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雨润心,于无色处见繁花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3-13
/ 1

时雨润心,于无色处见繁花

张莹莹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文化自信”的培养

山东省威海市羊亭学校264200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重要、不可缺的素养,就初中历史学科而言,通过了解学习历史内容,培养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是本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之一。特别是通过学习了解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形成国家认同和文化自信。

今年,我讲授了鲁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中的《中华文化的勃兴(一)》与《辉煌的隋唐文化(一)》两节课,下面,我就结合两节课的点点滴滴,简单谈一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几点做法。

一、高屋建瓴,给文化自信树标引航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知识具有两层结构,一层是分散在每一部分内容中的表层结构(表层意义),即语言文字符号所直接表述的学科内容(概念、命题、理论、内涵和意义);另一层则是深层结构,是学习者的感触以及形成的态度。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受益长远,就要让学生不仅仅是了解表面的知识,更要通过学习知识表层,形成深层次的感触。

古人讲“凡为文以意为主”,好的文章离不开好的立意,课堂教学也必须有好的立意,方能以意统领教学内容,实现高屋建瓴,从而让课堂有“灵魂”,学生有感触。

二、真实感知,让文化自信充满生机

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说过:“史学成立的经过,当在求真;其存在的理由,则为致用。”求真求实不仅是历史研究的生命所在,也是我们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根本原则,只有求真求实地传道授业解惑,方能不偏不倚地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人文素养。讲授我们国人引以为豪的中华文化,要不偏不倚,就要既不能浮在表面做蜻蜓点水般的讲解,让人感触不到古人的辉煌,也不能夸大其实故弄玄虚,让人觉得古人无所不能。

例如,在讲授“夏商周历法成就”时,怎么样让学生不偏不倚地用历史的时空观去看古人呢?我是这样做的:

我先问:“夏朝的某一天发生的日食,据记载,当时的百姓怎么做的?”

学生回答:“百姓非常恐慌,吓得四处躲藏。”

我再问:“如果今天也发生日食,你会这样吗?”

学生们直接异口同声地否认了。

这个时候,我提出质疑:为什么?

一学生很有底气地说:我们现在知道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不应该迷信,要以一种科学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自然现象。

对此,我这样做了总结:对,今天我们看来,日食是一种正常的天文现象,但在几千年前的夏朝,由于知识所限,人们还不能从科学的角度全面解释,但古人如实地记载了这一现象,并没有因为害怕、恐慌而扭曲事实,这也给了后人客观的指引,这种如实记载客观事实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三、不忘初心,让文化自信扎根心灵

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在知识的学习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春风化雨,德润人心,如何让文化自信成为每一个学生心灵深处的自然流露,不仅需要我们把握教材讲好教材,更需要我们能够做到不忘初心,以生为本。

我认为紧紧抓住学生,从学生已知的、熟悉的入手,创设各种情境,能够最大化地勾起学生参与的兴趣、探究的乐趣,能够最高效地实现核心素养的自然养成。

例如,在讲授《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时,对于文字的演变环节,我设计了感悟汉字日常之美之环节:出示汉字数量和汉字常用字分析数据,让学生先感知汉字的工具性;选取北京奥运会徽、中国银行标志、杭州城市标志等汉字造型,让学生体验感受汉字的艺术之美。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取材、分析都源于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自学生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在学生进行完这一熟悉的感受后,再开始汉字“发现之美——创新之美——发展之美”三个环节的讲解,由形象感受到故事感知,再到分析感悟,最后到总结惊叹,循序渐进,一步步让学生体验到古人的智慧、创新的伟大,当学生不知不觉从有距离感的看文字、听故事转到动笔写猜甲骨文、分析论述甲骨文及其演变发展的脉络时,学生的文化自信已然充盈于心中了。

这样的方式在这两节课中,还有很多。比如讲授屈原时,我选取名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由我用湖北家乡方言诵读,拉近学生对楚辞的认识;在讲授历法时,让学生拿着2016年的日历进行对照学习;在学习赵州桥时,有对小学语文课文《赵州桥》的温馨回顾,通过“说一说”、“画一画”让学生触景生情;在了解最大城市唐都长安时,鼓励孩子赶赶时髦,大胆进行时空“穿越”,化身为遣唐使去感受大唐繁荣景象,穿越到那让人魂牵梦萦的城市,由学生自由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倍感亲切,仿佛真正回到那时那景。

回看课堂中的每一个镜头,学生们不仅时刻感知着文化的生生不息,更能体验那特定历史环境中古人留给我们的每一次精神滋养:魂牵梦萦的大唐诗歌,让学生回到那朗朗晨读声中的快乐童年,在温馨的快乐的印象里,说一说唐朝诗人的故事,吟一吟最喜欢的诗句;学生们写一写常用的日月山水等字,似乎也逐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当此之时,情如春雨随风潜入每一个心灵之中,到浓时人人自醉,家国情怀自然充实在孩子们的内心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