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职业定位与培养模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5-15
/ 3

浅析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职业定位与培养模式

沈翔

沈翔SHENXiang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合肥230051)

(AnhuiCommunicationsVocational&TechnicalCollege,Hefei230051,China)

摘要:党中央在十八大上提出了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方针。关键之一就是要建立高效有力的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团队。然而,被寄予厚望的这支队伍却存在着种种困扰,窘境中的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要想破茧而出,完善自身能力与素质。必须从整合学校资源,明确自身的职业定位和培养计划做起。

Abstract:TheChinesePartyCentralCommitteehasputforwardthepolicyofhigherqualityemploymentinthe18thSessionoftheGeneralAssembly,andthekeyistoestablishtheeffectivecareerguidanceteamincolleges.However,thisteamfacesmanyproblemswithhighhopes.Ifthecareerguidanceteamincollegeswanttoimprovetheirabilityandqualitytodowell,it'sverynecessarytointegrateschoolresourcesandspecifytheiroccupationlocalizationandtrainingplan.

关键词:职业指导人员;培养机制;人才结构模型

Keywords:careerguidancepersonnel;trainingmechanism;modeloftalents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4-0215-02

引言

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由于大学生、农村剩余劳动、下岗职工再就业带来的就业总量矛盾以及经济产业结构转型产生的人才技能结构性矛盾相互叠加,就导致劳动力供求失衡加剧。新时代呼唤职业指导体系实现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一流的职业指导团队、提升职业指导的效果和效率是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

1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内容及要求

大学阶段是每个学生走向职业生涯最为关键的阶段。然而,高校职业指导的体系建设却不容乐观:学科归属不明、人员构成驳杂、政策令出多门正困扰着每一个从业人员。高校指导教师的能力直接关系到职业指导工作的成效,最终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因此,促进高校职业指导教师的素质养成,帮助其实现职业定位成为目前工作的关键。

2高校职业指导行业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当今,国内对职业指导的研究愈来愈重视,然而由于我国摆脱计划经济下的“包分配”式的就业状况不久,对职业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以致现在的职业指导行业内存在一定的乱象。

2.1社会培训政出多门,从业资质含混不清近年来、国家、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等多家部门都开展了对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培训,目前国内的相关专业证书有:CCDM、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以及由美国引进的GCDF。百家争鸣为职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化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也存在着各培训机构之间标准不一的现象。比如:CCDM要求大学以上学历、年龄30岁以上或8年以上职场资历;GCDF仅要求报名者需要有相关领域的工作经验,有一两年工作经验的申请者就可参加培训。对学历上也没特别要求;而国家人力和资源保障部举办的职业指导师认证要求最为严格,报考中、高级职业指导师除要求报名者有相关工作经历、学历要求之外,还要求报名者在专业刊物上发表过专业论文。报考资格与培训目标的不统一,反映出职业指导师行业的培训工作缺乏统筹与合作,各培训机构各自为政,争抢资源。

2.2职能机构尚不健全、从业人员一身多任首先,高校的职业指导机构并不完备。多数高校没有设置专业的职业指导咨询室,考虑到每个大学生的个性特征、爱好、职业价值观各不相同,仅设置具有普适性的职业指导课程是不够的,应当设置专业的职业指导和咨询机构,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才能让各种职业困惑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其次,担负职业指导教学任务的多为各系的辅导员,各高校多把给辅导员代课作为稳定队伍的手段。由此带来一个现实的问题是,辅导员平时还要承担大量的学生工作,对他们来说,学生工作是主业,而教学工作是副业,辅导员很难腾出时间进行职业指导知识的积累与经验的总结,这一状况也必然影响职业指导课的授课质量。

2.3职业信息不足、教学科研滞后据调查,国内高校在开展职业指导教学时,说教色彩较浓、教学方式单一、粗放。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业咨询以及必要的心理测试分析手段。此外,目前高校内从业指导教师,由于长期身处校园,对社会上经济发展形势、各行业的状况及人才需求情况一知半解,职业信息的收集也缺乏可靠的渠道,因此在实际指导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

职业指导是一门实效性很强的学科,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需求,除了充分利用课堂进行模拟外,有必要组织学生到人才市场亲自体验,增强他们的求职能力。职业指导教师更要关注本行业最新动态,借鉴国外经验,探索更为广泛的职业指导教育学科的前沿课题,才能理论联系实际,推进职业指导教育工作。

3基于人才结构理论的职业定位分析

自从我国进入经济转型期以来,党和政府多次颁布文件要求加强职业指导工作。通过集中强化培训,目前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知识理论水平已有显著的改善,可以说国家政策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但是实践技能缺乏和行政职能“减负”的问题依然困扰着职业指导人员。目前,由于对职业指导人员引导缺位,存在部分从业人员或忙于兼职创收、或盲目考级、甚至有得过且过的情形,这些短视行为无疑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对组织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面对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困扰,笔者建议采用“人才结构理论”来指导他们进行职业定位摆脱窘境。“人才结构”是指以社会的需求为标准,构成人才整体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组合联系方式,包括要素的数量、配置以及在整体中的地位等三方面内容。

