只有兴趣提升上去了,我们才能够有一种主动性去积极探索,发挥出学生的一种自我感悟的意识,这就能够达到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提升我们的认知水平,课堂的有效性也会随之提高。这种有效性就是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来激发出来的。数学要遵循“以掌握基础知识为前提,分析其内在联系”。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培养的不是书柜,知识固化,静止而缺乏创新,培养的也不是记忆的机器,去跟电脑比赛。现代教育培养的是“能有效运用各种信息,去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这里面就包括基础知识的掌握,知识运用的灵活和准确性,判断分析的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和自我审视和反思的能力,做到“全面把握,审时度势和融会贯通”。小学数学说到底就是两项:一是知识运用,二是知识创新。如何将其渗透到教学中,不但关乎到学生的学习,更关乎到日后的工作和生活,影响深远,教师当思之。

参考文献

1何涛等.数学创新教育.哈工大出版社,2010(06)

2刘品一.小学数学创新学习探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10)

3林良富.小学数学教学创新.科学出版社,2002(09)

4沈百军.小学数学常规课和创新课教学设计.宁波出版社,2010(08)

5关文信.数学创新性教学指导.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01)

6于琛等.数学继承改革与创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河南省周口市实验小学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