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门诊促胃肠动力药的临床应用情况及经济效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1

我院门诊促胃肠动力药的临床应用情况及经济效益分析

张振滔李煜炎

(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药学科广东佛山528200)

【摘要】目的:分析我院门诊促胃肠动力药的临床应用情况与社会经济效益。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上半年我院门诊处方系统中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的处方1950张,统计并分析患者用药金额、用量情况。通过总金额、用药总量的排序以及促胃肠促动力药相关量值的对比分析,统计它们的使用情况。结果:莫沙必利片(快力、亚宝)、伊托必利分散片是本院使用频率较高的促胃肠动力的药物,其在消费金额、用药总量、用药频数、限定日费用等方面均高于其他药品,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及经济效益优势。结论:我院门诊促胃肠动力药的使用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其使用较为合理。

【关键词】促胃肠动力药;临床应用情况;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R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9-0340-02

数据显示,我国胃肠疾病发病率约为7%~10%,居于世界的首位。临床中促胃肠动力药物的使用较为广泛,一般将促胃肠动力药物称为胃肠促动药,将减弱胃肠道运动的药物称胃肠解痉药[1]。在出现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胀满、胃轻瘫、放化疗病人恶心呕吐及食管返流等情况下通常会使用促胃肠动力药,临床治疗中经常使用的促肠胃动力药物有胃复安、吗丁啉、西沙比利、莫沙必利、盐酸伊托必利等[2]。本研究通过统计分析1950张门诊处方中促肠胃动力药物的使用情况,在探究其经济社会效益的基础上,为临床医师选药提供参考,以促进我院促肠胃动力药的合理使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5年上半年我院门诊处方中使用促肠胃动力药的1950张处方为研究对象,集中分析促肠胃动力药物的用药总金额、用药总量等情况,本研究中涉及促胃肠动力药只有五种,即甲氧氯普胺(胃复安)、莫沙必利(亚宝)、多潘立酮(吗丁啉)、莫沙必利(快力)及伊托必利(威太)。

1.2方法

对1950张处方的用药金额、用量进行分析,采用总金额、用药总量的排序以及各胃肠促动力药相关量值对比分析方法,研究药物的使用情况。其中,限定日剂量(defineddailydose,DDD)(如表1所示),是指符合治疗条件的成人药物平均日剂量,常见促肠胃动力药物的DDD值如表1所示。本研究中的用药频度(DDDs)=总用药量/该药的DDD值=总应用数量×规格/DDD值。其反映了药物用药动态及用药结构的变化情况。当临床医师及患者对某种药物的选择倾向性较大时,其使用频率及用药量强度等相应的较高,该药物的DDDs也越大。

DDDc反映了患者使用药物的平均日花费,是该药价格水平的体现,其值越大,说明患者的医疗负担越重;药物利用指数(DUI)是判断临床用药是否合理的标准其计算为:DUI=DDDs/实际用药总天数。DUI应接近于1,DUI>1,表明实际使用量已超过限定日剂量(DDD),药物使用不合理。

1.3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Excel办公软件进行所有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2.结果

2.1促胃肠动力药物使用情况

本研究中,快力与威太使用总量最大,分别为14821片、11379片。其他使用量依次为亚宝、吗丁啉、胃复安。如表2所示。

3.讨论

临床治疗中,肠胃疾病患者的数量逐渐增多,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不断变化,不良饮食习惯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各种社会压力及食品安全问题是诱发人们肠胃疾病的主要因素[3]。本研究中,快力的使用频数最高,为4940.33;威太与亚宝次之,分别为3793.00、3137.33;威太的限定日金额则位于首位,为3.850元;快力次之,为3.343元。本院门诊莫沙必利(快力)和伊托必利的使用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亚宝既具有与快力相同的疗效和适应症,又显著的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负担,建议多使用亚宝。伊托必利的双重作用机制扩大了疗效和适应证范围,分散型的药剂使药效更好的发挥[4-5]。

综上所示,本院促胃肠动力药的DUI值均小于1,说明门诊对这类药的使用较为合理且表现出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石刚,吴硕东.促胃肠动力药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02):189-196.

[2]张玉蓓.促胃肠动力药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评价[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6,(06):336-339.

[3]胡卫东,杨宇,邓文.促胃肠动力药临床研究概况[J].中国药业,2008,(10):77-78.

[4]尚书兰,高延秀.我院促胃肠动力药使用情况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0,10(05):1672-2124.

[5]侯俊.质子泵抑制剂联合促胃肠动力药治疗老年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13):1733-1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