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与高校法语人才培养--以安庆师范大学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0-20
/ 2

“一带一路”战略与高校法语人才培养--以安庆师范大学为例

汪琳

以安庆师范大学为例

汪琳,

安庆师范大学安徽省安庆市246133

摘要:“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使我国与沿线国家联系更为紧密,为法语专业人才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对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然而现行的法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种种不足,无法适应新形势的挑战。本文试以安庆师范大学法语专业为例,探索适应国家战略需要的法语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字:一带一路法语人才培养

“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的重大战略,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随着该战略的推进实施,极大促进了中国与沿线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为此对于包括法语在内的小语种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也给高校法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更高要求。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法语人才需求特点

1.综合素质强的复合型人才。

“一带一路”覆盖范围广,从海路到陆路,共涉及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需要外语作为保障。特别是在非洲,法语是21个国家的官方语言,5个国家的通用语言。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与非洲在众多领域合作频繁,对法语人才的需求激增。然而单一的外语人才已经无法满足合作项目的需求,语言服务行业需要同时掌握专业、技术、文化和外语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例如,我国超过两千家企业在非洲投资的项目中,有很多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工程,要求法语专业毕业生不仅有扎实的语言基础,还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以及工程技术知识。

2.熟悉当地文化的中国文化使者

在当今世界多极化和全球一体化的格局下,“一带一路”开启了现代中国的创新。人文交流是互利互信、务实合作的前提和基石,中国越来越注重“软实力”的增强。这就要求法语专业毕业扮演文化使者的角色,发挥文化交流的主体作用,成为推进“一带一路”政策的持续动力。同时深入了解当地国情与文化,加深双方的理解,避免文化的不同造成误解。

二.我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1.课程设置滞后

安庆师范大学法语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基础法语、高级法语、法语语法、词汇学、法语阅读、翻译、文学、法语国家概况、法语听力、口语、写作等。课程设置主要关注学生语言基础知识和交际能力,以法语语言技能课程为主,以法语语言文学为内容,通过理论学习,向学术研究层次发展。然而,未来职业所需要的模拟实训和实践类课程较少。除了法语语言外,没有开设其他专业知识课程,以至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乃至心理素质都普遍较弱。

2.教师水平有限

我校法语教师有着扎实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然而都缺乏相关行业工作经验,对“一带一路”沿线法语国家的国情、文化、政治、经济等领域知识储备不足,思想上也没有足够重视,教学方法和内容无法满足新形势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3.学生学习和就业目标不明确

通过对本校法语专业学生问卷调查发现,有部分学生对毕业后的生活感到迷茫,不清楚就业方向,甚至怀疑学习法语没有前途,进而出现学习倦怠等问题。内在动力不足,注定很难成为优秀的法语人才。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法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明确培养目标,完善课程设置

以“一带一路”语言服务需求为导向,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联系起来,培养既有有良好语言应用能力又懂相关行业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对此,应当建立复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创业性的语言课程体系,增设实践和实训课程。不仅要加强语言基础课程和翻译课程的教学,逐步提高等级和水平,同时增加符合时代要求、适应学生个人志趣和能力发展的多样化的跨学科课程,需要时把“一带一路”建设相关的背景知识和相关行业技术要求补充到日常教学当中,例如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法律、金融、市场营销、工程技术等,鼓励学生选修或辅修其他专业技术课程,使外语知识与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相结合,培养职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2.校企合作,教师“走出去”“请进来”

“一带一路”战略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任务和新要求,需要教师不仅擅长法语语言,同时了解行业技术知识。新的教师队伍建设可以通过培养和引进两种方式。现任教师当转变观念,积极补充学习专业知识,首先成为“法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应当利用本校资源,使法语专业与其他专业合作,直接由其他学院优秀教师为学生教授新课程,并组织法语教师培训,既节省资源又提高了培养效率。

3.校企合作,共同培养

高校要积极较强法语实践教学平台和基地建设,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单位进行多渠道的合作与交流,开展定向培养,进一步增强法语专业人才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选择具有专业特色的企业作为高校教学的实习基地,把学生带人企业或工作现场进行亲身体验,为学生创造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使他们提前感受工作状态,既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法语应用知识,又可以使学生通过实战,发现自己的欠缺,促进主动学习。传统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相结合,也能避免空洞说教,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针对性,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社会,有利于其毕业后的正确定位,锻炼他们在重要场合保持平稳心态的能力。

总之,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服务社会。高校作为“一带一路”最重要的语言人才供应方,其人才培养模式决定我国未来外语人才培养和储备。为此,法语专业应当顺应社会需求,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和务实性,与职业岗位对接。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和文化交流,建立海外实习、实践基地,通过“联合培养”“合作办学”等方式培养高水平法语人才。彻底改变目前法语专业人才培养知识与技能单一、实践能力不强的现状。

参考书目:

1.沈骑.“一带一路”倡议下国家外语能力建设的战略转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9-13.

2.李杨,刘翠凤,吕维忠.“一带一路”背景下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分析[J].高教学刊,2015(11):22-23.

3.赵世举."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需求及服务对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7(4):36-42.

4.魏晖.“一带一路”与语言互通[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7(4):43-47.

5.杨云升.“一带一路”建设与小语种人才培养[J].新东方,2016(4):44-49.

作者简介:汪琳,安庆师范大学外国语语学院法语专业讲师,法国巴黎第八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法语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