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患者与父母对家庭功能的感知差异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抑郁症患者与父母对家庭功能的感知差异研究

金琼

(宁波市康宁医院浙江宁波315000)

【摘要】采用家庭功能评定(FAD),对宁波市康宁医院心理咨询治疗中心的30个抑郁症患者家庭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在家庭功能的主要维度上,抑郁症患者家庭的家庭功能较正常被试家庭更不健康。患者父母相比对照组父母在角色、情感介入上知觉更消极。(2)对照组亲子间对家庭功能的知觉相比实验组有更好的一致性,而实验组亲子间尤其在家庭功能的沟通、情感反应上差异显著。

【关键词】家庭功能;抑郁症

【中图分类号】R7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6-0286-03

家庭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活单位,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场所,家庭的价值取向、交往方式、情感表达、行为模式、生活事件及危机的发生,都会影响家庭成员的健康状态,而个人的健康状态也会影响家庭的功能,甚至使其他的家庭成员产生健康问题。早期的一些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就观察到了家庭和精神病理间的关系[1]。

迄今,抑郁症病因尚不清楚,研究显示除遗传因素外,家庭内外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功能异常也起重要作用。家庭在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发展、维持及治疗的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一个家庭中无论谁患了抑郁症,都会对其他家庭成员及整个家庭的功能产生不良的影响[2]。因此,研究家庭功能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可以应用于抑郁症患者的早期预防、干预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研究方法

1.1对象

1.1.1实验组:为2016年1月-2016年9月宁波市康宁医院心理咨询治疗中心门诊和住院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及其父母。入组标准:患者符合ICD-10抑郁发作诊断标准;患者未婚且一直与父母共同生活;其父母无严重精神疾病;患者及其父母无严重脑器质性和躯体疾病史,无物质或药物依赖史;患者及其父母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上。

1.1.2对照组:招募志愿者家庭,每个家庭至少2名成员,家庭角色与实验组匹配。入组标准:无严重精神疾病、脑器质性及躯体疾病史;不符合ICD-10疾病诊断标准的志愿者及其父母;志愿者未婚与父母共同生活;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上。

1.2研究工具

1.2.1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文化、婚姻、家庭月收入、家庭类型、家族史等。

1.2.2家庭功能评定(FAD)[3]FAD包含60个条目,分别将家庭功能概括为以下七个方面:问题解决、沟通、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和总的功能,各分量表的分值范围为1~4分,得分越高表示家庭功能越差。

1.3程序

1.3.1问卷施测获得“知情同意”后,对试验组和对照组志愿者家庭进行施测。

1.3.2数据处理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分析。

2.结果

2.1两组一般人口学比较

实际符合入实验组标准的患者30名,年龄14~30岁,平均(20.37±3.75)岁,男17例,女13例;患者父母36名(父16名,母20名),年龄40~60岁,平均年龄(47.28±5.37)。对照组实际入组子代志愿者共31例,年龄14~30岁,平均(21.03±4.72)岁,男12例,女19例;对照组父母48名(父22名,母26名),年龄39~58岁,平均年龄(47.83±4.93)。两组在性别、年龄、家族史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表1)

表1实验组和对照组一般人口学资料比较

2.2实验组和对照组家庭功能感知比较

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家庭功能做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在FAD中除问题解决和行为控制,实验组与对照组对家庭功能的感知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将实验组子女与对照组子女的家庭功能做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其结果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家庭功能做配对样本t检验的结果类似。(表2)

2.3实验组与对照组子女与父母对家庭功能的感知比较

分别将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子女与父母的家庭功能做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实验组子女即患者在沟通、情感反应、总的功能上与父母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子女与父母在家庭功能的各项维度上无显著差异。(表3)