金字塔理论是人才结构理论领域最负盛名的学说,无论单位大小,人才队伍结构多是“金字塔”型的。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塔尖,其所代表的是高级人才;二是塔身,这是中坚力量;三是塔基,代表基础人才。

金字塔理论比较好地说明了人才结构中群体层次高低和大致比例,但它把相邻层次的人才排列得泾渭分明,忽视了其知识结构的互通性,与实际情况不符,应加以改进。在高校中,职业指导人员依照其各自的职能,可分为决策人员、组织人员、专业人员三类人群,他们分别对应着学校分管就业工作的高层决策人员、负责就业工作的中层管理人员、职业指导的专业人员——包括任课老师、咨询人员、就业干事等,此三类人员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共同推动职业指导工作顺利展开。他们之间的关系可用图2说明。

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每个层次的人才占有一片区域,例如:区域AA′C′C为专业人员区域,BB′E′E为中级管理人员区域,区域之间的大小对应着人才群体间的比例关系;部分区域为重叠的,例如BB'C'C和DD'E'E,这代表处在该重叠区域的人,代表其对上下两个层次的素质能兼而有之;整个人才“梯形塔”结构建立在一个坐标系中,其横轴代表个人的技能水平,纵轴代表个人的理论水平,我们可以看出对高级管理人员主要要求其掌握政策理论知识,其专业技能可以较低;对专业人员主要要求其掌握专业技能,政策理论知识可以不高;而中级管理人员两者都需要保持在适中的水平上。

4以人才结构理论指导构建职业培养机制

职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人才“梯形塔理论”形象地描述了理想的职业指导人员的结构类型和培养目标,对构建合理的职业指导队伍的人才结构有着重大的启示意义。

当下,虽然高校的职业指导从业人员构成比较驳杂,培养成具有专业素质的单个个体还有待时日。但从人才的整体结构来看,职业指导所必需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品性结构等已具备一定的雏形。如果能在加强职业指导培训的前提下,采用取长补短的方针,明确各自层次的培养目标,拾缺补遗,将会极大地缩短培养的时间,对于缓解当前高校就业矛盾可收到应急的效果。

对于决策人员,他们一般负责对本校职业指导的规划、经费投入、运行规模等进行决策。定位的素质区域属于人才“梯形塔”结构中DD'F'F的部分,对于他们的培训应以短期为主。侧重于职业指导的宏观把握,比如分管就业工作的校长。培训内容以政策理论学习为主。职业培训项目上建议选择对报名资质要求较低、偏重理论培养的GCDF。

对于组织人员,他们是学校职业指导整体部署的执行者,负责具体策划、组织协调工作,是沟通上下的桥梁。定位的素质区域属于人才“梯形塔”结构中BB'E'E的部分,因此,他们的岗位要求既懂相关政策,又对职业指导专业的具体内容有所涉猎,可以不求精通,比如就业办主任。对他们也应以短期培训为主。职业培训项目可选择GCDF,达到工作年限的也可以尝试CCDM。

对于专业人员,包括职业指导任课教师、咨询人员和就业干事,由于这一群体具体负责实施职业指导的各项工作,他们的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职业指导工作的质量。作为职业指导工作的中坚力量,专业人员的需求量最多,是培训的主要对象。又可细分为专职专业人员和兼职专业人员。兼职专业人员主要指就业干事和兼职教师(多是辅导员),他们除了就业指导工作外,还要兼任其他行政工作,属于人才“梯形塔”结构中ABB'A的区域,对他们的培训应以专业技能培训为主,强调在实践能力,能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并辅导学生完成职业生涯初步规划即可;专职专业人员是指职业指导咨询人员和专职教师,他们承担着教学任务或咨询工作,长期活跃在第一线,有着良好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经验。应成为就业市场的开拓者和科研工作的主力军。对这种未来专家型人才,属于人才“梯形塔”结构中BB'C'C的区域,必须兼备政策理论和专业技能,对他们的培养需要长期系统的课程学习。可以考虑以定向委培、在职研究生等形式结合业内培训提高其专业理论水平。专职专业人员的职业培训项目应以国家中、高级职业指导师为目标,如果顾虑其培养周期较长,短期难以见效等问题,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考虑做好这类人才的引进工作。

5结语

高校职业指导师队伍建设是构建创业教育体系的最重要因素。我国高等学校职业指导师资格认证和高校职业指导师培训工作刚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在现实中,高校职业指导人员面对的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环境。我们需要根据学校和专业的特点,结合各人在日常教学和实践指导工作中分工,对每个人的培训重点和学习重点进行规划,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组织灵活的师资队伍,才能完成时代赋予创业教育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编写.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姜宇国.论高校职业指导教师的能力和素质[J].教育探索,2009(1).

[3]周尊棉.职业指导新技术推介[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