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流变学检查的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血液流变学检查的临床分析

李晶

李晶(黑龙江省医院南岗分院150000)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5-0199-02

【摘要】血液流变学检测包括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聚集性、红细胞变形性、红细胞膜的微黏度、红细胞电泳,血液的触变性和黏弹性、血小板黏附性、血小板聚集力、体外血栓的长度及干重、血栓弹性图、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等。目的讨论血液流变学检查。方法根据患者的检验结果进行诊断。结论全血黏度测定可为临床许多疾病,特别为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全血黏度增高有非疾病因素和疾病因素两种情况。

【关键词】血液流变学检查

一、概述

(一)血液流变学的概念

1951年Coply首次把血液流变学从生物流变学中分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血液流变学主要是研究血液及其组成成分的流动性、变形性、聚集性的变化规律,及其在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作用的学科。在许多病理或疾病状态下,血液的流变学特性都发生改变,尤其在血栓前状态及血栓的发生过程中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血液流变学检测

血液流变学检测包括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聚集性、红细胞变形性、红细胞膜的微黏度、红细胞电泳,血液的触变性和黏弹性、血小板黏附性、血小板聚集力、体外血栓的长度及干重、血栓弹性图、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等。

临床上血液流变学检测主要应用血液黏度、红细胞变形性、血液聚集性三方面检查。

1.血液黏度测定血液黏度是描述血液作为液体的流动性的重要力学指标。血液黏度的变化对于许多疾病的诊断有意义。血液黏度分为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

(1)全血黏度:全血黏度的大小不是一个定值,而是与流场切变率有一定的关系。全血黏度为血液流动时所受切变力与切变率的比值,主要受切变率的变化、血细胞的比容及变形性、红细胞的聚集性、机体温度以及血浆成分的影响。全血黏度的检测主要用旋转式黏度计检测法,检测高200S-1中50S-1低5S-1三种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值。其正常参考值如下(单位:mPa•s)。

200S-1男:3.83~5.30;女:3.39~4.41

50S-1男:4.94~6.99;女:4.16~5.62

5S-1男:8.80~16.05;女:6.56~11.99

(2)血浆黏度:血浆黏度不受切变率的影响。血浆黏度的检测主要用毛细管黏度计方法。其正常参考值为男:l.60~1.80;女:1.65~1.95(单位:mPa•s)。

(3)红细胞压积:是指红细胞总体积占全血体积的百分比。其正常参考值为男:44.23%~50.47%;女:37.86%~45.22%。

(4)血沉:红细胞沉降率的简称,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在血浆中的沉降速率。其正常参考值为男:0~l0mm/h;女:0~15mm/h。

(5)血沉方程K值:血沉反映了血液的成分改变,同时又受红细胞压积的影响。因此以方程的形式表达血沉与红细胞压积的关系,方程K值较单纯的血沉更能合适地反映细胞密集程度。其正常参考值为男:0~62.69;女:5.83~72。

(6)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作为凝血过程中重要的凝血因子和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血液流变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作为血液流变学检查中的一个参数,对血液整体的液体流动性估计有重要作用。纤维蛋白原正常参考值为200~400mg/dl。

2.红细胞变形性测定

红细胞变形性测定是近年来较受关注的检测项目,其改变对各种疾病影响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红细胞占血液中有形元素总体积99%以上,血液体积的40%~45%。红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影响血液流动性和黏滞性的最主要因素。红细胞变形性是指红细胞能自由通过比其自身直径小的微血管的能力。红细胞变形性降低会导致全血黏度,特别是高切变率下全血表观黏度升高,加大血流阻力。红细胞变形能力由以下因素决定:①红细胞膜的黏弹性,它主要受脂双层的组成与结构、膜骨架结构及其动态调节的影响;②红细胞的几何特性,取决于细胞表面s与体积v之比(s/v);③红细胞胞浆黏度,主要受血红蛋白浓度影响。

红细胞变形性测定的方法主要有:微孔筛滤过法、激光衍射法、微吸管法等。各实验室应建立各仪器的参考值,红细胞滤过指数为:0.29±0.10。

二、常见疾病

(一)全血黏度升高常见原因

1.循环系统疾病有动脉硬化、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周围动脉硬化、高脂血症、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脏病、深静脉栓塞。

2.糖尿病。

3.脑血管病如脑卒中、脑血栓、脑血管硬化症等。

4.肿瘤类疾病较为常见的为肝脏、肺和乳腺肿瘤等。

5.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6.病毒性肝炎、肺心病、烧伤。

(二)全血黏度减低常见疾病

多见于各种贫血、大失血等。

三、临床思路

(一)全血黏度增高

全血黏度测定可为临床许多疾病,特别为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全血黏度增高有非疾病因素和疾病因素两种情况。

1.非疾病因素是指排除实验技术原因,吸烟、饮酒及应激反应等原因导致的血液黏度增高。

2.病理原因

(1)血浆蛋白异常:如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某些胶原疾病,血浆异常蛋白,红细胞聚集在低切变率下血黏度升高明显。

(2)红细胞数量增多:如原发,继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心病、烧伤、严重脱水、高原缺氧等。

(3)血液病:如镰状细胞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症等。

(4)综合因素:目前许多疾病的病因与血液黏度的关系研究已经很深入。

在导致脑梗死的因素中,高血液黏度是发生脑梗死的重要因素。有研究报道,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尤其是低切变率血液黏度升高,可发生在脑梗死发病之前。血液黏度增高的峰值出现时间的迟早和程度的不同,与脑梗死的范围和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

有研究认为高血压患者的血流变学异常主要是损害冠状动脉储备高血压伴有高全血黏度时会增加脑卒中的相对危险,并认为高血压患者在红细胞硬度增加时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另一项研究中认为低切变全血黏度的增高可作为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因子,并独立于各种传统的危险因素之外;还认为低切变全血黏度较高切变全血黏度更能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

(二)全血黏度降低

贫血、出血性疾病、肝硬化、尿毒症、急性肝炎、妇女经期及妊娠期等。

(三)红细胞变形性降低

研究红细胞变形性对揭示某些心脑血管疾病(心肌梗死,脑卒中,高血压等)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和临床价值。

1.红细胞变形性降低与脑损伤酸中毒损伤后由于缺血、缺氧,致大量乳酸堆积,红细胞内黏度升高,红细胞的脆性和聚集性增高。缺氧和酸中毒时,高切率下血黏度(红细胞脆性增加)和低切率下血黏度(血流速缓慢)均增加,聚集增加,局部血流停滞,引起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和血液浓缩。

缺氧和酸中毒不仅能增加红细胞脆性,同时损伤维系细胞膜结构的脂质和蛋白质,使细胞膜的弹性丧失。另外,它还使血红蛋白生成Heiz小体,影响循环中的红细胞,降低其变形能力,增加血黏度。

2.红细胞变形性与缺血性脑损伤研究表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红细胞变形性明显降低,见于卒中急性期,也见于后遗症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红细胞变形性降低的程度与神经功能缺损轻重相平行。脑缺血本身的病理因素作用于红细胞,使红细胞变形性降低,后者又通过增加血黏度和毛细血管的逆转半径等影响缺血组织的血流灌注,二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加重脑组织的缺血缺氧,使脑缺血范围扩大。因为红细胞变形性参与了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过程,并对缺血性脑卒中的病情产生重要影响,改善红细胞变形性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牟凤云,权奇善.实验室血液流变学检测质量控制[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3年02期.

[2]孔祥华,张元德,曹永.血液流变学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J].滨州医学院学报.1999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