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联合入路和后入路脊柱手术后肺栓塞(PE)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4
/ 2

前后联合入路和后入路脊柱手术后肺栓塞(PE)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梅向东

梅向东

秭归县人民医院工作443600

【摘要】目的:探析肺栓塞(PE)的发生率和危险相关因素与后入路和前后联合入路脊柱手术的关系。方法:将准备实行脊柱手术的82例患者按随机表法分成两组:后入路和前后联合入路组,前者43例,后者39例。记录不同手术方式的两组患者年龄、BMI、输血量、失血量、脊椎融节段、手术时间、血液回收量数据和PE发生率。结果:后入路脊柱手术的43例中发生PE的患者只有1例,约占2.4%;前后联合入路脊柱手术的39例中发生PE的患者有4例,约占10.5%。数据显示,后入路脊柱手术相比于前后联合入路脊柱手术的患者,后者发生PE的风险更大,约为前者的4倍之多,但二者却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后入路脊柱手术与前后联合入路脊柱手术的患者在年龄、BMI、输血量、失血量、脊椎融节段、手术时间、血液回收量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入路脊柱手术相比于前后联合入路脊柱手术的患者发生PE的风险更小。PE的危险因素除了脊柱手术的入路不同,还包括患者年龄、BMI、输血量、失血量、脊椎融节段、手术时间、血液回收量。

【关键词】前后联合入路;后入路;脊柱手术;肺栓塞;危险因素

目前,由于脊柱手术越来越普遍,而由此手术引起的术后病发症也越来越多。如何有效的减少手术后并发症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广大的医学工作者特别是脊柱外科医生的广泛关注,也逐渐成为他们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大量临床试验表明,此手术最严重的并发症是PE。如何识别发生PE的危险因素与制定相关的控制措施已成为PE相关研究的重点。本研究将准备实行脊柱手术的82例患者按随机表法分成两组:后入路和前后联合入路组,前者43例,后者39例。记录不同手术方式的两组患者年龄、BMI、输血量、失血量、脊椎融节段、手术时间、血液回收量数据和PE发生率。两组实验的比较旨在于研究:(1)前后联合入路和后入路脊柱手术后PE发生情况;(2)手术后PE的危险因素。

1资料

选取2008-2012年脊柱手术的82例患者按随机表法分成两组:后入路和前后联合入路组,前者43例,后者39例。后入路组年龄28-41岁,平均年龄32.7±7.2岁;前后联合入路组年龄40-65岁,平均年龄52.8±10.5岁。

2方法

2.1手术方案

手术前,预实行手术患者平躺以进行气管术前麻醉,麻醉之后,根据手术不同入路采取常规方法在脊柱相应的地方做一切口,并用2-4对椎弓根螺钉把有病灶椎体或与病灶相邻的椎体固定。手术中,采用多少对椎弓根螺钉由椎体破坏程度来决定,破坏较轻的只需两对,破坏较严重的则可能需4对。手术过程中对进针有很严格的要求,切忌进入病灶部位,这样以便能穿过更多的正常椎体。患者侧卧以便能从病灶侧清除病灶、植入人工骨。如果病灶在胸椎,入路经胸腔;如果病灶在胸腰椎之间,入路经胸、腹膜外;如果病灶在中下腰椎之间,入路经腹直肌膜外;如果病灶在腰骶椎,入路经腹正中腹膜外。病灶完全爆露后,将脓液吸除、椎间盘与椎体间坏死组织剔除,使得病灶完全清除,进而使脊髓内压力降低,并反复冲洗各病灶部位后,采用适当的方法对椎体骨所缺失的部位高度进行准确测量,然后切取自身等高肋骨或髂骨植入其中,并充分嵌压直至紧密为止。

2.2指标观察与数据采集

记录不同手术方式的两组患者年龄、BMI、输血量、失血量、脊椎融节段、手术时间、血液回收量数据和PE发生率。

2.3统计学方法

两组数据均采用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比较,χ2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比较,并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一般资料

两组患者顺利完成资料数据的统计。后入路脊柱手术与前后联合入路脊柱手术的患者在年龄、BMI、输血量、失血量、脊椎融节段、手术时间、血液回收量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后入路与前后联合入路组一般资料

注:①表示P<0.05。

3.2PE发生情况

后入路脊柱手术的43例中发生PE的患者只有1例,约占2.4%;前后联合入路脊柱手术的39例中发生PE的患者有4例,约占10.5%。数据显示,后入路脊柱手术相比于前后联合入路脊柱手术的患者,后者发生PE的风险更大,约为前者的4倍之多,但二者却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3.3PE危险因素

手术后PE患者与无PE患者在输血量、失血量、血液回收量、脊椎融合节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手术时间、年龄、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无PE与PE组一般资料

注:①表示P<0.05。

4讨论

本研究中前合联合入路脊柱手术患者的年龄、BMI、输血量、失血量、脊椎融节段、手术时间、血液回收量数据均高于后入路脊柱手术的患者,并且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导致这种情况的因素可归结为以下几方面:病例来源、病情轻重、入路方式等。后入路脊柱手术相比于前后联合入路脊柱手术的患者,后者发生PE的风险更大,约为前者的4倍之多,但二者却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致这种情况的因素可归结为样本量过少,有必要增加样本量进一步研究。PE的危险因素除了脊柱手术的入路不同,还包括患者年龄、BMI、输血量、失血量、脊椎融节段、手术时间、血液回收量。只有病灶较为严重才采取前后联合入路的方式进行脊柱手术,因此,这种入路的BMI、输血量、失血量、脊椎融节段、手术时间、血液回收量数据明显高于后入路也在情理之中。据大量献报道,PE发生率较高主要为吸烟、口服避孕药、有既往PE史的人群。而本研究还发现了文献未报道过的危险因素,有利于对PE危险因素做出总结。从而使脊柱手术前对PE高发患提前采取预防措施,降低发生PE的风险。但在脊柱手术中用于预防血栓形成的药物存在一定风险,并且这类药物的有效性一直饱受争议,因此,脊柱手术是否应该用药物对患进行血栓预防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参考文献

[1]余楠生,陈东峰,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骨科,2005,1(1):44-48.

[2]BrambillaS,RuosiC,LaMaidaGA,eta1.Preventionofvenousthromboembolisminspinalsurgery[J].EurSpine,2004,13:1-8.

[3]陈仲强,王圣林.脊柱手术后怎样防血栓[N].健康报,2009.

[4]CatnJE,MajorMR,LanermanWC,eta1.Themorbidityofheparintherapyafterdevelopmentofpulmonaryembolusinpatientsundergoing60racolumbarorlumbarspinalfusion[J].Spine,1995,20:1600-1603.

[5]邢学红,罗海茂,唐忠秋.不同手术方式对脊柱手术后肺栓塞发生的影响[J].西南国防医药,2012,12.

[6]于峥嵘,李淳德,邑晓东等.不同脊柱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与预防[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8,18(6):434-437.

作者简介:

梅向东,男,1973年出生,汉族,大学本科学历,宜昌市秭归县人,骨科副主任医师,主要研究创伤、关节、脊柱。对显微外科比较陌生。中共党员,秭归县人民医院工作。邮编:44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