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颈性眩晕20例体会

/ 1

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颈性眩晕20例体会

潘千里

潘千里(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人民医院中医科云南文山663400)

颈性眩晕系指由于某些病因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而致的椎——基动脉缺血性眩晕。其中最常见的是颈椎病(如颈椎骨质增生、颈椎椎间盘突出)导致椎动脉受压或痉挛而发病。近四年来,我采用辩证施治疗法,治疗本病20例,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一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本组20例,其中住院病人15例,门诊病人5例,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70岁,其中,40-44岁4例,45-54岁5例,55岁以上11例,可见中老年易发本病。

(二)诊断标准:1、眩晕为旋转感,摇摆感和浮沉感,且呈发作性,可逆性、头位变动或情态异常,常导致发作或加重。2、发作时可伴有恶心或耳鸣、耳聋,目花或头枕,头巅及耳周处胀痛,个别病人可出现短暂性意识丧失。3、有颈椎病的症状或病史,如颈项酸痛,上肢麻木等。4、X光拍片可见4-6颈椎有不同程度的增生,骨刺形成,椎间盘变性,或生理曲度改变,或颈项韧带硬化等。CT扫描可见颈椎间盘突出(大多中央型)。5、排除美尼尔氏病等引起的周围性眩晕及其它原因的眩晕。

(三)临床表现:所有病例均符合上述诊断标准,20例均有头晕、目眩、头昏。3例伴恶心。5例伴颈项酸痛,经X光拍片20例颈椎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变。CT扫描、颈椎椎间盘突出都为中央型。本组病例中,合伴高血压病5例。

(四)辩症施治

本组20例患者均辩为肝阳上亢。

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方药:天麻钩滕饮加减。

(五)疗效观察

1.疗效评定标准:(1)治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2)好转:眩晕基本停止,其他症状消失或减轻。

2.疗程:11-15天者8例;15-20天者12例。

3.治疗结果:治愈16例,好转4例,治愈率80%,总有效率100%。

二病案举例

例一,张XX,女,45岁,2009年6月7日因眩晕反复发作,伴头昏1月入院。发作时,头不能转侧,目不能睁,视物旋转,站立不稳,纳食减少,苔白腻,舌质红,脉弦滑有力。颈椎X光拍片颈椎骨质增生,CT扫描示C2—C7颈椎间盘突出(中央型)。诊断:颈性眩晕。证属肝阳上亢,治则平肝潜阳,药用天麻15克,钩滕10克,半夏10克,竹茹10克,陈皮10克,百术10克,茯苓15克,代赭石10克,山楂10克,每日1剂连服12日,症状消失,痊愈出院。

例二:李XX,男,61岁,2010年3月2日因头昏眩晕反复发作一年,再发一周入院。患者发作时,头不能转侧,不能睁眼,视物旋转,头晕恶心欲呕,苔黄腻,舌质红,脉弦。颈椎拍片示第5-6椎体唇样变,CT示C2—C7颈椎间盘突出(中央型)。诊断:颈性眩晕,证属肝阳上亢。治疗:平肝潜阳。药用:天麻15克,钩藤10克,决明子10克,桅子10克,黄芩10克,牛膝10克,杜仲10克,益母草10克,茯神10克,甘草5克,每日一剂,连服15剂,痊愈出院。

例三,王XX,男,69岁,2011年8月2日因头昏、头晕、视物旋转3天入院。伴有恶心呕吐,上肢麻木,颈项酸痛,舌质淡,苔白腻,脉弦。颈椎CT示:C2—C7颈椎间盘突出(中央型),诊断:颈性眩晕,证属肝阳上亢。药用天麻15克,钩藤10克,石决明30克,桅子15克,黄芩15克,牛膝10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甘草5克,黄芪20克,党参20克,11剂治愈出院。

三讨论和体会

(一)病因病机的探讨:眩晕一病,病机亦较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风、火、痰、虚,且可兼夹为患。就颈性眩晕而论,笔者结合临床资料,认为应注重风、火。

从西医之理论来分析:颈性眩晕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大多由于椎动脉受压致大脑供血不足所致。

从祖国医学之理论来分析,我认为大多应辩为肝阳上亢,当然也有少数病例,应辩为气血亏虚,或肾精不足,或痰湿中阻。肝阳上亢,素体阳肾。发为眩晕,或因长期忧郁恼怒,气郁化火,使肝阴暗耗,风阳升动,上扰清空,发为眩晕,或肾阴素亏,肝失所养,以致肝阳不足,肝阳上亢,发为眩晕。如《临床指南医案、眩晕门》华岫云按说:“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头为诸阳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窍,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阳止冒耳,甚则有昏劂跌仆之虞。本人治疗20例患者,全部辩症为肝阳上亢,治疗均在天麻钩藤饮之基础上给予药味加减。

(二)治疗用药的体会

本人治疗20例患者,颈性眩晕都有不同程度的颈椎椎间盘突出(中央型),骨质增生,恶心欲呕,有的患者则恶心呕吐,均辩为肝阳上亢,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有的患者肝阳上亢,兼有肝肾不足,在天麻钩藤饮的基础上加枸杞、枣皮、山药等补肝肾之品,有的患者肝阳上亢兼有气血不足,则在天麻钩藤饮的基础上加党参、黄芪等补气之品。总之据不同症状,而灵活在天麻钩藤饮之基础上加减应用获得很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