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理论论述糖尿病气虚之本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3-13
/ 2

从中医理论论述糖尿病气虚之本

陈继君1马金霞2

陈继君1马金霞2(1甘肃省会宁县新添堡乡卫生院730711;2甘肃省会宁县妇幼站730700)

【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0398-02

【摘要】通过大量的临床资料及对病因病机的全面分析,从中医基础理论出发,我认为糖尿病的病机是“气虚为本,阴虚燥热为标”。而非传统意义上的“阴虚是本,燥热为标”。糖尿病隶属中医消渴病范畴,传统病机理论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然随着该病病情的日益复杂,以此理论不足以反映病变之全貌,故而循诸多因素提出不同见解,概括为正气不足,情志所伤,毒邪致病,痰瘀为患等方面。

【关键词】糖尿病中医病机气虚中药治疗

一、概述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是一组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临床常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及疲乏、消瘦等;其病程长,调治失宜易并发多种急性并发症以及慢性神经血管并发症。中医学认为,本病属“消渴”范畴,是由体质因素、忧思郁怒、外感邪毒、劳倦损伤、嗜食等多种因素所致。发病隐袭,缠绵难愈,病情多变,其病机过程通常表现为燥热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但笔者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对病因病机的全面分析,认为糖尿病当以气虚为本,阴虚燥热为标。本文就此观点作一论述。

二、糖尿病的中医病名

糖尿病为西医病名,目前,中医尚无明确的能与本病完全对应的名称,但临床医生常将本病直接诊断为“消渴”病。笔者认为,是否将某些病症归入同一种病名,主要是看这些病症所表现的特征是否有内在的联系。在现代科学不发达以前,中医主要依据症状及体征,为这些病症特征诊治疾病,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检验及检查方法的不断进步,西医的诊治方法日新月异。因历史及哲学思维体系的原因,现代中医还没很好地将这些能反应病症特征的新技术、新方法完全纳入自已的辩证体系中来,阻碍了中医的进一步发展。笔者认为,不论是中医所说的消渴病,或是西医称的糖尿病,在特征上,均体现出了血糖水平的异常升高,因此,在中医方面,应将它们归纳为同一病名。中医“消渴病”是以“消渴症”(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症状,以下均简称为消渴症)为特征的一种疾病。而糖尿病的临床症状各异,表现为“消渴症”的典型症状者较少,而表现为并发症症状者较多,更有部分患者在确诊为患有糖尿病时,没有任何临床症状。既然有“消渴症”的患者在糖尿病中占有的比例不大,有些患者根本就没有“消渴症”,因此笔者认为不应以“消渴病”作为本病的中医病名,而应以“消瘅”或西医病名作为本病的中医病名。临证时,因中医诊病方法的局限,应以西医诊断标准作为本病的中医诊断标准,特别是在无明确的“消渴症”时更是如此。

三、糖尿病的病机

3.1脾肾气虚为糖尿病的基本病机。《素问·奇病论篇》记载“有病口甘者,……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的论述。“肥者令人内热”,“转为消渴”,由此可见脾瘅与消渴的基本病理基础是相同的,脾瘅、消渴是相互关联的同种疾病的不同临床表现(正因如此,医者常将二者混二为一,而渐各失原义),但消渴病机中兼有“中满”及“内热”。糖尿病患者中,营养摄入过多者占绝大部分,症状不仅有表现“消渴症”的典型症状者,也有表现为其它并发症症状者,还有无任何临床症状者,且同一患者在不同的时间里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笔者的观点恰好与糖尿病的临床表现相符合。因而“消渴”、“脾瘅”虽为本病病程中的不同征候,但均不能独立概括本病病程中的全部特征,不应单独作为本病的中医病名,应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消瘅”作为本病的中医病名。在诊病时以血糖水平升高的特征作为本病的诊断标准,因而也可以以西医病名直接作为本病的中医病名。“脾虚”为本病的基本病机之一;中医认为,肾为先天,脾脏的功能强弱,均依赖肾脏功能的正常与否。若肾虚影响脾脏,脾气亏虚,不能全尽“为之行其精气”之职,则易致水谷精微等代谢异常,而成糖尿病。《名医类案·消渴篇》(卷二)记载“消渴、消中,皆脾虚而肾败,土不胜水,肾液不上,乃成此疾”。皆说明糖尿病的基本病机不但与脾虚有关,而且还与肾虚有关。现代研究证明,糖尿病有家族遗传倾向,与“糖尿病”相关致病基因有关。但不论是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引起的脾肾亏虚,均可影响到身体的气化功能、阴精生成障碍,造成血糖水平升高,病久则累及全身各器官、系统。

