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现状与思考方宇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现状与思考方宇拯

方宇拯

杭州众义建设有限公司浙江省杭州市310000

摘要:回顾了我国各时期建筑工业化的发展状况,提出新时期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以实现建筑业产业转型与技术升级。按发展建筑工业化的目的与要求,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现代现浇结构和钢结构三种建筑工业化发展模式的特点进行了思考与分析,重点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在目前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针对当前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情况提出有关建议:要全面推进多模式建筑工业化工作;要加强研发与工程示范应用;要立足于政策支持,也应注重市场化引导;要积极推进建筑工业化全产业链建设,并应积极推进BIM技术在建筑工业化中的应用。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发展;现状与思考

建筑工业化最早由西方国家提出,为解决二战后欧洲国家在重建时亟需建造大量住房而又缺乏劳动力的问题,通过推行建筑标准化设计、构配件工厂化生产、现场装配式施工的一种新的房屋建造生产方式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战后住房的快速重建提供了保障。这种预制装配式建造方式带来了显著提高的生产效率,随后美国、日本、前苏联、中国及新加坡等国家也相继致力于建筑工业化的研究与发展。

新时期,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我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建筑行业面临劳动力短缺、人工成本快速上升的问题,同时目前传统现场施工方式也面临环境污染、水资源浪费、建筑垃圾量大等日益突出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保持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推行建筑工业化,以实现“四节一环保”的要求。然而,目前国内相关地区对建筑工业化发展的热点过度聚焦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提出过高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应用比例,这有可能对建筑工业化的健康发展带来负面效果。因此,如何正确理解新时期建筑工业化的含义,正确引导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是我们应该考虑的一个问题。

2.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反思

2.1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特点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的主要优点包括:现场环境污染小、预制构件工厂化制作、工作量小,然而,在推广过程中遇到以下问题:

2.1.1建造成本

考虑到市场需求,相比于一般的制造业产品,预制混凝土构件的市场需求量较小,所以它没有被大批量地加工生产,无法享受“工厂化”带来的优惠,这也就带来了居高不下的生产费用,不仅如此,生产预制构件的企业还需缴纳17%的增值税,相比于土建施工领域的税率,处于较高的水平,在上述因素的制约下,预制构件的生产成本比传统的现浇施工成本还要高。此外,装配式结构对现场施工设备和人员提出较高的要求,还会产生额外的运输费用和构件节点连接成本。所以,相比于现浇结构,我国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建造成本较高。

2.1.2标准化、模数化和多样性

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为加工生产预制构件提供便利,装配式建筑必须具备标准化、模数化特点,有利于项目设计和施工工作的开展。和民用建筑不同的是,在工业建筑中很容易实现模数化、标准化,所以我们应该加大力度研究如何在民用建筑中实现模数化、标准化。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一味追求建筑标准化,很容易忽视建筑的差异性,由于建筑兼具工业性和艺术性的双重特点,所以在对装配式建筑进行推广时,一方面要做好模数化、标准化工作,另一方面还要恰当处理好标准化和多样性之间的关系,不能因为追求建筑的标准化而忽略了建筑的多样化,也不能因追求多样化而不要求标准化,应该使建筑成为能够满足人们实际需求的艺术品。

2.1.3预制率和装配率

就目前工业化建筑评价体系来看,装配率和预制率是重点的考核对象,它们只有达到一定比例才能够称之为工业化建筑,但是,应该在综合考虑建筑特性的基础上,来确定预制率和装配率的比例,发展装配式建筑可以将装配和现浇结合在一起,在预制的过程中不能仅仅考虑预制率,如果预制率过高,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成本和费用。

2.2现浇结构体系所存在的问题

现浇结构体系这种建造方式具有较高的工业化程度,往往采用现代化现浇技术。之前,现浇体系中的混凝土就采用工厂化生产、商品化配送这种工业化模式,然而,像钢筋和模板需要在施工现场进行加工,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还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所以我们应该对现场现浇体系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满足建筑工业化的要求。也就是说,在现场解决模板与钢筋的加工问题,是现场现浇结构体系工业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此问题的解决,能够减轻工人的工作量、节约人力资源,现浇结构体系也具有“四节一环保”的特点,并保留了现浇结构良好的整体性,相比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现浇结构体系实现了由工厂车间浇筑混凝土到工地现场浇筑混凝土的转变,此外,在连接安装方面,要比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简单。为了进一步促进现浇结构的工业化发展,需尽快顺利解决如下问题:

3.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建议

3.1全面推进多模式建筑工业化工作

就现在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情况来看,在推进建筑工业化的过程中应该更新观念,采用多模式,也就是综合运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现代现浇结构体系、钢结构体系。此外,政府主管部门应该提前进行市场调研,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在此基础上完成建筑工业化的顶层设计,此外,还应颁布实施指南和意见,加强行业管理,强调多个模式共同发展的重要性,为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指明方向,

3.2加强研发与工程示范应用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结合国家“十三五”重点专项“绿色建筑与建筑工业化”课题的具体内容,无论是科研院所、高校,还是相关企业和产业联盟需要进一步开展研发关键技术的工作,建立健全相关标准体系,设计工程应用试点。对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来说,需要深入研究BIM技术与设计软件、现场施工安装技术和质量控制、标准化与模数化、节点连接技术、结构体系、预制构件加工和生产设备;对于现场现浇体系而言,应该深入研究成型钢筋加工和连接技术、工业化建造集成平台、新型铝合金复合模板和商品混凝土绿色化生产;对于钢结构体系而言,应重点研究钢结住宅复合外挂墙板技术、新型连接节点、设计与制作安装中BIM一体化应用技术等问题。

3.3注重市场化引导

虽然政府为建筑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但是不应忽视市场化引导的重要性,根据当地发展的具体情况开展推广工作,简单来说就是在选择工业化建筑体系时,应该以建筑类型为依据,这样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举例说明:像大型商业中心、多层停车库和物流仓库以及高层住宅可以采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像高层建筑、低层住宅、工业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可以采用钢结构。在应用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时,为了提高利用率,要求预制构件生产厂能够参照图纸生产加工特定构件,还能够大量生产标准化构件,不仅如此,还应该具备为施工现场及时提供所需构件的能力,各企业自营的预制构件生产厂不能仅为本企业服务,应努力成为全社会的生产基地。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进行标准化生产、市场化供应,有利于降低成本、扩大市场份额。

4.结语

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过程,针对目前研发推广建筑工业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建筑施工技术与当前经济发展水平,提出应按建筑工业化的特点多模式推进建筑工业化工作,这就是除了发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以外,还需要发展现代现浇结构体系与钢结构体系。以重点发展工厂化加工制作、减少施工现场人工工作量,提高生产效率与工程质量、降低施工现场的环境污染,以达到发展建筑工业化的要求,实现建筑业产业转型与技术升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仲继寿.对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现状的思考[J].动感(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7(01):20-23.

[2]赵富荣.对我国建筑工业化中新工艺与应用的几点思考[J].中国标准化,2017(22):182-183.

[3]刘玉贵.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和思考[J].广州建筑,2016,44(03):8-12.

[4]刘永欣,杨秀英.国内建筑工业化发展历程及现状[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9(03):97-9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