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药的不良反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浅谈中药的不良反应

杜欣

杜欣(黑龙江省宾县中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400)

【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9-0411-02

【摘要】目前中药不良反应日益增多,中药应用的安全性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本文分析了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预防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措施,使患者能够安全有效地使用中药,使具有千年历史的中医药更好地发挥作用。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

近年来,随着中药及其制剂的广泛应用以及人们对不良反应的重视,中药不良反应报道逐年增多,这直接关系着中药安全性的评价。中药是否安全对中医药的生存和发展事关重大。据已经披露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显示:抗生素、解热镇痛药、中药已成为引发药物不良反应的“三大祸首”[1]。而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即中药安全无毒副作用和有些企业广告的推波助澜,中药的不良反应问题往往被忽视,因此必须改变中药安全无毒的旧观念。如何正确应用中药﹑正确看待不良反应并有效控制其发生率,对中药的国际化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中药不良反应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治疗人体的疾病、改善人体的生理功能,给予正常剂量的中药或制剂所出现的任何有害且非预期的反应[2]。

1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

1.1药物自身因素

1.1.1药物本身有毒药物的毒性大小、是否出现毒性反应主要取决于用量。国务院令中确定的28种毒性中药,植物类中如生半夏、生南星、草乌头、巴豆、天仙子等;动物类中如蟾酥、斑蝥、青娘子、红娘子等;矿物类中如砒霜、水银、雄黄、红粉等,这些药物本身有毒,使用不当可使人致命。

1.1.2药材品种我国地域辽阔,药用资源极为丰富,中药品种繁多,而且我国用药历史悠久,药名演变过程复杂。因此,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等品种混淆现象较为普遍。

1.1.3采集时间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及全草,都有一定的生长和成熟期,药材的采集应在有效成分含量最多的时候进行。

1.1.4贮存条件中药富含有蛋白质、淀粉、脂肪、糖类等有机物和多种无机物,若贮存条件不当,则可产生复杂的理化变化,导致部分或整体质变,使原有的性效与毒性发生变化,进而影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1.1.5炮制或煎煮不当炮制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根据临床用药和制剂、调配的需要,并结合药物自身的性质,对原药材进行的修治和加工处理。很多中药需要经过炮制加工以增强疗效或降低毒性,但如果炮制不当则易引起中毒。

1.2患者自身因素

1.2.1患者的年龄年龄不同对药物的作用也有差异。临床对儿童用药须谨慎选择。有毒的中药和某些作用峻猛的中药应禁用于儿童。此外,儿童用药时,也不宜将成人药品直接减量服用,最好选用小儿专用药品。

1.2.2患者的性别性别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也有差异。男性为阳刚之体,女性为阴柔之体,妇女有月经及妊娠等生理变化,这些均能影响肌体对中药的敏感性与耐受性。如麝香,应用于男性患者,不会引起显著危害,而应用于月经期或妊娠期妇女,则有导致血崩或堕胎的可能,应慎用或忌用。

1.2.3病理状态病理状态下,机体对药物的反应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药物的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否和严重程度。如肝肾疾病的患者,代谢、排泄的减弱,容易引起药物的蓄积或中毒。

1.2.4体质差异每个人体质强弱不同,对药物的耐受程度也各异,男女有别,老幼各异,久病、新病各不相同,因此要求医生用药“因人制宜”,斟酌选药用量。例如:煎服以金钱草为主的中药汤剂治疗膀胱结石和胆石症而引起的过敏性皮疹,表现全身麻疹样红色斑丘疹、瘙痒难忍、心烦,停药后痊愈[3]。

1.3临床用药因素

1.3.1给药途径中药的给药途径可分为:体内给药和体表给药两大类。如砒石有剧毒,成人内服用量0.002-0.004g,中毒量约0.005-0.01g,致死量约为0.01-0.02g。使用不慎,易导致中毒或死亡;若外用,局部小面积涂敷于正常皮肤,则不一定导致中毒。随着中药新剂型不断出现,给药途径也有改变或创新,口服制剂由于品种繁多和用药人群广泛,从而引起不良反应发生几率最大,但反应程度相对较轻,注射制剂引起不良反应主要以过敏、发热和休克最常见,反应程度多为中度和重度

1.3.2用药剂量和疗程中药只要在安全有效的剂量内合理使用,是不会引起中毒的。但有些中药,标准不统一,范围较大,如朱砂:药典0.1-0.5g、教材0.3-1g;有些中药,用药随意性较大,剂量不规范,如:如牵牛子苦寒有毒,一般入汤剂3-9g,入丸散1-3g,但有医生处方用量竟达100g以上,患者服后即腹泻,排出黏液样血便,肉眼血尿。很多中药服用时间过久,容易出现依赖性和蓄积中毒。如服用朱砂安神丸可以降血压、安神,但服用过久,可以造成慢性汞蓄积中毒;有患者连续42年服用含有关木通的龙胆泻肝丸,导致肾衰竭。

1.3.3中西药合用临床中西药配伍的目的是为了增强疗效、减少毒副作用、扩大适应范围、减少用药量、缩短疗程。但是,如果配伍不当,会使药物的治疗效果降低或毒性增加。一些含有机酸的中药如山楂、乌梅、生脉散、五味子丸、保和丸等药物不宜与磺胺类西药合用,因这些药物可酸化尿液,使磺胺类药的溶解度降低,致使尿中有结晶析出,引起泌尿道损伤或出血[4];含钾的中药如夏枯草、白茅根与螺内酯、氨苯喋啶合用时,易产生高血钾;大黄及其制剂不宜与复方甘草合剂同服,因大黄中的鞣质与甘草酸反应生成沉淀,影响疗效[5]。

2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

2.1统一标准,提高药品质量

规范药名,统一标准,全面推行GAP、GMP、GSP,严防伪劣药品流通、使用,切实加强中药的产、供、销。

2.2辨证施治,合理组方

辨证施治是中医的一大特色,医生应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合理遣药组方。

2.3注意用量用法

应根据病人体质和个体差异,灵活掌握用药剂量和时间,毒性较大的中药尤应注意;同时,对有特殊煎煮和服用方法的中药也应注意。

2.4合理炮制饮片

炮制这门古老的制药技术,是在中医辨证用药基础上形成的,是控制中药质量,确保安全用药不可缺少的环节;供配方用的中药应是经合理炮制的合格饮片。

2.5指导病人合理用药,正确认识中药不良反应

用药前详细询问病人药物过敏史,要慎重用药,指导病人合理用药。用药过程中定期或不定期观察病人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总之,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应正确认识并加强相关研究和管理工作;要降低其发生率,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从而使中药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光明,王志高.中药不良反应的成因与对策[J].四川中医,2007,4:35.

[2]钟达锦.中药不良反应的研究与防范[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3(12):727.

[3]徐振华.煎服金钱草过敏2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1994,10(2):35.

[4]贾宏育.中西药联合应用禁忌问题[J].大庆药学论文汇编,1992.

[5]林桂玉.中药大黄与西药的相互作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2,12,12(7):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