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即兴口语表达”为特色的《播音创作基础》课程教学探索与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4
/ 3

基于“即兴口语表达”为特色的《播音创作基础》课程教学探索与研究

郭琳

[摘要]面对媒体对提高播音员、主持人在直播、“脱口秀”等即兴表达能力方面的迫切需求,《播音创作基础》作为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学习广播电视语言表达的核心理论课程,实现张颂先生提出的“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人才培养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

明确广播电视即兴口语表达的定位和与有稿播音训练的关系,反对“口语至上”的错误认识,构建创新型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和三段复合式教学法,利用好课堂实训和多种考核方式,可以进一步提高《播音创作基础》的整体教学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媒体的人才需求实现动态对接。

[关键词]即兴口语播音创作基础教学探索

《播音创作基础》课程是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学生进入广播电视有声语言创作天地的关键,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作观念,指导学生在正确观念的引导下,掌握广播电视有声语言创作的规律和方法。张颂先生在《播音创作基础》中明确提出“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的人才培养要求。但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由于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当时的具体情况以及无稿播音在教学中的过于灵活而导致的不确定性,因此《播音创作基础》课程教学中“有稿播音”的训练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而“无稿播音”一直处于可有可无的从属地位。随着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不断发展,播音员、主持人作为信息传播者,其职能已经开始由简单的信息播报逐步转为对信息的整合和分析评论。尤其是大量直播节目、现场连线、专家访谈等广播电视报道模式的出现,从客观上要求播音员、主持人必须具备现场控制能力和应变能力,能够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第一时间做出恰到好处的反应,准确自如地向受众传递信息。面对这种情况,探索以提高学生“即兴口语表达”能力为目的的训练内容和方法,不仅符合了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对播音主持艺术人才的迫切需要,也与张颂先生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相一致。

一、《播音创作基础》课程教学的总体设想。

播音员、主持人的工作是一种语言创作活动,是由播音员、主持人作为语言创作主体站在特定的立场,以正确、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为指导,对文字稿件和社会生活进行观察、体验、分析、综合,进行艺术加工和提炼,从而“行之于声、及之于受众”的创造性劳动。因此,《播音创作基础》课程中的“正确的播音创作道路”、“播音语言的特点”、“理解、感受和表达”等内容不仅反映了广播电视有声语言创作的普遍规律和创作过程,也为我们培养学生的有声语言创作能力指明了具体道路。广播电视即兴口语仍然属于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体系,因而也同样遵循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普遍规律和创作过程。因而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应避免将“有稿播音”与“无稿播音”对立起来,二者是同根同源、互相交融的关系。两者只是在“理解”阶段有所区别,“有稿播音”侧重于播音员、主持人对文字稿件的理解,通过文字稿件体会作者一次创作的意图,但它同样离不开播音员、主持人对于社会生活的理解和感受;“无稿播音”则侧重于播音员、主持人对于社会生活的理解和感受,但同样离不开对于广播电视节目和创作团队意图的理解和把握。由此可见,我们在《播音创作基础》教学中将“即兴口语表达”的相关训练内容和方法融入其中,在理论体系上是可行的。

在课程安排方面,各高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虽然都开始重视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即兴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但在课程的具体安排上有很大的差异,这又造成了教学效果的显著差异。有些高校将即兴口语表达课程安排在《播音发声》和《播音创作基础》两门课程之间,这样安排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讲授内容与《播音创作基础》课的重复,否则学生无法掌握具体、多样的语言表达形式和技巧。还有的高校则单独设为选修课,这样的安排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而且课程安排上也显得略为拖沓。经过调研和不断摸索,我们发现将即兴口语表达训练安排在《播音创作基础》课“思想感情的表达方法”后较为科学。一方面,无论有稿播音还是无稿播音都属于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体系,只是以往我们在教学中仅仅注重对学生有稿播音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无稿播音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即兴口语表达训练中对于学生理解力、感悟力、表达力的培养和要求与有稿播音基本一致,放在“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和“思想感情的表达方法”之后不仅可以使训练事半功倍,而且以“有稿播音”中的确定性去规范即兴口语表达中的不确定性,使教师和学生都便于迅速掌握其中的关键。

二、在《播音创作基础》课程中体现“即兴口语表达”特色的核心问题和教学难点。

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有声语言就是通常说的口语,它与书面语向对应。而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不仅包括了内部语言外化形成的口语,而且包括了从书面语转化形成的语言。长期以来,由于重文轻语的传统和当时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特殊情况,前者被摒弃而后者被强化,造成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播音员、主持人必须有文字依据才能进行传播的特殊状况。随着改革开放和广播电视事业的不断发展,口语逐渐获得了人们的重视,广播电视有声语言才得以用完整的形态发挥出应有的传播功效。但随后人们对口语的理解又逐渐走向了虚化和俗化,“听起来越不像播音越好”、“唯口语最佳”等认识误区,甚至出现了“以港台腔为模仿对象”,“以嗲声嗲气为生活化标准”的错误导向。因而,在《播音创作基础》课程中体现“即兴口语表达”特色必须首先明确广播电视即兴口语表达绝不是简单地照搬生活中的口语,绝不是宣扬“口语至上”。

