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住院中后期突发死亡20例误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急性心肌梗死住院中后期突发死亡20例误诊分析

洪青龙

洪青龙(延吉市朝阳川中心卫生院133000)

【中图分类号】R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8-0324-02

本文总结我院近15年AMI住院病人,经治疗一周以上,情况稳定,预期存活者,突然发生病情变化,抢救无效六小时内死亡病人15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996年1月-2011年12月AMI住院病人共537例,男402例,女135例,年龄31-92岁,死亡106例,病死率19.7%。其中治疗一周以上,症状消失,血压、心律稳定,停用心电监护及吸氧,突然病情恶化,抢救无效六小时内临床死亡20例。

2死亡原因分析

(1)大便用力4例,病人卧床时间长,大便秘结,医生没有经常询问病人大便情况,不够详细交代病人大便时注意事项,亦没有使用缓泻剂。

(2)活动过度4例,病人性格急躁,文化程度低,对于AMI危险性认识不足,认为经治疗后所有症状消失,不听劝告过度活动。

(3)精神刺激2例,AMI治疗后稳定,刚好邻床另一AMI病人抢救无效死亡,目睹全过程,在几小时后突然病情恶化。

(4)情绪激动5例,病人社会关系广,探视者多,不断与人兴奋交谈,医护人员没有耐心劝阻。

(5)进食过饱1例,住院早期严格按照医嘱流质饮食,随着病情好转,食欲增强,家人关心,大量进食引致意外。

(6)心绞痛控制不理想1例,病人转出监护室后,再次出现阵发性前胸痛,医生对病情重视不够,复查心电图不及时,未调整治疗方案。

(7)电解质紊乱1例,病人进食少,医生没有定期复查电解质,突然出现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急抽血发现严重低钾,但病人已室颤死亡。

(8)心律失常处理不当1例,病人入院时有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经用利多卡因治疗好转,但停用利多卡因后未继续口服抗心律失常药及细心观察,突然再次出现室速、室颤死亡。

(9)原因不明1例,虽经严密观察治疗,仍突然出现室颤,考虑原发性室颤。

3讨论

AMI是一种严重疾病,25%-66%死于住院前,其原因多为室颤引致的猝死。住院病死率以往为30%左右,自冠心病监护病房的建立,AMI从过去被动治疗到包括药物溶栓及用机械方法再通阻塞的冠状动脉等积极的治疗,病死率下降至10%-18%。发病第一天死亡占20%-30%,半数死于三天以内。2/3死于第一周以内。部分医生只重视AMI的急救及新疗法的开展,病情稳定后放松警惕,忽视常规的治疗措施包括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避免情绪激动,清淡饮食,少量多餐,使病人有充足的睡眠等。卧床的病人由于胃肠蠕动减弱及排便习惯改变,易发生便秘,故常给予通便药物,并配合饮食如给予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医生要经常询问病人大便情况,尽量对患者进行必要的解释和鼓励,使能积极配合治疗,而又解除焦虑与紧张。国外不少学者主张病人早期活动,我们认为对于国内病人应多卧床休息,病情稳定1-2周后逐渐活动为宜。

AMI后反复胸痛者,反映仍有残余心肌缺血,临床不稳定,容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和猝死。自对AMI病人进行严密监护后,死于住院早期心律失常的病人明显减少,但仍有部分住院病人死亡发生于离开监护室后,不少由于猝死。AMI后的3-10天心律失常可再度增多,研究表明,梗死区表面(心外膜下)存活的心肌细胞电生理改变对于晚期心律失常的发生起重要作用。由此可以认为,在住院早期虽未发现严重心律失常者,并不能除外住院晚期可以发生,用常规心电图观察亦会遗漏某些有潜在危险的室性心律失常,有条件应在住院各期做动态心电图检查。

我院自冠心病监护病房建立以及医务人员素质不断提高,AMI住院中后期突发死亡病例逐渐减少,说明只要有足够重视,可以最大限度减低意外事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