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疾病CT的临床诊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胆道疾病CT的临床诊断

孙永涛

孙永涛(黑龙江省医院南岗分院150000)

【中图分类号】R65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0-0204-02

【摘要】目的讨论胆道疾病CT诊断。方法对患者进行CT检查并进行诊断。结论胆囊壁增厚,厚度超过3mm,是胆囊炎最常见的征象。当炎症向胆囊周围蔓延时,可见胆囊壁外缘模糊不清,周围脂肪间隙密度增高。合并胆囊穿孔时,则胆囊壁有局限性不规则缺损,于胆囊窝部位周围积液或形成有液平面的脓肿。如胆囊内有气液平面,表示胆囊炎为化脓性或坏疽性。

【关键词】胆道疾病CT诊断

一急性胆囊炎

[临床与病理]

急性胆囊炎是由细菌感染、胆汁淤滞以及胰液返流等所致的一种化脓性炎症,可局限于胆囊黏膜、侵及胆囊全层或坏死形成穿孔。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女性较男性多见,且常发生于中年人。临床上有右上腹疼痛、发热、墨菲征阳性等症状。

[CT诊断]

1CT平扫

(1)胆囊增大,横径大于5cm。

(2)胆囊壁增厚,厚度超过3mm,是胆囊炎最常见的征象。

(3)当炎症向胆囊周围蔓延时,可见胆囊壁外缘模糊不清,周围脂肪间隙密度增高。

(4)合并胆囊穿孔时,则胆囊壁有局限性不规则缺损,于胆囊窝部位周围积液或形成有液平面的脓肿。

(5)如胆囊内有气液平面,表示胆囊炎为化脓性或坏疽性。

2增强扫描炎症的胆囊壁明显增强,甚至达到肝内血管增强的程度。

二慢性胆囊炎

[临床与病理]

慢性胆囊炎可由急性胆囊炎迁延而来,但大部分发现时已为慢性。慢性胆囊炎常有胆石,在胆石的基础上反复感染,病程较长。病理上胆囊壁增生肥厚,黏膜萎缩。临床上有反复右上腹疼痛等症状。

[CT诊断]

1CT平扫

(1)胆囊缩小,囊腔变窄(萎缩时)或增大(胆囊梗阻并积液、积脓时)。

(2)胆囊壁均匀性增厚、变硬,厚度超过3mm,且可钙化,形成所谓“瓷胆囊”。

(3)胆囊内可有结石,单发或多发。

2增强扫描胆囊壁明显增强。

三胆道结石

[临床与病理]

胆道结石可位于胆囊内或胆管内。按其成分可分为胆色素结石、胆固醇结石和混合型结石,以后两者多见。胆结石的形成与胆汁成分的改变、胆汁淤积及感染等有关。临床表现与胆结石的大小、部位等有关,主要症状是右上腹疼痛和黄疸等。

[CT诊断]

1胆囊结石

(1)可多发、单发。

(2)形状可呈圆形、多边形、环形或泥沙样。

(3)可为高密摩、等密度及低密度结石。

(4)结石位置可随体位变化而发生改变。

(5)钙胆汁表现为胆囊内呈均匀密度增高。

2.胆管结石

(1)可多发、单发。

(2)胆管内圆形或环形高密度影。

(3)结石可呈靶征、新月征。

(4)结石梗阻以上的胆管扩张,扩张胆总管下端慢慢变细。

(5)同时可伴有肝内胆管及胆囊内结石。

四胆囊息肉样病变

[临床与病理]

胆囊息肉样病变分炎症引起的炎性息肉样病变和胆固醇沉积引起的胆固醇息肉样病变。可多发、单发,病理下为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临床症状主要是上腹疼痛。

[CT诊断]

1.CT平扫难以发现息肉。

2.增强扫描息肉强化,胆囊腔内见一小结节状软组织影,可有一蒂与胆囊相连,大小约1cm,可单发或多发。

五胆囊癌

[临床与病理]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年龄在50~70岁,40岁以下少见。女性多见,发病率比男性高4倍。以腺癌最常见,约占71%~90%,鳞癌约占10%。病理分型主要为浸润型和乳头型,以浸润型最多见。胆囊癌早期症状常不明显,往往先有长期慢性胆囊炎的症状,主要临床表现为右或中上腹疼痛、胆囊肿大和腹部包块,当癌肿阻塞胆管时可引起黄疸。