(一)坚持正确的播音创作道路,避免“口语至上”的认识误区。

广播电视即兴口语表达既不能是书面语,也不是原生态的随意交流、胡聊闲侃,而是在即兴状态下完成的口语化、规范化、深刻化、艺术化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创作活动。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明确广播电视传播毕竟是大众传播,因此《播音创作基础》课程中“即兴口语表达”训练必须放在广播电视传播范畴中进行筛选和凝练,避免混同于、降低到人际传播的水准,违背大众传播的传播规律。《播音创作基础》课程中的即兴口语表达是话筒前有声语言创作的组成部分,同样属于广播电视大众传播的范畴,因此它也应该遵循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规律,坚持正确的播音创作道路,而不能其与“有稿播音”割裂开来。

即兴口语表达虽然没有现成的文字稿件,但它有没有形成文字的“腹稿”,同样需要经过“理解稿件——具体感受——形之于声——及于受众”的由内向外的语言转化过程。只有这样,播音员、主持人才能以积极自如的话筒前状态,达到恰切的思想感情与尽可能完美的语言技巧的统一,达到体裁风格与声音形式的统一,做到出口成章,准确、鲜明、生动地传递出节目的精神实质,达到教育和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的目的。因此,《播音创作基础》课程中的“即兴口语表达”训练必须超越日常语言的当下性和个体性的自然状态,自觉融入广播电视媒介规范性和审美性的传播状态。

(二)在“即兴表达”的不确定性中寻找“有稿播音”的确定性。

即兴表达具有即兴而谈、现想现说的特点,表面上看更像是突如其来、突发奇想、脱口而出的智慧火花,这不仅是不少人认为“即兴表达”不可教、没法学的论据,也是广播电视即兴口语表达教学的难点所在。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广播电视节目中的即兴口语要求说的要有思想、有条理、有目的,语言要凝练准确,表达要始终围绕节目主题,强调语言表达的连贯性和集中性。而日常口语中则更注重及时性和巧妙性,并不特别在乎话题或目的是否发生转化。

著名主持人叶惠贤在谈到如何创造出让人情绪激动的即兴之作时,说:“主持人的‘即兴’主要源于松弛和高度的兴奋(或说竞技)状态,松弛源于自信。自信源于充实,充实源于积累。如果把荧屏上的即兴发挥比作绿茵场上的临门一脚,那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因此,如何训练学生在高度集中、快捷的思维过程中,面对特定的受众和信息做出迅速的反应,运用“有稿播音”中的规律和技巧形成自身相对稳定的即兴口语表达范式,是即兴口语表达训练模式的难点和关键所在。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无稿播音是提纲加资料式的播音,并非毫无准备。教师应引导学生注重“广义备稿”,平时要“勤于学习,善于积累”,一方面丰富自身的文学功底和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广播电视各类型节目的特点和播音主持工作中的各种案例,逐步总结出相应的广播电视即兴口语表达范式。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备稿六步”的方法引导学生完成分析话题,搜集相关背景资料,形成提纲,确定重点,合理分配时间,唤起播讲欲望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表达的内容做出选择,确定一种自己总结好的相应的表达模式。有了这些前期准备工作,学生就可以做到胸有成竹,有备无患。再加上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不断训练,“即兴表达”也就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了。

三、在《播音创作基础》课程中体现“即兴口语表达”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教法的探索。

(一)探索以“教学媒体化,媒体专业化”为特色的创新型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媒体化”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与媒体接轨。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充分依托所在学校的多学科综合优势,按照省级(国家级)媒体的标准建成“演播室”、“直播间”等实验室,让低年级学生在完全模拟媒体一线工作环境的情况下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保证学校教学与媒体实践的有效对接。硬件条件暂时不具备的高校也可以充分利用了网络或者校园广播电台、电视台这个平台,将专业课教学实行“媒体化”运作。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播音创作基础》专业理论的教学任务,然后改变过去专业练习在课堂或实验室对指定篇目进行训练的单调形式,转变为根据校内外广播电台、电视台栏目设置和课程进度,确定不同教学阶段学生进行节目主持练习的内容。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节目制作后,由专业教师进行评比和指导,组织全体学生现场观摩,最终选出优秀主持人节目推荐给学内外广播、电视台播出或者通过网络媒体进行播放。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能让学生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体会各种情况下广播电视即兴口语的运用特征和技巧。2011年起,中国传媒大学就开始尝试与云南电视台合作,由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师生与云南卫视共同打造《主播新鲜看》节目,帮助云南卫视早间节目收视率冲进了全国前八位。这种由高校师生独立承办电视节目,并在省级卫视平台播出的“校台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传媒教育界具有重大的示范意义。

