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乡镇林业规划设计造林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浅谈乡镇林业规划设计造林技术

李清源

肇庆市高要区林业局水南林业站

摘要:新时期,中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和乡镇环境恶化,森林面积减少,人均森林面积处于世界低水平,环境问题和森林建设成为当前面临的关键问题。本文结合我国林业资源现状,提出了乡镇林业规划的造林技术,有利于资源的开发和培育。我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仅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林业;规划设计;造林

1确定造林地点

以确定的年度更新面积S为依据,首先将采伐迹地列为造林地,其次在宜林荒山中选择,系统自动安排年度造林地点。造林地点确定的方法和步骤:

(1)造林地点库结构的建立将采伐地点库复制到造林地点库,再将荒山库(复制并联接到造林地点库;然后,修改库结构,增加“造林年度安排”字段,并按先迹地更新,后荒山造林的顺序,确定造林地点。(2)用年度更新面积S作为控制变量,循环、累加造林地点库中的小班面积(A=A+小班面积)。(3)将“造林年度安排”字段,替换为“第1年”,则该小班作为规划第一年度的造林地点。(4)当A≥S,循环中止。(5)将累加变量A再赋值为0,重复步骤2。(6)完成“第2年”,“第3年”……“第n年”造林地点的确定。系统运算结束,则所需造林的小班全部按更新期安排完毕,并进入下一步:安排造林树种。

2造林树种设计

2.1主要造林树种选择

树种的选择决定于造林地点的立地条件和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在目前的造林规划设计中,通常根据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体的原则,确定一定数量的造林树种或造林模型(含混交类型)作为候选树种,编制造林类型表,再根据造林小班的立地条件套用造林类型或造林树种。根据这一原则,系统拟自动实现这一人工操作过程。本系统根据研究区的自然经济条件,确定了8个树种(造林模型)作为候选树种:云南油杉、旱冬瓜、柏树、桉树、华山松、云南松、经济果木树种组(包括桃、梨、樱桃)、经济林树种组(包括核桃、板栗等)。

2.2造林树种生态的建立

首先,根据造林树种对立地条件的要求设计生态特性库结构。选取坡向、土壤类型、土层厚度、土壤湿度、海拔5项因子,其中:坡向分为8种类型,即:南、西南、西、东南、北、西北、东北、东。土壤类型包括红壤、黄红壤、黄棕壤、紫色土4种类型。土层厚度包括厚层、中层、薄层3种类型。土壤湿度包括湿、潮、干燥3种类型。海拔包括海拔上限、海拔下限2种类型,分别表示树种分布的海拔上限和下限。

3物种的适应

物种适地化是指造林规划设计选择植物时要适地适树,立足使用适合当地环境的乡土植物。乡土植物有较强的适应性,已构成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的主体;有较高的抗逆性,生长良好,体现了与人类活动长期作用的关系。即使栽植乡土植物,也要根据光照强弱、地下水位、土壤特点、污染状况等来决定选择的具体植物种类,如喜光的桃李、池杉要种植在林地边缘,怕涝的银杏、油松要种植在地势高旷处,耐盐碱的黄栌、沙棘可栽在富含钠盐的碱土地上,抗污染的泡桐、构树可栽在城镇工矿区附近。不加论证盲目地从外国或外地引进森林植物,引入后的物种往往不适应环境变化,表现出生长不良、对病虫害抗性减弱的现象,有时一些危险性病虫害亦会随着引进植物传入,在引入地突然暴发或肆意猖獗。如北方地区随意引进南方喜酸的香樟、楠木等树种,因土壤偏碱性而致使叶片发黄,遇到气温突变、冬季严寒时,机体容易受到冻害而死亡。松材线虫病、红脂大小蠹等侵入性病虫害,随着引进植物传入、蔓延,成为发生严重、防治困难的植物大敌。正确的设计原则应是以乡土植物为主、以引种植物为辅,构建有地域特色和协调发展的造林绿化格局,同时也能有效地减轻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有利于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平衡。

4类别选择的多样化

品类多样化是指在选择植物品种繁多、种类繁多的植物时,以培育多功能、多目标的健康森林为基础,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以满足培训人员对森林资源的多样化需求。模拟天然野生植物之间的搭配,充分考虑生态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动物、微生物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生态系统,尽量减少临时需求为中心,片面单一植物的现象,尽量避免植物搭配不当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让喜阴、阳、旱、涝、针叶、阔叶、常绿、落叶、深根、浅根、匍匐、直立等多种植物充分混合,展示才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实践证明:只有品类多样化具有生物多样性,只有生物多样性具有生态稳定性,只有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对植物病虫害的整体健康和抗病性强。

5结构复层化

分层结构与多样化的范畴密切相关,它是指在选择植物时,除了多种多样、多类型的植物外,还应注意植物植物与中间层的结合,随意随意地散布,植物群落的复杂层的密度。根据植物苗期,在1年之后建立杂交幼苗的幼苗生长,第二年春天种植在杂交苗圃中,由传统的或稍微密集的种植距离种植。在自然环境条件和幼苗管理方法相同的条件下,在相同条件下培养和测定幼苗。观察了幼苗生长和越冬条件,观察了病害、物候和形态学特征。经过1~2年的观察和测定,在各组合中,约30%的植物被选为克隆(株),收集扦插的繁殖和繁殖,并在该地区进行实验。其余的植物被观察和测量,克隆的决心被确定。不能越冬,生长极差,病虫害严重组合直接淘汰。

6树种的本土化

在造林规划设计中,要注意苗木的定位。苗木定位是指在本地区尽可能地选择和栽培植物种子和幼苗。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植物幼苗长距离运输的频率和数量,必须严格控制野生植物的跨区域、跨生境采掘和移植。目前,有必要防止林木的移栽和南树的北移。收获种子或苗种栽培,该地区具有一定的耐受性,耐药试验,播种或播种后,尽快进入当地生态系统,林木茂盛,品性好,对植物病虫害也有较大的抗性。

7树种适地化

该技术主要是指在造林过程中,要遵循因地制宜的指导思想,选择与当地气候环境和生态环境相符合的树种。对于林业规划而言,需要给予树种适地化以充分的应用和重视。本土树种具备更强的抗逆能力和适应能力,可以更好的适应本土环境,进而为森林质量提供保障。同时,在种植树种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种生态条件,其中主要包括污染情况、日照角度、日照时间、气候情况以及土壤特性等,进而合理选择树种。同时,对于一些高经济价值、高观赏价值的国外树种,不能盲目引进,如果与尼勒克县地区环境不符,可能会出现灾害能力差、生长发育不良的情况,进而对造林质量和效率带来影响。另外,在选择树种的过程中,要遵循本土为主、引进为辅的政策,实现树种以及其他植物种类的合理搭配,为构建可持续乡镇林业提供保障。

结束语

乡镇林业规划和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充分关注,使用现代林业造林技术,确保质量,促进地区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林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颖颖.营林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的探讨.现代园艺,2017.6.

[2]吴立强.营林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的探析.民营科技,2017.9.

[1]王梅.林业规划设计与调查方法的思考.农业与技术,2014.10.