[CT诊断]

1.胆囊癌CT表现可分为三型①厚壁浸润型:胆囊壁呈局限性或弥漫性不规则性增厚,厚度多>5mm,胆囊可增大,囊腔变小;强化扫描增厚的壁明显强化,密度高于肝脏。②肿块型:85%的胆囊癌就诊时已直接侵入肝脏,在胆囊区可见境界模糊的软组织肿块,密度近似或略高于肝实质;增强后,肿块密度一般比肝实质略低。胆囊的正常形态消失或部分可见。③腔内型:胆囊腔内单发或多发肿块由囊壁突入腔内,肿块的基底部胆囊壁增厚,增强后肿块有强化。

2.约半数病例发现有结石,或侵犯胆总管合并梗阻性黄疸及胆道扩张。

3.晚期胆囊癌可侵犯肝脏、十二指肠、胃窦部及胰头。

[鉴别诊断]

1.慢性胆囊炎胆囊壁呈均匀性增厚,无侵犯周围结构。

2.胆囊息肉样病变常较小,基底部较窄,邻近胆囊壁无增厚。

六梗阻性黄疸

[临床与病理]

多数胆道疾患,如结石、炎症、肿瘤、先天性发育异常及手术后改变等,均可导致胆管狭窄及扩张而引起梗阻,临床出现梗阻性黄疸。CT能清楚、准确地显示胆道扩张情况,确定梗阻水平,也可对梗阻原因作出诊断。黄疸病人的CT检查要求解决三个问题:①辨别梗阻性或非梗阻性黄疸;②明确梗阻的部位;③分析梗阻的原因与性质。

[CT诊断]

1.梗阻性黄疸的诊断CT根据胆道扩张诊断梗阻性黄疸。肝外胆管管径大于10mm时确定为扩张。左肝管多呈水平走行,扩张表现为长管状;右肝管多呈垂直走行,扩张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水样密度影。肝总管和胆总管扩张表现为肝门和胰头内圆形或椭圆形水样密度影。胆囊扩大,横径大于5cm。一般平扫时肝内胆管密度略低于肝内血管;强化后,肝内血管及肝组织明显增强,而扩张的胆管保持低密度不变,边界更清。CT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率在87%~99%。

2.梗阻部位的确定CT根据胆道扩张范围来判断梗阻的部位,可分高位梗阻和低位梗阻。

(1)高位梗阻:梗阻部位在胆总管以上,CT表现为肝内胆管及近段肝总管扩张,胆总管及胆囊不扩张。

(2)低位梗阻:梗阻部位在胆总管及壶腹部,胆道扩张的范围可有三种情况:①胆总管、胆囊及肝内胆管全部扩张(这种情况最常见);②胆总管及胆囊扩张,肝内胆管不扩张;③胆总管扩张,胆囊和肝内胆管不扩张。低位梗阻的关键性征象是胆总管扩张,CT表现为肝门、胰头和钩突内圆形低密度影。CT判断梗阻部位的准确率可达97%。明确梗阻的部位有利于分析梗阻的原因和制定治疗方案。

3.梗阻原因的分析据统计,CT对梗阻性黄疸病因的诊断率尚不理想,仅在半数以下。这说明CT鉴别引起胆管梗阻的各种原因,在鉴别诊断上仍有一定的困难,有待于进一步总结经验,提高鉴别诊断率。以下几点有助于其梗阻原因及性质判断:①良性梗阻:胆管多为轻度扩张,肝内扩张胆管的形态多呈“枯枝状”,梗阻胆管的远端逐渐变细,多无软组织肿块,邻近器官结构清晰。②恶性梗阻:胆管多为中到重度扩张,肝内扩张胆管的形态多呈“软藤状”,梗阻胆管的远端多突然中断,多见软组织肿块,邻近器官结构受侵犯。

参考文献

[1]王颖;徐荣天;李亚明;李明;赵宇.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胰胆管曲面成像与MRCP及MRI对胆道梗阻性疾病诊断的对比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8年08期.

[2]季鹏;龚邦国;周晓秋;刘云峰.腹部闭合性损伤的CT诊断46例分析[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