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2

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探讨

黄锡昌

(身份证号码:4419001988****2215)

摘要:在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最主要的是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的管理。生态环境监测管理通过监测数据做出评估。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引起了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问题,同时生态环境监测涵盖众多领域,使得环境监测的任务越来越繁重,为此对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一定要加大对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力度,使其能够充分的应对生态环境监测中的要求。在本文中将对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进行的探讨。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一、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我国近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牺牲了生态环境,特别是在最初的阶段,工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如今,我国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存在着较重的污染,资源逐渐短缺,同时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现已成为限制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国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的力度越来越大,也越来越重视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归根结底就是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所以,一定要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保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科学性以及其检测成果的真实,保证其更好地服务于环境保护工作。

二、我国目前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现况

近几年来,我国的有关部门逐渐提高对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并相应的根据我国目前的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明确了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内容、处罚内容以及相应机构部门的职责,同时规定了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人员的上岗条件,保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人员的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将质量控制考核、技术培训以及工作检查作为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部分。不过,虽然我国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并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但在实际工作中,其质量管理体系仍旧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没有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

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的带动了生态环境监测等行业的进步,不过目前我国的质控技术发展缓慢、生态环境监测标准与实际需求不符且技术规范方面还存在缺陷,这些因素直接造成质控措施不能与现代环境管理需求相适应。不仅如此,我国在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化等方面的应用还不成熟,造成了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效果不理想。

2.缺乏科学完善的体制和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的绝大多数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缺乏完善的体制机制的指导,也没有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即使有专门的质管部门的机构,在质量管理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人才缺口且存在着职能交叉的问题。最后造成了各个部门之间在生态环境监测的过程中对于工作内容存在较大的冲突,不能及时有效的沟通,严重的还会出现机构之间对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相互推诿,使得生态环境监测工作难以进行。

3.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较低且人员的配置不够合理

生态环境监测管理工作不仅自身体制存在问题,外在因素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即专门从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专业人才数量过低,且普遍专业素养不高,在执行任务时总有部分人员仅仅为了应付上级,进而敷衍了事。此外,生态环境监测机构中人员的流动性强、缺乏专业培训也是影响工作人员专业素养的原因之一,使其根本无法满足工作上的需要。

4.国家对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在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还存在一定数量的行政部门没有深刻的意识到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关键性,对其也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有时其仅仅认为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是一项单纯需要之处,得不到任何回报的工作,不能为社会带来经济效益。甚至还会在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做出违规的干涉,按照个人的意愿变更相关数据。这样的行为会造成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失去其意义,也会使得生态环境监测机构不再具有独立性,其检测的结果也不再具有权威性与公正性。

三、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分析

上文讨论了加强生态环境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并对我国目前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现状进行阐述,由此可知我国要想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增强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

1.完善与之有关的法律法规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面临着多种复杂的情况,工作量也逐渐增加。这就导致传统的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已经不能满足日渐增长的环境监测工作需要。所以,有关部门必然要制定更加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的法律法规,保证其可实施性并加强其权威性。比如,在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期间,可以使用有效的法律法规对工作过程中的检测网建立、相关工作人员的资格审查以及检测机构的资质确认等环节作出法律约束。通过有效的法律手段建立标准化以及规范化生态环境监测流程,保证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客观与科学。

2.对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作出规范

在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中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保证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有效措施之一,同时在我国的应用也较为广泛。不过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因为技术标准与现实需求差异较大且其规范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造成了我国生态环境监测机构中引进的诸多先进的仪器设备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为此,国内的监测机构要加大对新型技术和新方法的研究,保证监测技术发展的趋势。与此同时还要加快监测设备的技术审核与准入的速度。最后应积极学习与借鉴西方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与质量管理体系。

3.重视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培养

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监督工作人员在整个生态环境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情况下,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在选拔人才时首先应该明确其发展特点,使其可以根据自身选择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其次,从事生态环境监测的专业人员自身应该具有一定的责任心以及扎实的与生态环境质量管理有关的基础知识。在人才选拔工作完成后,其在岗期间,要对其定期的展开专业培训与技术交流,既可以选择技能培训也可以展开管理培训,进一步提升工作人员的管理与技术的水平。此外还可以将不同形式的培训相结合,例如理论和实际结合进行培训,或者是互动式以及跟班式的培训。最后还要建立一套完善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从多方面公正的对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评定。

4.创造新的工作机制

为了保证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还要创新工作机制,这主要是在监测活动中,对每个环节的工作做出全程的监控,例如仪器准备、数据的采集等,避免其仅仅限制在技术方面。此外,还应建立一套灵活的反馈机制。在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过程中,要基于科技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进一步对生态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及其标准做出实时的调整,最终实现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

结束语

总的来讲,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加强对于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建设不仅是保持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必然选项,更是控制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最重要的是人们现在应该意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注定是不能持久的。

参考文献

[1]夏新.浅谈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2,24(1):1-4.

[2]李志伟.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J].河南科技,2014(1):167-167.

[3]路岩.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探析[J].科学技术创新,2014(16):4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