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经济安全风险及对策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2

“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经济安全风险及对策分析

谷婵娟

谷婵娟

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经济安全风险成因,然后对“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经济安全风险对策建议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一带一路”;建设;我国经济;安全风险;对策分析

引言:

在2013年9月和10月我国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简称为“一带一路”战略),得到了沿线国家的广泛赞同。这个战略构想不仅是我国对沿线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自立和繁荣的重要贡献,也是新形势下保障我国经济安全的必然选择。

1“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经济安全风险成因

1.1经济合作的“地缘政治化”。

当今大国总是倾向于地缘政治博弈的视角看待“一带一路”倡议。美国意图通过“新丝绸之路”战略推动南亚—中亚经济一体化,帮助其稳固北约撤军后的阿富汗形势,进而加大中亚国家对俄罗斯的离心力。因此,该战略有意将中国、俄罗斯与伊朗排除在外;俄罗斯“东亚经济联盟”战略也面临地缘政治难题,现实证明,“乌克兰危机”等事件也对其战略产生显著负面影响;印度全面推进“东进战略”,全面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外交联系,视东南亚、南亚国家为其平衡外部大国势力的重要依托,十分忌惮我通过经贸等多渠道吞噬其“战略空间”。近一段时间,我沿线大型基建项目由于地缘政治原因而遭受重大挫折,例如在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等地,相关企业都受到巨大经济损失。透视经济损失现象的背后,不免发现我重要利益的得失概率,与该地区地缘政治形势密切正相关。

1.2沿途区域的高风险之困

周边国家历史包袱沉重,普遍缺乏共同接受的价值观和政治互信,合作共赢理念较为薄弱,“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去一体化”和“碎片化”趋势严重。具体来看,中亚国家的权威体制虽尚可延续,但社会管理模已被广为诟病,且执政根基已出现不稳苗头,难以维续;中南半岛“颜色革命”风险巨大,政争不断导致政局不稳,“民主化”势头凶猛;东盟国家社会转型艰难,涉我危安事件屡屡发生。尤其是“三股势力”已成长做大,成为该区域社会顽疾,对任何经济项目都构成重大安全威胁。总而言之,各地区普遍缺少稳定与法制的发展环境,即使暂时局面平稳,而暗藏着动荡隐忧,社会转型任重而道远。

1.3我企业不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急功近利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软肋,企业发展理念往往在极端政治化—极端经济化之间交替徘徊,要么完全不看重经济利益,只做“政治工程”,获得某一任当局的青睐而暂时得势;要么完全看重经济利益,罔顾驻在国的环境生态和民众禁忌,搞大开发(采)、大污染,拿完钱就走,使中方声誉被长期非议。同时,还伴生风险意识不强的表现,一方面相应举动容易招致东道国政府和当地民众的排斥抵触,另一方面随着个案的积聚加深,往往损害中国国际形象,造成对我“一带一路”战略更为严重的曲解误读。

2“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经济安全风险对策建议

2.1要做好风评工作,建立科学规范的风险评估体系,对重大经济项目进行系统性风险梳理

应首先聚焦于重点项目、重点方向、重点国家,做实安全形势调研,拓宽收集整编安全信息的渠道,探索创造有具体要素支撑的模型化分析工具,对安全风险做到动态感知,使风险评估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2要做好风险管控,实现风险分散

对外应认真贯彻习主席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努力实现我“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深度对接,只有对接越深入,我国家安全利益才能从根本上越有保障,降低各类因素对我经济利益的负面影响。对内应尽可能清晰地进行安全保障权责划分,尽早建立起各部门各地区共同参与的安全保障协调机制,明确在各类情况下的牵头指挥部门,防止出现“九龙治水却治不好水”的局面,发挥各方安保积极性,增强外交机构、安保力量和企业之间的协同性,也可尝试“危机推演”,使安全保障更有效率。

2.3要做好培训教育,强化各类主体的安全风险意识,并应积极培育具有海外行动能力的中国民事安保力量。

“一带一路”项目的安全保障更多地要依靠企业自身能力建设和国际合作方式来落实,近年来,在中国政府组织的多次海外紧急撤离行动中,向中华儿女展现了“厉害了我的国”,却并没有像很多西方国家那样收取任何费用。未来随着“走出去”整体步伐的加快,在做好基本救济的基础上,应该研究如何有效分担安全保障成本,目的是借此增强中国企业和公民的安全意识,重点是企业要承担主体责任,借鉴国外跨国公司经验,补齐相应短板。另外还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创建专业性的民间安保组织,在我军队不便于开展行动的条件下发挥重要作用。

2.4要从根本上树立战略眼光,弘扬人文交流,推动中国由经济实力向国际影响力的不断转化。

目前的问题是,过于重视经济项目,而人文交往方面考虑的还比较少,或者还没有找到切实有效的抓手,“瘸腿”倾向逐渐暴露。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根基,且更有持久性,只有通过多领域厚重的人文交流,才能为“一带一路”建设打下坚实基础。鼓励参建企业持续融入当地社会发展事业,多做公益活动,切不可“以经济利益为中心”,做一锤子买卖,赢了金钱、输了民心。

2.5要做好入乡随俗的准备,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多年来的经验教训表明,中企海外投资要从小事做起,不断自查自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的同事,要积极履行东道国社会责任。只有不盲目冒进和偷机取巧,我们才能真正在路上走得远,尤其是努力提升自身“软实力”,多在管理与服务上下功夫,不能像以往那样建完就走,只会做“交钥匙工程”是做不到长久发展的。

结束语:

2015年以来,“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已经由愿景转化为行动,“一带一路”建设虽然是以发展为基本导向的国际合作倡议,但正在面临被安全化的难题,客观上确实存在诸多安全风险隐患。为推动相关战略顺利落地,同样需要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理念,努力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在我国外交事业与国家安全事业积极转型过程中确保“一带一路”建设稳妥、安全地实施。

参考文献:

[1]邓宇昂.“一带一路”建设与我国经济安全[J].智富时代.2018(02)

[2]叶卫平.论“一带一路”构想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安全的意义[J].青海社会科学.2015(06)

[3]马昀.“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风险管控问题[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