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理性爱国意识的培养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5-15
/ 2

大学生理性爱国意识的培养对策研究

魏阳阳

江汉大学

【摘要】当代大学生具有满腔的爱国主义热情,但盲目的一腔热血、“情绪爱国”反而易成为校园稳定的隐患点,加之复杂多变的宣传及网络环境,大学生容易成为爱国情绪的感染者和波动者。因此探究大学生的理性爱国意识无疑是必要的,同时理想爱国意识的培养也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点内容之一。当代大学生应在正确区分理性爱国与非理性爱国概念的基础上,通过接受法制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等知识体系的感召下,树立正确、理性的爱国意识。

【关键词】:理想爱国;大学生;法制;核心价值观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所引领的世界潮流下,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冲突不断上演。中美、中菲间的南海问题、中日间的钓鱼岛争端以及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等一系列威胁中国利益的问题,无一不易引起爱国主义者尤其是满腔热血的大学生群体的忧虑、愤慨之心。于是,大学生群体更多的为维护国家利益而奋发图强、“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但不可否认的是,少数人以爱国的名义采取了不正当的方式,对社会发展和国家形象造成损害。所以,唯有培养当代大学生理性的爱国意识,才能真正达到促进中国强盛、维护国家安全与利益的目的。

一、正确区分理性爱国与非理性爱国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树立理性爱国意识,适应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要求,适应了高校践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适应了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团结、引领当代大学生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非理性爱国有害于我国长期安定团结的大局,有害于我国在国际社会上树立的大国形象,有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非理性爱国不但危害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更会给西方企图通过思想渗透来侵害我国的敌对势力以契机。正确区别两者的意义可涵盖为两点:

第一,体现在在具体的爱国实践行动中。各种非理性的爱国举动,往往只是站在个人的冲动和激情的角度上开展,在行为上多表现出偏激、盲目和浮躁。而理性的爱国行为,是基于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宏观命运的把握和理解上,对自己爱国的行为做出判断,以保证自己的行为是有利于国家安全,符合民族、社会和个人自身利益的要求。

第二,体现在个体和群体上。由于每个人的生理、心理的差异以及其所受的教育、历史文化影响的不同,对爱国主义也有着不同的认识。其直接后果是导致理性和非理性爱国行为产生的原因和方式各不相同。由于人的社会性的本质、整个社会群体所遵循的自然规律和对外部世界本质的共同理解和认同,使人们将这种对国家和民族的强烈感情与国家民族发展进步的规律性认识相结合,就构成了理性爱国。

二、高校大学生理性爱国意识的培养对策

2.1加强法制教育

近年来各类不理性的爱国事件屡屡发生,游行抵制家乐福、打砸日系车辆、网络谩骂等不良举措不但有损中国年青一代的形象,更展现了法制教育的缺失。根据大连大学赵含笑、张军生在其论文《倡导理性爱国,加强法制教育》中所展现的调查数据显示:当大学生群体被问及:“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是否了解?”时,统计结果为:10.12%的学生选择了“非常了解”、45.54%的学生选择了“一般性了解”、44.34%的学生选择了“不了解”。了解和不了解的比例分别占了55.66%和44.34%,并且在选择了“了解”这一栏的大学生中,法律学习者基本占据了全部比例。从以上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当代中国大学生在法律知识方面的空缺较大,这无形中导致了不理性、甚至是违法的爱国行为的产生。所以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将会是培养理性爱国意识的砺剑。

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主导力量在大学,但来自家庭、社会的助力也不可忽视。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中应更加重视对常识性法律条款的学习,校园生活的角角落落都可以利用起来作为“普法课堂”;家庭教育中,家长应摆正“三观”,正确引导孩子理性、独立、讲秩序的爱国;社会应努力营造全民知法守法的氛围,大众媒体在报道敏感事件时应更讲究遣词造句,坚决抵制盲目煽动舆论。

2.2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么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的对个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与核心部分,体现着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一方面它向人们指明何为崇高应予弘扬,何为法则应当遵守,何为丑恶必须抑制和取缔;另一方面,它也会激励和引导全社会的人们去实现共同理想,并为人们的精神提供归依。

爱国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具有长期稳定性和广泛凝聚力的价值立场、价值原则和价值追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的和平发展战略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只有加强科学理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才能使爱国主义“与时俱进”,并充分发挥爱国主义精神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巨大作用,实现爱国主义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发扬光大。因此,当代大学生应把对祖国的意识、对祖国的情感转化成建设祖国、维护祖国的力量。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以祖国大局为重。自觉地把个人的发展成长与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对祖国的热爱化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力量。

三、结论与展望

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国防教育的重点内容,理性爱国就是用理性的态度来维护国家的利益,表达爱国情感的方式要从根本上有利于国家的利益和发展大局。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理性爱国意识的形成离不开法制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形势教育的三管齐下,明确形势、居安思危,理性实践爱国、不断提升思想,确立正确的爱国意识和爱国情结,切实把理性爱国融入到学习与生活之中,以正确的价值观念明辨舆论是非,以爱党爱国的信念教育为突破点,切实培养高校大学生理性爱国意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才与成长,成为共产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邢文利,王东维.当代大学生理性爱国路径的选择.大连海事大学,2013

[2]王庆华,周宁宁.用核心价值观构建大学生理性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华北电力大学,2008

[3]赵含笑,张军生.倡导理性爱国,加强法制教育.大连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