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考试心理干预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4
/ 3

建立考试心理干预的研究

朱丹

[摘要]考试作为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现实问题,不仅是对应考者知识和能力的考察,也是对应考者心理素质的检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考试能力培养和训练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主要针对目前大学生的考试心理现状,通过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力图建立相应的心理干预机制使之更趋于良性化发展,更有利于促进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考试心理考试心理干预

考试心理就是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考试的目的、性质,以达到培养自己一种良好心态的目的。而考试心理问题是指个体在考试应激情境下,在具体的考试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个体意识到或意识不到的主观困惑状态及身心行为障碍[1]。国内外的有关研究,大多采用SCL-90心理卫生症状自评量表针对考试期间学生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水平及其与学生考试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查研究。研究表明,当前大学生情绪不稳定、掩饰性明显、内向、精神质明显者,心理异常的发生率较高。遇到考试应激情况时,情绪波动较大,常常表现为焦虑、高度紧张,从而会导致考试心理问题的出现。

一、考试心理异常的主要表现

考试心理异常是过度考试焦虑及其带来的身心和行为的不良反应,是在应试情境的激发下学生对考试的预想和担忧而引起的过度恐惧和不安的情绪状态。大致包括两类:一类是在考试前的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的焦虑;另一类是在考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反应。主要表现为:

(一)情绪异常:如精神高度紧张、心烦意乱、恐慌而不能自制。

(二)感知异常:如视力模糊,听觉困难,感受性降低,甚至考试看错试题、要求等。

(三)注意异常:即心神不定,精力不集中,注意力分散,精神恍惚等。

(四)记忆异常:对识记内容混淆不清、相互颠倒,平时非常熟悉的东西考试时回忆不起来,但一出考场又能想起来了。

(五)思维异常:如考生看到不熟悉的题后,思维僵滞、迟钝、混乱,不能正常分析、归纳、判断、推理。本来能做出来的题也做不出。头脑中反复出现许多偶然的、无意义的、易变的联想并不能自制[2]。这些心理异常通常还伴有头脑昏沉,心悸气短,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呕吐尿频、手足发冷、大汗淋漓、心跳加快、肌肉紧张甚至昏厥等不良生理反应。

二、大学生考试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导致大学生出现考试心理问题的原因很多。根据应激反应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型”,大体上可以从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进行分析。

(一)主观的心理因素主要是考生的认知和个性引起的。其中认知就是考生本身的智力水平,个人的知识水平及运用方面的,考生的这种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考试的结果,也会影响考生的发挥。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

1、自我期望值。一般来说,当考生认为某一考试与自身利害关系越密切,对该考试的期望值就越大,重视程度就越高,应试的心理紧张度也就越高,反之则低。而当学生对自己的期望目标与自己的实际能力水平是否一致无法做出清晰判断时,更容易产生过度焦虑,出现考试心理问题。

2、应试准备程度。据调查80%的学生其考试焦虑是由于复习准备不充分引起的,学生感觉有许多知识还没有掌握,越临近考试,焦虑度越高,心理压力就越大,如果不及时调节就会导致考试心理异常,如考试时的“晕场”现象等。同时,复习方法不当,不注意用脑卫生也会使大学生产生考试心理问题。

在个性方面,一个人的个性因素主要有考试动机、气质、性格、情绪体验等。考试动机是激发学生完成考试的源动力,适当的考试动机会帮助考生在考试准备工作、考试过程和考后避免产生不良的情绪。对于气质,一般来说,属于平衡、灵活类的气质(多血质、粘液质)的学生心理承受力强一些,不易产生过度焦虑;属于不平衡、不灵活类的气质(胆汁质、抑郁质)的学生心理承受力较弱一些,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而在性格上,一般过于内向、敏感、多疑、易自卑的学生在应试情境中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同时,情绪体验也对考生考试的考试心理有一定的影响。考生如果在过去的考试经验中有成功的体验和愉悦心理,就会对当前考试发挥积极作用,促使其稳定情绪,增强自信心,从而能顺利通过考试;但如果考生曾有过考试焦虑或失败的痛苦体验,这种感受和经验就会对当前考试发生消极影响,使考生容易形成更加强烈的考试焦虑,稍遇困难就会心烦意乱、惊慌失措。

(二)对于影响学生考试心理的客观因素主要有三类:社会、学校和家庭。

1、社会因素主要在于“应试教育”片面的使用分数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过分追求高学历,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地区,用人单位对学历看得特别重,甚至出现连厕所清洁员也要求本科或以上学历的人员担任的荒谬现象,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度浪费,在“一棒定终身”的现实社会中,这也就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压力,人为的提升了学生对考试分数的期望值,从而对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导致了很多大学生不能学以致用。

2、至于学校方面,虽然国家一直在进行教育改革,提倡素质教育和人文关怀,但教师和学校也总是以成绩的好坏来决定评优评先的人选,同学们之间依旧充满了浓烈“火药味”的竞争气氛,这使得大学生从义务教育阶段带来的思想包袱还要继续的背,严重导致了学生对考试的一种沉重心理负担。

