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腹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儿童肠息肉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5-15
/ 2

经腹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儿童肠息肉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巫俊敏

(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四川凉山615000)

【摘要】目的:对应用经腹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儿童肠息肉的临床次效果进行分析;方法:以我院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诊治的伴有腹痛便血症状的患儿106例为研究对象,对患儿行经腹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共有104例患儿被确诊为肠息肉,诊断准确率为98.11%,误诊2例,误诊率为1.89%;与患儿手术病理诊断结果比较,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经腹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儿童肠息肉,诊断准确率较高,且操作简便。

【关键词】儿童肠息肉;经腹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5-0180-03

肠息肉是儿童时期一种较为常见的病症,也是导致儿童便血的主要原因。以往,临床上对于儿童肠息肉的诊断主要有结肠镜检查与手术病理诊断。但这两种诊断方式均属于侵入性检查,对患儿造成的创伤较大,很多患儿及其家属都无法接受[1]。因此寻找一种创伤小,且高诊断率的诊断方式成为儿童科的当务之急。经腹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应用为改善儿童肠息肉的诊断效果带来了希望。本文以我院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诊治的伴有腹痛便血症状的患儿106例为对象,对经腹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诊治的伴有腹痛便血症状的患儿106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经过结肠镜检查后诊断为肠息肉,后又经过手术病理诊断确诊。其中男孩55例,女孩51例。患儿年龄5.6个月~12.5岁,平均年龄(4.66±2.23)岁。患者临床症状中,86例患儿表现为腹痛、便血,占比81.1%,35例为腹痛,31例为便血,20例为联合发作;20例患儿表现为肛门肿胀脱垂,反复性肠套叠。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2]:(1)患儿的临床症状诊断符合《实用儿科学》的诊断标准;(2)患者临床表现中均伴有腹痛、便血等症状;(3)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且依从性好,能够配合完成本次医学探究;(4)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5)患儿家属认可本次探究活动,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伴有严重胃肠道疾病者;(2)心、肝、肾等器官伴有功能性障碍者;(3)伴有恶性肿瘤疾病者;(4)伴有听力障碍、语言障碍及神经功能障碍者;(5)患儿及家属不认可本次探究,无法配合完成本次探究活动者。

1.3方法

本次诊断设备选用PhilipsiUElite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线阵探头为L12-5,频率设置为5~12MHz。在对患儿进行超声诊断前,可给予患儿开塞露使其尽可能的排空大便,清洁肠道,对于哭闹、无法配合的患儿,可等待入睡后再进行检查。检查过程中,均取仰卧位,先进行常规的全腹扫描诊断,随后爱用前线阵探头对患儿的直肠、降结肠、横结肠、乙状结肠与降结肠进行扫描诊断。发现可疑病灶后,应立即放大仔细观察,以确定病灶的大小、位置、形态、内部回声、血供等基本信息。认真记录患儿的检测结果,由资深影像学医师诊断、分析[3]。

1.4观察指标

本次诊断选择患儿的手术病理诊断为金标准,以此评估经腹多普勒超声诊断在儿童肠息肉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1.5统计学处理

本次医学探究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数据表示为(%),比较行χ2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共有104例患儿被确诊为肠息肉,诊断准确率为98.11%,误诊2例,误诊率为1.89%,1例为血肿,1例为淋巴结肿大;与患儿手术病理诊断结果比较,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患儿的肠息肉类型中,发病率较高的为幼年性息肉,其大小范围:10mm×9mm~41mm×21mm;黑斑息肉综合征,其大小范围:9mm×6mm~45mm×23mm;腺瘤样息肉发病率最低,大小范围:13mm×9mm。如表2所示。

2.2彩色多普勒超声下息肉图像特征分析

幼年性息肉:该类息肉的图像特征主要为大小不一的圆形、类圆形团状较强回声,以单发为主,内回声分布不是很均匀,表面比较光滑,部分图像基底部可观察到细长蒂状的结构,便界较为清晰,可观察到彩色血流信号以树枝状样式分布,如图1所示。黑斑息肉综合征:该类息肉的图像特征为多个圆形、类圆形团状较强回声,表面比较光滑,内部回声分布不是很均匀,整体呈现特性“菊花石”性改变,伴有长带状回声,边界较清晰,强弱回声以条状形式相间分布,血流信号多为彩色,较丰富,如图2所示。由于本次探究中,只出现1例腺瘤样息肉,图像特征并不明显。

