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研究——基于就业导向的专业技能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2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研究——基于就业导向的专业技能培养

张阳阳

广西华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柳州545006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等职业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不仅技术工人短缺,普通工人也短缺,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对就业的影响加大。本文通过研究中职教育教学思想,教学策略,从而促进中职教育的持续,健康,高效的发展。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就业导向;教学思想;培养策略

一引言

我国自2001年发布《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中等职业学校培养改革问题与方向值得我们探讨。本文以就业为导向,针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状,探讨中等职业教育模式与思想,从而在三年职业技术的学习中,提高培养质量,担负为社会创造技术人才的重任,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基于就业导向,培养专业技能的中等职业教学思想

2.1以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为目标,构建个性化教学体系

对学生进行自我认知教育,启发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对其自身特点进项分析研究。同时,在教育过程中向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传授一系列就业知识,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发展趋势,通过自我认知以及就业前景的认识,制定一个完善的,目标明确的三年学习规划,为将来顺利就业做铺垫。

2.2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质量观,引导学生进入就业市场

在教学内容中引入就业市场实习,让学生充分认识与理解当前就业形势,引发自主思考。全面发现自身劣势,从而激发学生认真学习基础知识,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自己更加适合就业市场的需求。

中职生能否成功就业,除应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基本素质外,综合能力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中职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其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因此必须注重培养自己的能力,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等。

为进一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学生就业适应能力,学校应依据学生实际和企业对学生基本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调整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组织教师自编校本教材,提高教学效果。坚持把教学工作“前伸”到企业,通过深入企业调查了解企业对员工的能力要求,确定学校的人才培养标准和规格,实行菜单式、模块式教学。

为了扎实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安置工作,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办公室,建立就业指导专职人员和班主任协同配合的就业指导工作,坚持从学生入校就开始进行职业意识、就业观念的教育,在学生就业上岗前进一步强化就业形势教育和岗位适应教育,使学生客观定位就业目标,提高就业的成功率。

2.3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中职教育的目标是满足社会及企业用人要求,因此,充分分析当前市场就业形势尤其重要,然而我国中职教育往往忽略或者偏离了这一目标。教师们在中职生择业时,要积极了解市场信息和动向,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

三基于就业导向,培养专业技能的教学管理策略

3.1确定适度的教学目标和科学的教学方法

中等职业学校将培养学生具备较强专业实践能力作为目标,达到使学生具备参与就业竞争和个性发展的应用能力的目标。

3.1.1培养个性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能为以后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理论知识不仅要讲“是什么”,还要讲“为什么”;能力训练上不仅讲“练什么”,还要强调“怎样练”。这样对他们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影响。如果以上教学目标明确了,学生就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能有力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传授学习方法,使之会学。教师要通过运用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来增强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习惯,让他们在理解中学会模仿并达到熟练的程度。

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使之善学。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是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部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最终学生得到的知识不是教师简单的给予,思维方式也不是教师直接地代替。教师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教会学生善于学。在教学策略上可以通过角色互换,竞赛,辩论,小组演示等激发学生进入积极的竞争状态,拓宽视野。

3.2完善职业培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

为学生制定职业培训计划并引导学生进入职场实习,学校不仅应根据社会总体需求为学生制定基础性的职业培训规划,还应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从实际工作出发,多角度、分阶段地为中职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培训计划。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工厂和企业进行实际调研学习,也可以聘请在职工程师或专家进行实际指导,以确保职业培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为学生养成基本的职业素质打好基础。

然而,在实习的过程中,由于企业意识,中职生自我管理能力,社会的繁杂环境让实习变得困难重重与各种社会诱惑。因此,学校要对这一过程建立完善的策划,包括实习过程管理体系,建立实习管理制度,成立实习管理机构。

3.3加强工作职业素养

中职毕业生参加社会实习从根本上说,依然是学生的身份,一般在16-17周岁。所以,实习的环境应该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及身心等方面共同健康发展,但是,由于一些错综复杂的实习环境,工作条件比较辛苦,有些学生又怕苦怕累、贪图安逸,于是就舍弃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容易在进入社会的初期走偏路。同时,对自身能力的估计不正确,眼高手低,一旦遇到阶段性困难和暂时的挫折,就认为这个工作没有前途。等他醒悟过来原工作环境和条件实际上很好时,已经来不及了,导致被动的再次寻找就业机会,因此在教学红需要加强工作职业素质。同时,职校毕业生的日常行为的文明教养不高,在企业的反映中非常多见,并因这些小的细节断送了学生的前途和学校的就业途径。

确立职业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学校应在学生刚入校和就业前这两个关键时期以开设课程或专业培训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职业目标、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培训,帮助和引导他们确立自身的职业目标并做好未来职业发展的规划。其实,对于中职生而言,如何从接受普通教育的思维模式转变为接受职业教育的思维模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业生涯教育。只有做好职业生涯的准备,学生才能有的放矢、更高效地学好自己的专业,为就业打下基础,做好准备。否则就可能像我们现阶段常常看到的一些学生,马上就要毕业了,还不知道自己所学的专业到底用来做什么,根据所学专业可以寻找什么样的工作。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是中职生入校首先应该学习并做好准备的。

养成自力更生、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中职学生应该树立自理自力,不攀不比,勇于承担自己责任的信念。

四结语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进入到关键时期,针对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瞄准就业目标,突出专业实践技能培养,达到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轨,成为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趋势和方向,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应当瞄准就业目标,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以就业为导向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现阶段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正确选择,是解决当前中职生就业难现状的必要途径,也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马国湘;;保障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合理投入[J];教育与职业;2011年25期

[2]刘炳震;孙芳芳;;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调查与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1年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