“媒体专业化”则表现为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与媒体密切结合,各取所需,实现了媒体人才需求和学校实践教学的“双赢”。面对媒体对播音主持艺术人才的巨大需求,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可以抓住机遇通过建立实习基地、选送实习生和参加选拔赛等多种形式,让更多的高年级的学生进入媒体实践。这样一方面由学生将媒体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带回课堂请老师指导、解决,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也让媒体成为学生进行专业实践的第二课堂,尤其是通过聘请资深的播音员、主持人担任学生的指导教师,可以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业界的最新动态,使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实行一种动态对接。2012年4月份,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栏目陆续出现七位“实习主播”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其实,在2011年2月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就与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播音部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旨在通过实战演练发现高水准的播音人才,充实传媒一线的人才储备。选拔出来的每位实习学生都实行双导师制,即校内和台里均有老师辅导。这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解决了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人才需要的脱节问题,同时也实现了学校和媒体的双赢。

(二)运用“复述、描述、评述”三段复合教学法实现教学教法的创新。

首先,针对在广播电视直播节目中,部分主持人或出境记者在向观众描述现场或表达意思时,常常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用复述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复述训练就是运用有声语言将看到或听到的材料、别人的话等语言信息,经过归纳、整理,然后重复出来的一种练习活动。复述练习要求不能随意歪曲、调换原本的语言信息。另外,复述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原有语言信息的归纳、整理,再用自己的话转述出来,不同于照本宣科的机械背诵。

其次,在复述训练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运用描述训练引导学生用直观、具体、形象的有声语言描述表达对象的形态和特征的口语表达训练。描述训练实质上就是训练学生掌握在一定时间内由“观察”到“思考”再到“表达”的口语表达技巧。在一定时间内,用简明、生动、条理清晰的语言将描述表达对象的形态和特征准确地表达出来是描述训练的目的。通过观察和思考,人们在受到心理、生理、语言等刺激后形成的内部语言可能只是一些并不连贯的语言片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将这些并不连贯的语言片断进行梳理,形成明晰的线索,并调动知识储备用于丰富、扩展信息点将语言片断序列化、程序化,完成口语表达由思维到语言的转换。

最后,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复述和描述练习的基础上,不仅要求学生完整、准确地讲述所见所闻,并要即兴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其进行恰当的评价。评述训练要求学生要掌握基本的评述技巧,为今后胜任广播电视评论工作奠定基础。

(三)通过加强课堂口语实训和灵活多样的考评方式确保整体教学效果的提高。

无论选拔优秀学生到媒体实习还是推荐学生制作的优秀节目对外播出,由于这些措施都属于竞争性手段,对于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热情虽然有显著效果,但是并不能替代课堂教学成为带动所有学生整体提高的唯一手段。因此,除了需要按照“复述、描述、评述”三段复合教学法加强对学生的针对性训练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重视口语和书面语的相互结合,以及语音和态势语在口语表达中的特殊功效,通过强化课堂口语实训和灵活多样的考评方式,确保整体教学效果的提高。

首先,在口语实训中,不能把口语与书面语简单对立,一方面要注重口语的自身特点,还要汲取书面语的精粹,做到相互交融,才能充分发挥有声语言的艺术魅力。教师可以给学生有选择的安排历代经典名篇和演讲稿,并给学生录像。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书面语中精华,丰富学生的语料积累,还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在口语表达中语音和态势语方面的问题。

其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逐步要求学生按照广播电视一线播出的要求和状态进行强化练习。学生训练之初经常出现的“慢半拍”、“准备好了,一张嘴就忘了”、“想说确说不出来”等心理问题都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反复强化训练得以克服,使学生不仅有话说,而且想说,善于说。

第三,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评方式引导学生全面提高。由于即兴口语的特殊性,对于即兴口语训练的考评方式也应该是灵活多样、因人而已的。我们可以尝试以汇演、晚会、主持人节目的等多种形式改变以往的笔试加指定稿件朗读的考试形式。在日常教学环节,对于有些学生语言方面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先录制学生的即兴习作,然后让学生再将其实录下来,变成文字后再反复推敲,找出症结所在。对于有些学生在语音和态势语方面的问题,教师可以给学生反复观看习作录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自身在语音、语调、语气、节奏和表情、手势、体态等副语言方面的问题。总之,只有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评方法,因材施教,才能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注:

[1]张颂.播音主持艺术论[C].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330-335.

[2]鲁景超.广播电视即兴口语表达[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62-142.

[3]郭琳.即兴口语表达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4).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

邮编:53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