3.讨论

3.1抑郁症患者家庭功能特点

以往研究只针对抑郁症患者对于家庭功能的感知,少有患者及其父母对于家庭功能感知的差异研究。而了解家庭成员对于家庭功能的感知差异,有助于临床开展更有针对性合理的心理治疗。本研究显示,在家庭功能的沟通、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总的功能项目上,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明显差异,与以往的大部分研究结论一致[4,5,6]。表明抑郁症患者家庭在家庭功能多个方面存在缺陷。实验组子女即患者与正常组子女相比,对家庭功能的知觉更消极,而实验组父母与对照组父母相比在角色、情感介入上均差异显著,提示患者的父母在建立完成一系列家庭功能的行为模式,提供个人发展与支持满足上存在不足。对家庭成员的活动和事件关心重视程度不够,在情感表达与沟通上存在一定的缺陷。抑郁症患者从家庭成员之间得到的社会支持明显不足,患者不能向其他家庭成员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在家庭内部比较压抑,很少有成功的体验,家庭成员在安排家庭活动时没有明确的组织性和结构性。表明一方面这些负性的家庭环境、家庭模式等因素可能造成了患者的抑郁情绪且使其得以持续,另一方面家庭功能的缺陷也可能是抑郁状态的结果,两者相互影响循环因果。提示在临床治疗实践上,除用药物等从生理水平改善患者的情绪,同时从心理治疗的角度,从改善家庭功能方面入手帮助患者改善情绪,提高治疗效果。

3.2抑郁症患者亲子间家庭功能知觉差异的特点

本研究显示,对照组亲子间的家庭功能知觉一致性较实验组高,而实验组亲子间尤其在家庭功能的沟通、情感反应上差异显著与以往大部分研究结论一致[7]。表明实验组家庭亲子相互之间在信息交流、信息直接传递、对刺激的情感反应程度上存在缺陷。家庭过程模式理论[8]认为,家庭成员最有效交流方式是彼此清楚、直接地用言语表达内心感受及想法。情感表达差,会阻碍家庭成员之间良好沟通。这可能与我国传统的文化中家长权威性会使得子女难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感受有关。提示在针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治疗时,考虑家庭因素或家庭治疗有助于提升疗效。同时提示在临床治疗时,改善抑郁症患者的家庭环境,提高信息传递的直接性,传授沟通情感反应技巧,加强亲子间的情感沟通,重新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对提高疗效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实验组与对照组均为核心家庭结构,有助于理解原生家庭对成员的身心发展的影响。

4.结论

4.1在家庭功能的主要维度上,抑郁症患者家庭的家庭功能较正常被试家庭更不健康。患者父母相比对照组父母在角色、情感介入上知觉更消极。

4.2对照组亲子间对家庭功能的知觉相比实验组有更好的一致性,而实验组亲子间尤其在家庭功能的沟通、情感反应上差异显著。

本文只是初步研究,并未对入组的家庭在家庭周期、家庭经济状况、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等做分析,且样本量较小,所得结论尚需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1]杨建中,赵旭东,康传媛.家庭治疗在精神障碍治疗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2.29(2):74-77.

[2]王继堃,赵旭东.从系统观点看青少年抑郁症与家庭功能[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1.38(1):30-33.

[3]向东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2.

[4]王颖,李欣.住院抑郁症病人的家庭功能及家属心理状态研究[J].护理研究,2016,30(7):2599-2601.

[5]李竺君.抑郁症患者及其家属的家庭功能关系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4(1):103-107.

[6]杜娜,梁素改,司徒明镜,黄颐.抑郁症患者家庭功能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华西医学,2015,30(2):283-288.

[7]FeinbergME,HoweGW,ReissD,etal.RelationshipBetweenPerceptualDifferencesofParentingandAdolescentAntisocialBehaviorandDepressiveSymptoms.JournalofFamilyPsychology,2000,14(4):53-555.

[8]KaufmanJ.Depressivedisordersinmaltreatedchildren.JournaloftheAmericanAcademyofChildandAdolescentPsychiatry.1991,30:257-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