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之智慧工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建设工程之智慧工地

焦保祥

南京苏邦建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推广,信息化技术在建设工程中的应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也被越来越多的建设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实施,而利用BIM技术、大数据、智能化、移动通讯、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打造国际先进水平信息化应用的智慧工地,则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战略,也是我国建筑业提质增效、绿色建造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BIM技术;智慧工地;物联网

1前言

随着BIM技术、大数据、智能化、移动通讯、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普及推广,信息化技术在建设工程中的应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也被越来越多的建设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实施,从2016年8月23日起,住建部发布《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并于同年BIM技术成为十三五建筑业重点推广的五大信息技术之首,并于在次年2月21日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将建设过程中的投资咨询、勘察、设计、监理、招标代理、造价等第三方服务融合在一起形成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本文作者对这两个文件深入分析并结合对BIM技术、大数据、智能化、移动通讯、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深入了解,住建部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是对《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文件的一个补充,因为在不断的深入探索和挖掘BIM技术在建设过程中的应用是贯穿于建设全生命周期,而现有的第三方工程服务则都是相互独立的,因此只有将所有的第三方工程服务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BIM技术在建设过程中是一个独立且完整的应用,而利用BIM技术、大数据、智能化、移动通讯、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打造国际先进水平信息化应用的智慧工地,则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战略,也是我国建筑业提质增效、绿色建造的发展趋势。本文则深入探讨在建设工程中建立智慧工地的重要性及价值。

2建立智慧工地的优势

众所周知传统建筑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往的粗放式工程管理使工地上的劳动力、材料、机械设备的利用都存在着严重的浪费。美国行业研究院的研究报告中显示,工程建设行业的无效工作和浪费各类资源比率高达57%,制造业这一数字仅为26%,同时建筑业也是一个安全事故多发的高危行业。

智慧工地与传统工地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运用BIM技术、大数据、智能化、移动通讯、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主要围绕着建设过程管理,将建设过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通过基于BIM技术结合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的互联协同可提高对各单位的管理水平和现场协调管理能力,为政府项目、企业项目、现场工程管理,实现三维可视化的模型,形成的可视化模型最大的优势是:不管是专业人士或是非专业人士都可通过查阅三维模型清楚直观的了解建设过程中的各阶段使用人、机、料等信息的情况。

在建设工程作业现场安装各类传感装置,采用云计算、大数据及物联网等技术对高支模、塔机、临时洞口、特种设备、环境、能耗等事故高发区域及节能减排进行智能自动化监测,将监控数据实时自动传递平台并自动报警,提前预防事故的发生及时有效的对事故进行管控,有效弥补传统的监管方法和技术在施工过程中的缺陷。

而基于BIM技术、大数据、智能化、移动通讯、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打造的智慧工地是实现建设精细化管理的最佳手段,也是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降低事故发生频率、杜绝各种违规操作和不文明施工、避免不必要的人、料、机资源的浪费,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及施工效率的最佳手段。

3智慧工地如何建立

3.1BIM技术

BIM技术的主要特点就是使建筑模型具有项目数据信息,如:物料信息、外观信息、设备信息、管线信息、造价信息等,进一步优化建设项目,便于施工需要,为项目节约成本。并运用这些信息数据支持项目决策、项目设计、项目管理、项目施工等阶段。通过各类建模软件将工程项目施工图纸进行精确的各专业建模,通过利用BIM技术对重点部位工序模拟及施工期间交通组织方案模拟、复杂部位碰撞点检查形成可靠的3D可视化交底模型,并在形成的3D可视化交底模型的基础上利用BIM协同平台集成建设过程中时间信息、材料信息、几何信息、工程量信息、审批信息、成本信息等资源信息,形成4D可视化的BIM模型,使建设项目中不同的参与方在项目中的各个阶段可以基于同一模型,并利用和维护这些信息进行协同工作,对建设过程中进行各施工阶段专业的计算、分析和模拟。这些信息完整安全可靠并且完全协调,在施工和管理的过程中能促使加快决策进度、提高决策质量,使用移动通讯让工程管理人员在施工现场巡视中采集的进度、质量、安全等方面的图文资料可以及时共享及事件的分析处理,实现从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阶段到运行维护阶段的数字化交付和全生命期信息共享及各参与方之间在各阶段、各环节的协同工作。并实现资料的永久化、自动化、信息化的管理。

3.2物联网技术

通过安装在施工作业现场的各类感应自动监测装置,构建自动监测和预警体系,对高支模、塔机、临时洞口、特种设备、环境、能耗等事故高发区域实施全方位24小时实时监测,并自动报警,提前预防事故的发生,将传统的人力巡视检查变为实时智慧机器监测,对现场的劳务人员进出现场实行监测,采用人员实名制管理,劳务人员通过刷卡进、出施工场地,由劳务管理系统实时记录,解决现场人员随意进出、劳务人员出勤缺乏纪录的问题,使得承包单位能够与劳务人员的考勤进行核实,为劳务人员工资结算提供真实的考勤依据,避免劳务纠纷。并通过扬尘、PM值自动感应装置,对扬尘及PM值进行监测,当扬尘或PM值达到一定指标时,则自动进行喷淋加湿,施工现场起尘,做到智慧化降尘,而喷淋所使用的用水则由降水所产生的地下水和日常的雨水通过过滤、沉降进入蓄水池进行再次利用,为现场喷淋降尘、消防、绿化灌溉及施工生产用水提供水源,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对材料、机械设备采取智慧化监测,对进场材料、机电设备、等进行物料进度跟踪管理。对材料的进场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并自动根据施工进度完成自动物料的减扣,使得物料管理人员能随时了解主要材料的进场情况、使用情况及剩余情况,如物料目前位于哪里、还可以使用到哪个部位、物料进场需要的运输时间、物料的质量证明等。在了解这些信息后,物料管理人员能够根据工程的实际进展情况,对材料的进场进行有效的管控。并通过远程控制,可充分了解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有效、快速的管理和控制。

4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BIM技术、大数据、智能化、移动通讯、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打造的智慧工地是实现建设精细化管理的最佳手段,也是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降低事故发生频率、杜绝各种违规操作和不文明施工、避免不必要的人、料、机资源的浪费,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及施工效率的最佳手段。

参考文献:

[1]《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

[3]《建筑信息模型施工应用标准》(GB/T51235-2017)

[4]筑龙网:http://www.zhulong.com/

作者简介:

焦保祥,男,建设(建筑)专业-助理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BIM技术与建设工程施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