3、虽然家庭因素对大学生考试的影响已经没有初高中时期严重,但是仍然会保持长久的存在,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并不会随着学生进入大学后就逐渐消失,始终会伴随在学生的左右,对大学生的考试心理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些情况在学生紧张的应试心境中都会成为一种消极的暗示因素,尤其对那些过于敏感、容易受暗示的学生,更容易产生效应。

三、大学生考试心理问题的干预措施

在借鉴了国内外关于考试心理问题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试着提出以下几种针对大学生考试心理问题的干预策略,做到“未雨绸缪”,从而对当代大学生的考试心理素质有一定的帮助和改善,以更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

首先,在观念上需要构建合理的期望结构[13]。无论是学生、学校、还是家长,对于学习过程及过程中的考试,要有一个更加清醒、正确的认识。学习的目的主要是挖掘潜能,获取知识,是一种内在价值的培养,而分数的高低、外界的评价等等只是其外在价值的体现。

其次,这项工作也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因此需要从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面做好预防工作。

(一)要解决大学生的考试心理问题,必须加强对社会大环境的改造,营造良好的考试气氛,例如,在社会中建立诚信道德体系,对考试与评价制度进行改革,加强对考试系统的监督和管理,营造和谐的社会舆论气氛等。

(二)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宽松、愉悦的家庭氛围。家庭的影响对于大学生而言,虽然已经没有初高中时期那么严重,但是家庭对学生的思想观念的影响还是十分关键的。家长需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方式,营造一种良好的风气,通过督促和鼓励,使学生保持正常的考试心理。如家长可以通过与教师的联系,针对大学生在校的一些表现,有意识的在考前对学生进行压力舒缓。由于家长不能陪在大学生身边,作为家长要提醒学生,如果觉得快考试时有焦虑或抑郁的倾向,就应该主动寻求辅导员或学校专门的心理医生帮助,及时矫正心理障碍,解开心中的疙瘩,这样,在考试复习的时候才能轻装上阵。

(三)对于大学生而言,跟社会影响和家庭影响相比,学校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地方,也是其长期生活与学习的地方,学校的影响作用无疑才是最明显的。面对学生考试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学校方面也更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预防学生考试心理问题的产生。

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应该开设一些考试心理素质专题训练课。这是考试心理问题教育干预的“课程模式”。这些课程除了从教学内容的科学选择入手外,还要合理运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一系列的整合性课程实施策略。从规模上看,这是一种团体性直接辅导,它关注辅导对象的一般性问题。如针对学生考试进行的认知训练,使学生对考试形成正确的认知,通常使用的是价值澄清法,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认真的反思自己的考试观念,对于个人的考试动机等都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然而团体辅导的弊端就是容易忽视个别性问题,所以在开展团体辅导的同时,还应该配合开展个别咨询辅导。针对一些比较敏感且抗挫折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在考试前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合理的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加强学生的意识训练,培养学生的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通过有目的的引导,增强大学生的抗挫折力和抗诱惑力。

另外,高校也要改变教育观念,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材施教,强化教师的人格魅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博学敬业、幽默风趣,必然也会对学生心灵产生震撼;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考试制度也要紧跟着社会需求不断变革。学校还可以通过榜样示范,使学生模仿有效的考试应对策略,这样对于解决学生的考试心理问题具有更好的效果。

总而言之,当代大学生的考试心理问题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工作不可忽略的重要问题之一,如果不能有效解决,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一定的影响。笔者通过对大学生的考试心理问题的研究分析,对解决大学生考试心理问题的干预措施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说明。但是,要真正解决大学生的考试心理问题,就必须将社会、家庭、学校三者相互结合、共同努力,采取一定的有效措施,使学生做到了解自我,接纳自我;正视现实,适应环境;接受他人,善与人处;热爱工作,学会休闲。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求知的心态、探索未知知识领域的心态去学习,把考试当成一次检验自己的机会,最终一定能够获得意外的收获。

注:

[1]袁勇贵,吴瑞枝,李海林等.医学生考试期间心理卫生状况调查[J].四川精神卫生,1999,12(1).

[2]黄高贵.考试焦虑与自我接纳及应付方式的关系探讨[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9(6).

[3]王才康.考试焦虑量表在大学生中的测试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2).

[4]陆桂平,陈龙,王小全.高校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的调查研究与对策[M].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

[5]陈梅琳.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探析及教育策略[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

[6]刘晓君.当今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心理分析与对策[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7]杨仲明.考试心态调整[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8]巨彦鹏.大学生考试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的研究[J].读与写杂志,2010,2.

[9]郭志立.浅谈学生考试心理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9,12.

[10]童乾.对影响大学生考试分数的几类心理因素的统计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1.

[11]江琦.大学生考试心理问题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4).

[12]张昆玲,闫翅鲲.考试心理异常的表现与原因分析[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07-B.

[13]刘亚利.浅谈如何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和考试的焦虑心理[J].科教纵横,2011,11.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学院

邮编:45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