3.2阴虚、燥热为糖尿病的临床特殊表现。消渴症也常被称为“三多一少”症状,常与阴虚、燥热病机相对应,有这些症状的患者在大多数的情况下经血糖等检测后被确诊为糖尿病,为糖尿病的临床特征症状。因此现在多数人将它称为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但是,在糖尿病患者中,有“三多一少”症状的人极少;且同一患者,在本病病程中出现“三多一少”症状的时间段也不长;还有部分患者,有“三多一少”症状,但经过血糖检测后排除了糖尿病诊断(如尿崩症、甲亢等)。因此与其说它为本病的典型症状,倒不如称它为本病的临床特殊表现。本病部分患者,因素食肥美辛燥之物,而致燥热内生;或因脾虚气郁,痰湿、瘀血阻滞,以致郁热内生,热久化燥;或因脾肾亏虚,统摄无权,脂液下流;或因久病,阴液耗伤等;均可形成阴虚、燥热证候。而阴虚、燥热又常互为因果,加重病情。《灵枢·五变》记载“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怒则气上逆,胸中畜积,气血逆流……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金·刘河间曾语“消渴之病,本湿寒之阴气极衰,燥热之阳气太盛故也”,皆说明消瘅、消渴的直接病机为“虚”,为“热”。《灵枢·五变》则进一步说明“热”是因“五脏柔弱”、“气血逆流”、“血脉不行”所致,“热”在整个疾病的病机中属标而不属本。

四、讨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脾瘅”、“消渴”等只是糖尿病病程中的不同病候,至于血糖水平高或不高,因中医诊病方法的局限,古籍中医文献中没有也无法记载。为了中医的进一步发展,本病应以血糖水平升高及胰岛素分泌异常等作为中医的基本诊断标准,以“消瘅”或西医病名作为本病的中医病名较恰当。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脾肾亏虚,临床症状易表现为气郁、痰湿、瘀血、阴虚、燥热、气阴两虚等证候,而现行中医教材中强调的阴虚及燥热病机只是本病众多病机中的一部分而已,在全部病机中属标而不属本,因此单以养阴、润燥、清热类中药治疗本病时降糖效果较差,也难以持久,恰如抽刀断水,始终不如釜底抽薪。治疗时应先“减滋味、戒嗜欲、节喜怒”及适当运动,以健脾、补肾、解郁通络为基本治法,兼以活血化瘀、化痰祛湿、养阴、润燥、清热等法治疗。现代循证医学已经证明,若只单控制好血糖,并不能很有效的减少糖尿病患者的大血管病变事件,以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为目的的综合治疗方案,虽能给糖尿病患者较多益处,但始终是阻断性治疗,离患者的期望相差甚远。笔者认为,对糖尿病的探索,不论中医或是西医,目前都普遍存在“盲人摸象”现象(可能包括本篇文章),在尚未完全搞清本病的本质前,在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下,在实践的检验下,若能结合西医的理化检查,充分发挥中医在整体、系统辩证方面的特长,对糖尿病的探索,必将取得长足的进步。

由此证明,糖尿病之阴虚症状只是标象,其本质当为气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