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7-17
/ 2

在习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辰红

高辰红(河北唐县大洋乡中长店小学,河北唐县072350)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7-099-01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一个不辩的理念。而习题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对此,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尝试:一、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二、合理想象、推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三、实施“问题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四、自述道理,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关键词:习题教学;培养;思维能力

我们知道,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基础教学,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习题教学是一项较复杂的思维活动,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那么,如何在习题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

一题多解主要指根据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启发诱导学生得到新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沟通解与解之间的内在联系,选出最佳解题方案,从而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1、某班有学生50人,男生是女生的2/3,女生有多少人?

(1)用分数方法解:50&pide;(1+2/3)=30(人)

(2)用方程方法解:X+2/3X=50??或X(1+2/3)=50X=30

(3)用归一方法解:50&pide;(2+3)×3=30(人)

(4)用按比例分配方法解:50×3/(3+2)=30(人)

例2、某工厂计划10天制造200台机器,结果2天就完成了计划的25%。照这样计算,可以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有以下几种解法:

(1)10-200&pide;(200×25%&pide;2)=2(天)

(2)把计划产量看作“1”。

A.10-1&pide;(25%&pide;2)=2(天)

B.10-2×(1&pide;25%)=2(天)

C.10-(1-25%)&pide;(25%&pide;2)-2=2(天)

(3)把实际天数看作“1”。10-2&pide;25%=2(天)

这样,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不同方向去分析、思考问题,克服了思维定势的不利因素,开拓思路,运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能正确、灵活地解答千变万化的应用题,做到大纲要求的“根据应用题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解答方法。”不仅调动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深化,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达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二、合理想象、推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我注意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条件,展开合理的想象、推理。

例如:从“一本书80页,小红第一天看了全书的40%,第二天看了全书的30%”三个条件中,可以想象出什么结果。经过思考后学生提出:

(1)从第一个条件和第二个条件可知小红第一天读书的页数;

(2)从第一条件和第三个条件中可知小红第二天读的页数;

(3)从第二个条件和第三个条件中可知:a.两天共看56页;b.还剩24页没看;c.第一天比第二天多看8页;d.第二天看的是第一天的3/4。

(4)从以上三个条件可知:a.两天共看45页;b.还剩24页没看;c.第一天比第二天多看8页;d.两天看的页数的比是4:3……。

通过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得到了锻炼;解题思路比以前活跃,化难为易的本领也逐步具备了。

三、实施“问题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著名的科学家波普尔认为:“创造思维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教师是学生学习上的服务者和合作伙伴,必须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孩子积极思考和主动质疑习惯。实践证明,在教学中设置一些悬念,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引导学生动脑思考,使数学教学成为“问”数学、思考数学,以使学生养成创新意识和创新个性,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如教学“8加几”时,一个小朋友选择了用小棒摆8加5,老师启发其他学生给这个小朋友提问题。

生1:“你为什么从5根里拿出2根放到8根里?”

生2:“为什么要凑十?”

生3:“为什么拿2根,不拿3根或者1根呢?”

生4:“为什么你从5根里拿小棒和8凑十,不和右边的5根凑十呢?”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可以把零散的知识加以概括,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

又如,教学“求最小公倍数”,生1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得到了12和18的最小公倍数后,生2提出:“为什么公有的质因数各取一个?”生3提出:“你为什么还要乘以各自独有的质因数?”生3问题的难度比较大,也是关键性的问题。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再次研究探讨,把36的质因数与12和18的质因数进行比较,学生凭借自己的认识,在教师的点拨下,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四、自述道理,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少数学生对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处于一知半解的程度,有时解答了却不知正确与否。为了杜绝此类现象发生,我要求学生在确定计算步骤,列出算式后,不要忙于计算结果,先要讲出算理,看是否合乎题意,是否正确地反映数量关系,检验自己的思维是否合理正确。

有的题虽然计算出结果,还应要求学生根据题意估算结果是否合理。例如:“车站有货45吨,用甲汽车10小时可运完,用乙汽车15小时可运完,两车同运,几小时可运完?”有的学生算式误为:45&pide;(+)=270(小时)。我先不肯定结果是否正确,而是让学生估算结果是否符合题意。(1)同一批货物,用两辆车同时运比一辆车单独运所用时间一定要少,而270小时却大大超过一辆车运所用的时间;(2)甲10小时能运45吨,乙15小时能运出45吨,如果甲、乙各运270小时,所运货物总重量应大大超过45吨;(3)甲运45吨需10小时,每小时运4.5吨;乙运45吨需15小时,每小时运3吨,则甲乙一小时共运(3+4.5)吨,甲乙共运45吨,只需45&pide;7.5=6小时。

由于重视培养学生的评估能力,学生对各类题目的理解透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思维的正确性明显增强。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帮助学生解答应用题的重要教学手段。通过多变的练习可以达到这一目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组织对应用题改变问题、改变条件或问题和条件同时改变的练习,达到目的。但“变”要为“练”服务,“练”要做到有计划、有针对性。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题,加强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