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提问后教师应做的事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0-20
/ 2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提问后教师应做的事情

周志平

甘肃省陇南市第一中学周志平

【内容摘要】在教学中,老师们通常都喜欢以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这确实不失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好方法。而课堂提问之后教师所做的事更关乎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关乎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它包括停、观、启、评等诸多技巧,授课教师应该精心处理,不可以草率待之。提问之后处理得当,一堂课会生机盎然、意趣横生。如果处理不当,则形式大于内容,华而不实。

【关键词】课堂提问停、观、启、评课堂实效性学生能力

在教学中,老师们通常都喜欢以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这确实不失为一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好方法。教师对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技巧性往往会比较关注,而有关课堂提问之后教师该做些什么的文章却并不多见。

语文课堂上的问题设置固然重要,然而在提问之后教师如何处理则更多地反映出授课教师驾驭课堂、引导学生的技巧。问题设置得好,好比庖丁手中有了一把锋利的牛刀;提问之后处理得好,则是庖丁对牛刀的自如运用。刀好是前提,用刀才是关键。两相结合才会游刃有余,从而展现出神奇的魅力。对此,笔者试从四个方面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之后老师应该做的四件事。

一、巧妙留白,缓急有度。

课堂教学中,提问意在调动学生的思维,而学生由阅读文本而产生思维,再将思维转化为语言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作为保证。因此,提问后的留白是增强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一个细微却又重要的技巧。

对于一些有深度的问题,提问之后恰当的留白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以《故都的秋》为例,老师要求学生自选画面进行赏析。学生先要通过比较确定要赏析的画面,然后思考赏析角度,最后还要组织语言。这一系列的思维过程都需要时间,倘若催促作答,学生未经思考的答案往往零碎而无章,肤浅而散乱。此时若能留一段空白,缓一缓节奏,将思考的权利交给学生,学生思考后给出的答案会较为理想。

问题难易程度不同,学生思维活动所需的时间长短也不同。留白的技巧在于时长的把握。如果不分问题的难易而一律拉长留白的时间,不仅会拖慢课堂节奏,还会使学生的思维敏锐度下降,反而不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故都的秋》教学中,笔者在文本整体感知环节中设计了两个问题,一是请学生给五幅秋景画面取名,二是思考五幅画分别从哪些方面展示故都的秋。这两个问题的留白时长差别很大。前一问题学生简单思考即可较好地答出,而后一问题,学生需要综合五幅画,筛选信息并加以归类,难度大得多,所留时间应当更长。这样时缓时急,张弛有度,变换的节奏能牢牢把握住学生的兴奋点,实现课堂效率最大化。

二、认真观察,注意倾听。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教师在课堂上不只将关注点放在教学内容上,更是放在学生活动上。”在提问之后留白的时间里,教师应当观察全班学生,看他们是否理解问题。一般而言,领会了问题的学生表现较活跃,此时的教室略有声响。相反,提问后教室一下子寂静无声,学生或抓耳挠腮,或低下头躲避老师的眼睛,则说明学生没懂,害怕回答。当一个问题提出后,个别学生跃跃欲试,多数学生一片茫然,此时点名回答不如启发引导来得重要。

当学生起立回答时,教师应做到“三不”:不另做他事。若关注点不在学生身上,便无法引导学生,更无法将问题引向深入。不东张西望。否则容易让学生产生不被尊重的感觉。不随意打断。随意打断很容易挫伤回答者的积极性。恰当的做法是目视答题学生,倾听、颔首,兼顾其他学生情况,直到学生答题完毕。如能配之以手势,鼓励答题学生,那么,全班学生的注意力自然会跟着老师的神情走,思维集中,参与度广。

三、分解问题,降低难度。

叶圣陶告诉我们:“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所设问题遭遇“卡壳”时不必匆匆结束,也不必越俎代庖,授课教师此时该做的是灵活地将问题进行分解,降低难度,再引导学生作答。比如,《故都的秋》中学生最难理解的问题是故都秋色中的悲凉美。笔者教学中将问题:“郁达夫不远千里赶到北平,来饱尝一尝的这故都秋味中竟然还有悲凉这一味,你们理解吗?”进行分解:

问题1:几幅画面中哪些景物或多或少带着些悲凉之感?

问题2:《红楼梦》中林黛玉为什么喜欢“留得残荷听雨声”这句诗?

问题3:对《故都的秋》进行画面描述,走进画面,感受悲凉味的美。

一个看似不易解决的问题,经过笔者的分解处理,得到圆满解决。而且因为问题难度降低,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优化语言上,“简洁的语言”这一要求落在了实处。

分解问题不是抛弃原问题。它是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目的,以降低难度为手段的组合性提问。在提问之后对问题的分解是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其实质是扶着学生走。

四、科学点评,规范答语。

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该进行科学点评。点评主要立足于三个方面。

谁来评?有人认为课堂评价的任务当然是由老师来完成。这个观点是片面的。老师是评价的主持者,但未必是评价的执行者。应让学生当点评的主角,这样既能调动其思考的热情,又能提高其对问题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学生以旁观者的身份评价他人的同时也懂得了答题的要求和技巧,一举多得。

怎么评?学生的答案和教师备课时预设的答案会有一定的差距,怎样评价学生的答案呢?以标准答案为唯一评判准则的做法显然不可取。一种意思有多种表达,问题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主观表达怎可强求一致?只要对问题的认知基本合理,就应当肯定。

评什么?学生语言品质的培养是一件意义深远却最易被忽视的事情,多数语文教师在评价学生课堂答语时往往注重内容的对错而轻视学生语言表达的优劣。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语文教师要将学生这一能力的培养放到优先发展的地位。

课堂提问之后教师所做的事关乎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关乎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它包括停、观、启、评等诸多技巧,授课教师应该精心处理,不可以草率待之。以上仅就此作浅析,希望更多同仁关注这一话题,互相切磋,共同研究,在有效教学的大道上走出精彩的一步。

【参考文献】

【1】[美]波帕姆,《促进教学的课堂评价》,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周彬,《叩问课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严永金主编,《最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