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切口感染19例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1

剖宫产切口感染19例临床分析

周雪芳

周雪芳

(苏州工业园区胜浦卫生院妇产科215126)

【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实行剖宫产手术后发生感染案例,将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共计19例;选择同期实施剖宫产手术后未发生感染病例19例作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在产前身体状况、手术情况以及术后恢复方面与对照组产妇相比较差(P<0.05)。结论:综上所述,剖宫产产妇应针对上述相关因素的分析,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合理的处理,防止或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剖宫产切口感染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4-0119-01

剖宫产是一种紧急应对产妇难产或胎儿发生危险时的抢救手段,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剖宫产率正逐年增加[1]。虽然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使得临床手术的安全性越来越高,但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仍严重影响产妇的生命健康,其中以剖宫产术后感染尤为严重。本次研究针对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剖宫产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实行剖宫产手术后发生感染案例,将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共计19例,选择同期实施剖宫产手术后未发生感染病例19例作为对照组。病例年龄范围为21~38岁,平均年龄为29.4±5.1岁;孕周范围为36~42周,平均孕周为38.3±8.0周;其中横切口有31例,纵切口有7例。选择病例档案时均告知患者并取得同意;所有患者在性别、年龄、产次、手术医生、麻醉方法以及住院环境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即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感染诊断标准①产妇切口感染情况均符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的相关指标;②产妇切口出现红肿、有脓性分泌物,产妇发生发热情况(≥38℃);③在临床诊断基础上,伴随病原学诊断依据,即分泌物培养阳性;④患者排除标准:患有其它如肝肾严重并发症;患者资料不全[2]。

1.3方法本次研究对选取病例进行调查,内容主要有:①产前因素:产妇身体质量指数BMI,剖宫产前身体状况调查分级ASA;②术中因素: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③术后因素:住院时间;④妊娠相关因素:瘢痕子宫等。对上述几点因素进行统计和分析。

1.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7.0数据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进行表示,计数资料间采用χ2进行检验,以P<0.05为具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相关统计结果如表1中所示。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在产前身体状况、手术情况以及术后恢复方面与对照组产妇相比较差,瘢痕子宫例数较多(P<0.05)。

表1两组病例切口感染分析

3讨论

剖宫产手术是一类创伤较大的手术,临床上需谨慎护理,否则极易出现切口感染的情况,引发不良后果[3]。针对上述情况我院对剖宫产术后感染患者进行对比和分析,将患者感染因素总结为术前、术中和术后三种,具体统计结果如表1中所示。

术前因素主要有:产妇身体质量指数BMI,剖宫产前身体状况调查分级ASA和瘢痕子宫情况等。对我院相关病例进行分析后发现,剖宫产术后感染患者多数BMI评分偏大即体型偏胖,导致皮下脂肪过厚,延长手术时间,伤口开放时间较长,增加感染机会;ASA评分不如未感染病例,说明受感染产妇多术前免疫力低下,身体机能较差,导致切口感染率有所增加。术中因素主要包括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将受感染产妇统计结果与未感染产妇进行对比后发现,前者时间明显大于后者。推测术中时间和出血量增加也会导致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增加切口感染的几率,而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手术视野和创面在空气中暴露时间就越长,遭受污染的几率就更大。

综上所述,剖宫产产妇应针对上述相关因素的分析,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合理的处理,防止或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洲芳.剖宫产切口感染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9):4030-403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J].中华医学杂志,2001,81(5).

[3]宋湘玉.引起剖宫产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1):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