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王晓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3
/ 2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王晓萍

王晓萍

辽宁省大连瓦房店市谢屯镇中心小学辽宁大连116312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落实,在数学教学中,相比较知识的传授外,更重要的是养成解决问题能力,促使学生可以学以致用,这才是最恰当的数学学习模式。但是就实际情况而言,该教学目标实现起来拥有一定的难度。究其根本,是由于学生年级比较小,对知识的理解只限于形象化,一旦知识过于抽象,其就没有办法理解了。而对于实际问题而言,一般会比较隐晦,学生解决起来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对此,在日常授课中,教师就要重要学生这一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学生;解决问题;培养能力

目前,素质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数学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除了考虑考试成绩外,还结合学生日常学习表现,有利于实现学生综合能力发展。但是就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还是比较弱的,为此,数学教师还要继续革新教学措施,调整教学方法,尽力提升学生该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一、从实际生活出发,鼓励学生解决生活化问题

相比较其他的学科,数学具备一定的抽象性,这一特点的存在,为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带来很大的麻烦,尤其是解决问题方面,其会感到数学问题比较晦涩,比较难于理解。为了降低学生理解问题的难度,数学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减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陌生感,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更容易的解决问题[1],

比如,在数学课上,数学教师可以给出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妈妈带小明去超市,总共带了9元钱,买糖果花去了6元,妈妈问小明还剩多少钱。通过这一问题,学生很容易发现其是与生活有关的,从而降低了对问题的陌生感,之后,其会找到问题所蕴含的数量关系,并摸索出解决办法。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具备一定的解题经验,并锻炼自身的解题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进而提升学生数学能力。

二、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促使学生从实践中解决问题

对于任何学科而言,学以致用都是最佳的学习方法。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这一教育理念的应用,在为学生讲解一定的数学知识后,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数学实践中,并鼓励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应用刚才所学习的知识。只要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印象,才能改善其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进一步拓展学生数学思维。

比如,在学习平均数问题时,如果只是给出数字,学生可以不太感兴趣。对此,数学教师可以给出这样的问题,即有5个同学参与了制风车的手工活动,到活动结束的时候,总共有20个做好的风车,问平均每人完成了几个。依据该问题,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经历,可以自己列式计算,同时体会到这就是数学问题[2]。同样,教师还可以给出另一个问题,即爸爸给我买了3辆汽车玩具,总共花了12元钱,问每辆汽车价格是多少。学生依据题目,可以列式计算,也会知晓上述问题就是数学问题。借助这样的训练,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问题解决中,更深入的了解了数学知识。

三、培养数学直觉思维,提升学生解决问题速度

在数学学习中,有些问题不需要具体的计算就可以知道对错,这就是数学直觉。关于直觉思维,这不是人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的,对此,在实际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要有计划为学生提供这样的训练,并采用科学的手法培养学生这一思维,加快学生解决问题的速度。与此同时,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分散数学思维,尤其是当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教师给予的不应该是批评,而是要把握这样的机会,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3]。

比如,在数学课上,当一名学生计算2.8&pide;3时,解得结果为,商为0.9,余数为1。看到这个结果,其余的学生都笑了,教师没有批评该学生,而是询问其是怎么计算的。其余的学生在知道其解题方法后,就明白其哪里出现了问题,并表示,余数错了,应该是0.1。教师为什么这样确定,学生又讲出了解题想法。这样,做题的学生就知道哪里出了问题。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仅锻炼了学生数学直觉思维,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授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一)收集条件和问题

对于解题来讲,最基本的一步就是识别问题、收集条件。也就是发现信息、整理信息的过程。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以口述已经了解的信息;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鼓励其用图的形式表达信息[4]。通常而言,条件、问题都是直接提出的,学生只需要找全就可以。

(二)分析数量关系

分析数量关系,是加工处理信息的开端,也是解题的重要环节。在该环节,不论问题是复合的、还简单的,学生都要分析已知条件,并探索其中的数量关系,以便确定解题方法。同时,关于这一步骤,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其一是从问题入手;其二是从条件入手[5]。后者比较容易,前者可以使学生思考全面。

(三)理清解题思路

理清解题思路,是对信息再加工环节。通常来讲,其是必不可少的。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可能碰到复合问题。关于该问题的解决,有时会采取小组合作的模式,这样可以促使学生都参与到解决问题中。同时下一问的解决经常会需要上一问的结果,对此,学生要理清解题思路,在解某一部分问题时,考虑到其余问题的情况。该环节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四)正确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加工信息的最后一步。若前期准备都是思维方面的,该阶段就需要产生对应的结果。当然,该阶段的进行,也会利用到学生的数学思维。比如,关于已知量的选择,解题方法的利用等,都要进行思考,只要各个环节都是正确的额,最终结果才是正确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落实,数学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之余,更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改变,对于学生现阶段的数学学习很有利,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为其今后发展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关于这一方面,教师从实际生活入手,使数学问题无限贴近于生活,降低学生理解难度,并注意学生思维培养,还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其自主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邢小容.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J].科学咨询,2018(3):119-119.

[2]李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J].学周刊,2017(7):84-85.

[3]向文会.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3(8):23-23.

[4]王万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7(30):00210-00210.

[5]李敏.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J].好家长,2017(48):117-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