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胃肠癌患者的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胃肠癌患者的疗效分析

肖海成

湖南省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422001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胃肠癌患者的疗效。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1年1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156例胃肠癌患者,随机方法分组。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肠外营养支持,实验组患者术后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周时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水平和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的差异性。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1周时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经t检验分析发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胃肠癌患者术后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可迅速改善营养状况,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对患者的康复有益。

关键词:肠外营养支持;肠内营养支持;胃肠癌;临床疗效

胃肠癌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类型,患者多伴有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不良。手术是胃肠癌根治的首选方法,但手术作为一个强烈的应激源,可导致患者免疫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术中失血可造成蛋白质,进一步加剧了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不良状况,可增加术后并发症风险,延缓康复进程[1]。本文分析了术后肠外营养支持和肠内营养支持两种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胃肠癌患者的疗效,现将研究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1年1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156例胃肠癌患者,均自愿接受手术治疗。根据随机方法分组,对照组患者共计78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33例;年龄38岁~76岁,平均年龄(54.26±12.42)岁;体重45kg~75kg,平均体重(60.21±11.54)kg;其中胃癌35例、肠癌43例。

实验组患者共计78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32例;年龄40岁~78岁,平均年龄(54.78±12.35)岁;体重46kg~78kg,平均体重(59.87±11.24)kg;其中胃癌32例、肠癌46例。

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恶性肿瘤类型等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术后次日给予外周静脉营养支持,将营养液匀速泵入患者体内。充分评估患者的营养需求,静脉营养液能量控制在20~30kCal/(kg•d)。营养液包括脂肪乳、葡萄糖,蛋白质摄入量为1g/(kg•d)。同时增加适当维生素、微量元素、电解质。连续静脉输入营养液7d[2]。

实验组患者术后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通过术中放置的鼻肠管输注,首先输注少量生理盐水,术后第2d开始输注短肽型肠内营养混悬液,剂量为1000ml~1500ml/d,输注速度控制在20~100ml/h。以先慢后快、先稀后浓为原则,根据患者的耐受能力适当调节输注速度和短肽型肠内营养混悬液的浓度。患者恢复经口饮食后可逐渐减少肠内营养液的输入量[3]。

术后加强观察,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周时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水平和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的差异性。

1.3数据处理

相关数据均录入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统计学分析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代表差异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验室指标比较

实验组患者术后1周时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t检验分析发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3.讨论

胃肠癌患者由于进食困难、吸收不良、肿瘤细胞消耗等因素的影响,机体长时间处于负氮平衡状态,营养状况较差。加之手术应激导致机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术后发生急性消耗,进一步加剧了患者营养不良状态,引起免疫功能低下,严重影响吻合口、切口愈合,甚至引起感染并发症,延缓术后康复进程。因此术后营养支持对康复进程十分重要[4]。

传统观念认为只有胃肠道功能完全恢复后,才可进行肠内营养支持,而在胃肠道功能恢复前应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胃肠道结构和功能有了新的认识,虽然胃功能在术后1~12d、大肠功能在术后3~5d恢复正常,但小肠功能在术后6~12h可完全恢复,因此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是可行的[5]。全肠外营养支持可导致患者肠黏膜萎缩、活动度下降,使肠黏膜的天然屏障作用受损,肠道菌群失调。而肠内营养可满足术后营养需要,防止因吸收功能障碍而加重营养不良,营养物质经肠道和门静脉吸收,促进蛋白质合成增加,可满足术后代谢需要,减少机体自身蛋白质的分解,并有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6]。

本研究中接受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者术后1周时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者,这一结果提示对胃肠癌患者术后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更好的纠正营养不良状况,满足术后恢复的营养需求。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者,这一结果提示对胃肠癌患者术后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更好的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对胃肠癌患者术后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可迅速改善营养状况,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对患者的康复有益。

参考文献:

[1]唐钊,邱志泽,熊大芾.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在胃癌术后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30~31.

[2]李雪飞.胃癌根治术后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早期临床效果比较[J].当代医学,2010,16(28):33~34.

[3]贾震易,秦环龙.胃肠肿瘤患者营养风险与营养支持调查分析[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1,18(12):1254~1258.

[4]王结实.胃肠癌术后肠内营养治疗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18):103~104.

[5]刘志武,陈建平.胃癌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疗效比较[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1):19~20.

[6]赵艳芳,沈丽达.胃癌患者营养风险评估及治疗研究进展[J].实用癌症杂志,2013,28(2):218~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