图1幼年性息肉影像图图2黑斑息肉综合征影像图

3.讨论

儿童肠息肉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儿童疾病,常见类型包括有幼年性息肉、黑斑息肉综合征、腺瘤样息肉等,其中有幼年性息肉的临床发病率最高,主要为良性息肉,病变位置则主多为直肠、乙状结肠。患而临床症状多表现为腹痛、便血,对患儿带来了较大痛苦。对此,需要早诊断,早治疗,减轻患儿的痛苦,为其生命健康提供保障[4]。

以往临床上多是以结肠镜检查作为金标准[5]。结肠镜检查检出率很高,且能够比较准确的显示病灶的特点,对于临床治疗非有帮助。但该种检查方式属于侵入性操作,对患儿造成的创伤较大,再加上患儿普遍年龄较小,配合性较差,在检查过程中经常出现哭闹现象,很多患儿家长都不认可这一诊断方式。手术病理诊断需要通过手术操作后才能进行检查,尽管准确率非常高,同样对于患儿造成的创伤大,也不是理想的肠息肉临床诊断方式。PJS肠息肉常多发,易引起急腹症,均表现为多发息肉,其息肉回声特征为条状强弱回声相间,呈“菊花石”样改变;因PJS息肉在病理上是由黏膜肌纤维增生形成树枝状、乳头状结构彩色。故笔者认为这可能是PJS超声特征性“菊花石”样改变的病理基础之一。多普勒超声诊断技术由于操作简便,安全性高,对患者创创伤小,并可重复进行操作,因而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多种病症的诊断。初学者很难将肠道息肉与正常的肠内容物以及肠皱襞很好地分辨出来;正常肠皱襞为条状稍强回声光带。由此,将多普勒超声检测应用于儿童肠息肉的临床诊断对于提升儿童肠息肉的临床诊断效果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6]。

本次以我院诊治的106例儿童肠息肉患儿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施经腹多普勒超声诊断,诊断准确率达到98.11%。同时,对于不同类型的肠息肉特征图像进行了分析,发病率最高的幼年性肠息肉图像特征为圆形、类圆形大小不一团状较强回声,以单发为主,内回声分布不是很均匀,表面比较光滑,部分图像基底部可观察到细长蒂状的结构,便界较为清晰,可观察到彩色血流信号以树枝状样式分布,而黑斑息肉综合征的图像为多个圆形、类圆形团状较强的回声,表面比较光滑,内部回声分布不是很均匀,整体呈现特性“菊花石”性改变,伴有长带状回声,边界较清晰。对于腺瘤样息肉,由于只有1例患儿,未观察到其明显的图像改变。

综上,应用经腹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儿童肠息肉,诊断准确率较高,且操作简便,无创伤、无放射损害,超声图像特征清晰明显,且无需借助其他辅助手段诊断,可以考虑将其作为临床诊断儿童肠息肉的首选方式。

【参考文献】

[1]张锐.经腹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儿童肠息肉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OL].中国医学工程,2017,(09):45-47

[2]何静波,夏清蓉,段星星,李皓.腹部超声在儿童结肠息肉的诊断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7,33(02):143-146.

[3]辛涛,于啸.儿童结肠息肉的CT影像学表现[J].放射学实践,2016,31(10):980-983.

[4]张欣,曾跃萍,田明月,刘颖,刘帅.儿童结肠息肉疾病诊断与手术名称书写及编码的缺陷分析[J].中国病案,2016,17(08):24-27.

[5]刘璐,王大勇,陈巍,李小松,邱晓虹.儿童结肠息肉590例诊治分析[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15,14(04):298-301.

[6]王春辉.腹部超声在小儿结肠息肉诊断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3):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