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的中医治疗

/ 2

咳嗽的中医治疗

于永飞

于永飞(大兴安岭地区劲松镇卫生院黑龙江大兴安岭165000)

【中图分类号】R286.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9-0410-02

【关键词】咳嗽中医治疗

咳嗽是呼吸道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以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临床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它是机体消除外界侵入呼吸道异物及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消除呼吸道刺激因子、抵御感染的一种保护性措施;与此相对,咳嗽太久、太甚又会对机体产生一定害处,它能使呼吸道感染扩散,呼吸道受损出血,甚则诱发自发性气胸等。本病既可由外感六淫亦可由脏腑功能失调而引发,所谓“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1风寒袭肺证

1.1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风寒之邪袭肺,肺失宣肃。为邪气所致脏腑功能失常,当祛邪并调整脏腑功能。邪在卫表,当疏散之,风寒之邪,当治之以辛温散寒,并宣理肺气以复肺之功能;就病机与症状的关系而言标本,则风寒袭肺之病机为本,咳嗽之症状为标,故合止咳之品标本兼顾;肺为贮痰之器,肺脏受病,每多兼痰作祟,当此时尚应配伍化痰之品。

1.2选方用药思路:本证可选择三拗汤或止嗽散治疗。二方均能宣肺止咳化痰,前方重在宣肺散寒,适用于风寒闭肺;后方重在疏风润肺,用于外感咳嗽迁延,表邪未净者。常用药物为麻黄、杏仁、甘草、紫菀、百部等。

1.3根据兼症加减:如夹痰湿,咳而痰黏,胸闷苔腻,则加燥湿化痰的法半夏、川朴、苍术、茯苓等。

1.4根据变证转方:若寒遏化热,咳声不扬,气急似喘,痰黏稠,口渴心烦,寒热少汗者,则应转用宣肺清化痰热的三拗汤加石膏、桑皮、黄芩等。

外感风寒所致肺炎喘咳的重要变证之一是肺气闭塞,心阳虚衰。此时病人可见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呼吸浅促,四肢欠温,虚烦不安,舌质黯紫,脉虚弱或微弱。此时应以开宣肺气,温补心阳治之,用麻黄汤合参附汤加减治疗,方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人参、附子、细辛、干姜等组成。如呼吸微弱,呼多吸少,脉微细欲绝,可加麝香、樟脑(冲服),还可以用上两味药之末外用鼻闻。如面色青灰,大汗淋漓,四肢厥冷,此为阳气虚脱。这时急宜回阳固脱,选用参附龙牡汤治疗,方由人参、附子、龙骨、牡蛎组成,并加用助阳敛阴之肉桂、五味子、山萸肉、干姜、炙甘草等。如心阳不振,血脉不得温运,以致引起血瘀并加重了肺气闭塞之证,此时应加入活血化瘀之丹参、红花、当归等。

2风热犯肺证

2.1治法:疏风清肺,化痰止咳。

风热犯肺,肺失清肃,证属邪实所致脏腑功能失常。当“实则泻之”,以祛邪为原则;风热之邪,当辛凉解表,并清肃肺气,合化痰止咳法标本共图。

2.2选方用药思路:本证可选辛凉轻剂桑菊饮治疗。本方功能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用于咳嗽痰黏,咽干,微有身热者。常用药物为桑叶、菊花、薄荷、连翘。

2.3根据兼症加减:咳重加清宣肺气,化痰止咳的前胡、牛蒡子、天竺黄、大贝母、枇杷叶等;热盛加清肺泄热的山栀、黄芩、知母等;咽痛,声嘎,加清热利咽的射干、赤芍、挂金灯、土牛膝等;夹暑加清解暑邪的六一散、荷叶等。

2.4根据变证转方:若热伤肺津转为肺阴亏虚证当加清热生津的南沙参、天花粉等。

3风燥伤肺证

3.1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风燥伤肺,肺失宣肃,为邪实致脏腑功能失常。证属实,“实则泻之”,风邪在表,燥属阳邪,当以辛凉之品疏表清肺;燥胜则干,痰稠难咯,宜合清热生津之品润燥化痰。

3.2选方用药思路:本证可选清宣凉润的桑杏汤治疗。本方主治外感风热燥邪伤津,干咳痰少而黏,口渴,身热,头痛。常用药物为桑叶、杏仁、象贝母、南沙参等。

3.3根据兼症加减:津伤较盛,配养阴生津的麦冬、玉竹等;热重加清肺泄热的石膏、知母等;痰中夹血,配凉血止血的白茅根等。

3.4根据变证转方:若与风寒并见,证见干咳少痰或无痰,鼻咽干燥,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鼻塞,舌苔薄白而干等即属凉燥证,多发于深秋。此时就应转以温而不燥、润而不凉的杏苏散加减,酌加紫菀、款冬、百部等;若恶寒甚,无汗,可配伍疏散风寒的荆芥、防风等。

4痰湿蕴肺证

4.1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本证为痰浊内生,影响脾之健运,或脾失健运,化湿生痰,上干于肺,肺失宣肃。证属实,或兼本虚(脾虚),宜祛邪为主,辅以健运脾气之法。以燥湿化痰“泻其有余”而祛其实,或兼健脾益气法扶其正。

4.2选方用药思路:本证可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二陈平胃汤、降气化痰的三子养亲汤加减。前者用于咳而痰多,质稠厚,胸闷脘痞,苔腻者;后者用于痰浊壅肺,咳逆痰涌,胸满气急,苔浊腻者。常用药物为半夏、茯苓、陈皮、甘草等。

