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骨质疏松的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伴骨质疏松的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观察

姚富军

辽宁朝阳65747部队122000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伴骨质疏松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临床确诊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60例为观察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分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颈椎病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抗骨质疏松治疗。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0%;两组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多由骨质疏松引起,在治疗颈椎病基础上采取抗骨质疏松疗法效果确切,具临床可行性。

【关键词】骨质疏松;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交感神经型骨颈椎病临床多见于中老年人群中,由于成年人通常是在28~30岁之间就开始丢失骨量,尤其临近50岁丢失骨量情况更明显,而妇女自绝经开始至60岁这期间,为骨量丢失较多的年龄段[1]。可见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与骨质疏松有着密切关系,为了提高治疗该病的疗效,我院骨科在制动治疗颈椎病同时,联合抗骨质疏松疗法,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临床确诊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60例为观察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分组;观察组30例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范围50-68岁,均龄(57.2±8.3)岁;对照组30例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范围50-69岁,均龄(57.8±8.7)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治疗

对照组物理方法治疗如下:每天20分钟牵引,每疗程20d;牵引重量从4kg逐渐增加至患者承受范围。同时指导患者运动颈椎锻炼颈背肌力,每天锻炼2次,同样以20d为疗程。药物治疗:口服氯美扎酮0.2mg/次,每天服用1~3次;适患者疼痛程度使用布洛芬片,0.1g/次,每日最高用量为0.4g。

1.2.2观察组治疗

观察组常规治疗方法与对照组相同,包括上述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同时测定桡骨骨密度了解患者骨质疏松程度,每天肌注鲑鱼降钙素20μg/次,治疗20d后若患者症状稳定,可减至每周肌注3次,20μg/次,治疗6周后观察患者症状改善情况。肌注维生素D2,7.5mg~15mg/次,每疗程6次。

1.3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患者颈椎病症状消失、骨质疏松得到大幅改善;有效=患者颈椎病症状和骨质疏松症状基本改善,无效=患者颈椎病赫尔骨质疏松症状均未改善。临床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情况

经治疗,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0%;两组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情见表1。

3讨论

颈椎间关节功能部分丧失后,患者交感神经容易被刺激导致其颈肩部位明显痛感,进而致使其神经功能失衡。而骨质疏松症是骨吸收和骨形成异常,异常的骨代谢过程中使患者体内钙磷代谢紊乱,使得患者骨量递减以及骨密度降低[2]。

对照组治疗颈椎病过程中,采取物理治疗同时使用了药物治疗。牵引治疗时通过平衡牵引力和反牵引力,使头颈部保持一定生理曲线,纠正其颈椎曲线不正现象;而药物治疗意图在于缓解疼痛,在局部消炎同时松弛患者肌肉,达到治疗颈椎不稳及局部软组织被损伤的症状。其中氯美扎酮能够起到松弛肌肉药效,而布洛芬片的药用价值则是消炎止痛。文中对照组应用颈椎病常规疗法,临床总有效率为80%与观察组疗效对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观察组治疗颈椎病方法与对照组相同,但增加了抗骨质疏松治疗方法。观察组基于颈椎病与骨质疏松的关联性,由此推导患者椎间盘退化原因来自骨质疏松,患者颈椎不稳致使其椎间关节局部被刺激后,椎间关节炎性改变分布于患者关节囊和颈椎小关节部位,及其他有交感神经分布的部位,如颈椎后纵韧带和颈椎间盘纤维环后部之间,继而引发患者出现交感性血管收缩,使得脑皮质和下丘脑以及脑干等均减少了血流量,甚至虹膜和耳蜗等部位也出现减少血流量的情况[3]。当患者上述部位缺血明显后,可能导致其视力模糊和耳鸣等临床表现,由此可见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应该将防治骨质疏松结合起来。

观察组抗骨质疏松治疗时,通过测定桡骨骨密度了解患者骨质疏松程度,肌注鲑鱼降钙素能够抑制颈椎椎体疏松的发展,降低局部炎症刺激因子出现的可能,减少部分炎症刺激因子的产生,症状明显好转。而维生素D2类固醇的衍生物,能够促进患者骨钙沉着,使其骨量增加,起到了抑制颈椎退变或变形的作用。观察组治疗颈椎病结合抗骨质疏松治疗,在帮助患者骨吸收避免骨量丢失同时,还通过增加骨量促进了骨形成,并帮助患者骨钙沉着以促进其骨量增加,同时还结合了牵引和运动疗法,有助于患者增加体内骨密度。

从上述两种治疗方法对比,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属于骨质疏松合并症,同时骨质疏松也是导致患者出现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主因。观察组基于上述观点在掌握了患者骨密度情况后,有针对性的联合应用了治疗颈椎病方法和治疗骨质疏松整的方法,同时根据患者病情发展的具体情况,以及患者自身发病机理采取了对症治疗,起到较好的临床疗效,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

由此可见,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多由骨质疏松引起,在治疗颈椎病基础上采取抗骨质疏松疗法效果确切,具临床应用优势。

参考文献:

[1]皮安平;潘锰;郑泉鑫.等.原发性骨质疏松与颈椎病的相关性研究[J].陕西中医,2013,33(12):1617-1619.

[2]陈戈,段洪,卞鸿燕.等.脊柱退行性疾病的骨质疏松影响分析[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4,20(7):766-770.

[3]冯敏山,朱立国,张旭.颈椎康复操锻炼对防治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作用观察[J].世界中医药,2014,9(11):1531-1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