4.3根据兼症加减:若咳逆,痰多,胸闷,气急,加降气化痰的白前;寒痰重,痰黏自如沫,怕冷,加温肺化痰的干姜、细辛;久病脾虚,神倦乏力,加益气补脾的党参、白术。

4.4根据变证转方:若痰湿转从寒化,气不布津,停而为饮成寒饮伏肺证,则应选用温化寒饮的苓甘五味姜辛夏仁汤治疗;若久病肺脾气虚,阳气渐衰,甚至及肾成肺气虚寒证,则应选用温补阳气的温肺汤治疗;痰湿久郁不化、蕴积化热见咳嗽、咳痰黄稠,舌苔黄腻、脉滑数等症时,则可用轻清化痰的《千金》苇茎汤加桑白皮、瓜蒌、黄芩、鱼腥草治疗。

5痰热郁肺证

5.1治法:清热肃肺,化痰止咳。

素体热盛,痰浊化热,内郁于肺。“邪气盛则实”,当“实者泻其有余”,以清化痰热为法,并清肃止咳,标本兼顾。

5.2选方用药思路:本证可选清热化痰的清金化痰汤治疗。本方主治咳嗽气急,痰黄稠厚,胸满,或有身热者。常用药物为清泄肺热的桑白皮、黄芩、栀子,止咳化痰的贝母、瓜蒌仁、桔梗、甘草、橘红、茯苓,养阴化痰的麦冬、知母。

5.3根据兼症加减:若痰黄如脓或腥臭,加清肺化痰的鱼腥草、金荞麦根(即开金锁)、薏苡仁、冬瓜仁等;胸满、咳逆、痰涌、便秘,配泻肺逐痰的葶苈子、风化硝。

5.4根据变证转方:若痰热日久,病久人络,转为痰瘀互结证,证见胸闷胸痛,舌质紫黯,可加活血化瘀的桃仁、当归等;若痰热伤津,口渴咽干,舌红少津,配养阴生津的南沙参、麦冬、天冬、天花粉等。

6肝火犯肺证

6.1治法:清肺平肝,顺气降火。

肝火犯肺,肺失清肃。为脏与脏之间功能失调,肝木侮金,当以调理脏腑间功能为治则。“盛者折之”,当平抑肝木之气,“上逆者使之下行”,“热者寒之”,顺气降火清肺使肝火不旺,则肺可得安。

6.2选方用药思路:本证可用顺气降火、泻肺化痰的泻白散合黛蛤散治疗,主治咳逆气促,烦热,口干苦,胸膈不利等症。常用药物为清热泻火的桑白皮、地骨皮、黄芩、知母,化痰顺气的桔梗、青陈皮,和中健脾的甘草、粳米,清肝化痰的黛蛤散。诸药合用,使气火下降,肺气得以清肃。

6.3根据兼症加减:若肝火偏旺,加清肝泻火的山栀、丹皮;兼胸闷气逆,加理气降气的枳壳、旋覆花;兼有胸痛,可配理气和络的郁金、丝瓜络;若痰黏难咯,可配清肺化痰的海浮石、知母、贝母。

6.4根据变证转方:若肝火郁而伤津,可转用养阴生津、抑肝敛肺法,方如沙参麦冬汤酌加天花粉、诃子等;若肝火犯肺灼伤肺络,见痰中带血,则可重用黛蛤散,配用咳血方等。

7肺阴亏耗证

7.1治法:滋阴润肺,止咳化痰。

风燥、风热咳嗽,久而耗伤肺津,因实致虚,病性属本虚为主,或兼有祛实(痰浊)未尽。“损者益之”,宜以滋养肺阴之品“补其不足”而治其本虚,兼化痰止咳而祛其标实。

7.2选方用药思路:本证可用沙参麦冬汤治疗。本方甘寒养阴,润燥生津,多用治肺燥阴伤的干咳少痰、口渴、咽干内热等症。常用药物为滋养肺阴、生津润燥的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和养胃气的扁豆、甘草,清泄肺热的桑叶。

7.3根据兼症加减:若咳剧,加润肺化痰止咳的川贝母、甜杏仁、蒸百部;咳而气促,配收敛肺气的五味子、诃子;见有潮热时,可酌加清虚热的功劳叶、银柴胡、青蒿、鳖甲、胡黄连;有盗汗,加敛汗的瘪桃干、乌梅、浮小麦;咯吐黄黏痰,加化痰清热的蛤粉、知母、黄芩;痰中带血,配凉血止血的丹皮、栀子、藕节等。

7.4根据变证转方:若在阴虚的基础上蕴生痰饮,证见痰吐白沫,舌红苔滑或舌红苔少而湿润者,应转用养阴化痰兼顾之法,避免一味滋腻呆补,方可选六味丸合《外台》茯苓饮加减。

8肺气虚寒证

8.1治法:补气温肺,止咳化痰。

久咳肺气耗伤,肺中虚冷,因实致虚,而邪实未尽,证属本虚标实,当补气温肺以“补其不足”而扶正治本,化痰止咳以“泻其有余”而祛邪治标。

8.2选方用药思路:本证可用温养肺气的温肺汤治疗。本方常用治肺脏虚寒,久咳息喘,胸中冷痛,痰多白沫。常用药物为人参、肉桂、干姜、钟乳石、半夏、橘红、木香、甘草等。

8.3根据兼症加减:若痰多清稀,可加温肺散寒化饮的白芥子、细辛;若畏寒、肢冷,则加温补肾阳的附子。

8.4根据变证转方:若出现肺脾气虚,且夹痰热腑实者,此时,不可一味蛮补,而应合用补益肺脾、清痰热、通腑气等法治之,方如竹沥达痰丸等。

参考文献

[1]华华,吴洁,张丽梅.经方拾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02.

[2]周仲瑛,蔡淦,张烘斌,等.中医内科学,第1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